APP下载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脱困发展对策

2017-05-30刘志超

知与行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

刘志超

[摘要]近年来,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处于瓶颈期,从四煤城三个“五年”时期发展的经济总量和年均增速看,在“十二五”时期,尤其是2013年以来均出现大幅下降。目前,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短期大幅下降;二是煤焦电“原”字号产业路径依赖,观察四煤城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可以发现,四煤城在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二产的贡献度大部分时间均在50%以上,尤其是煤炭工业的拉动;三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出现严重不足。资本与劳动是支撑地区经济增长要素供给的重点,四煤城在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方面均表现出严重的供给不足。分析得出,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发展新困境的形成机制:一是国内产业分工强化的“资源诅咒”。30多年来,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包括煤炭型城市)在摆脱国有体制束缚和“资源诅咒”的过程中曲折前行。二是技术进步动力不足的“贫困陷阱”。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遭遇的发展困境,也是技术进步动力不足的直接后果。三是政府经济管理乏力的“帕金森陷阱”。持续七年煤炭市场的“繁荣”掩盖了龙煤冗员表象下的“帕金森陷阱”,当我国煤炭市场回归理性后,旧有体制下的企业、产业和地方政府在市场风险和竞争面前便深陷困境。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提出黑龙江省煤炭城市脱困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全面把握煤炭城市经济新常态;其次,突出重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改革;最后,实施有效产业政策的制度框架。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经济增速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0-0128-06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近期遇到的发展困境,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大幅下降和经济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双重叠加密切相关。因此,针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脱困发展问题,尝试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来认识理解、分析研究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遏制经济下降趋势和重塑经济增长动力是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实现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困难

总结四煤城年均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发展情况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四煤城资源型城市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困难:

(一)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短期大幅下降

从黑龙江省四煤城三个“五年”时期发展的经济总量和年均增速看,在“十二五”时期,尤其是2013年以来均出现大幅下降。从经济增速上看,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市“十一五”期间增速年均增长分别为13.6%、13%、16.8%、21.2%。但“十二五”时期,鸡西、双鸭山和七台河市年均增长分别为6.5%、4%和2.5%,鹤岗市地区生产总值更是在2013和2014连续两年下降9.5%以上,2015年恢复到4%,2016年上半年继续下降3%。从经济总量上看,鸡西、鹤岗和双鸭山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峰值出现在2012年,七台河市出现在2011年。2015年的经济总量,鸡西市较峰值差68亿元,鹤岗市差92亿元,双鸭山市差129.4亿元,七台河市差96.4亿元。

(二)煤焦电“原”字号产业路径依赖

观察四煤城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我们发现四煤城在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二产的贡献度大部分时间均在50%以上,尤其是煤炭工业的拉动。比如,二次产业比重最大的七台河,2009、2010、2011连续三年超过64%,该期间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是连续超过80%,2012年一度高达83.6%。2008—2012年间,煤焦电化占工业经济总量均超过70%以上,五年来,煤经济年均增长高达14.1%。2011年七台河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洗煤和焦炭产量分别为2 121.6万吨和520万吨,但是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的洗煤和焦炭产量下降到1 302.95万吨和269.49万吨,地区生产总值也由309亿元降至212.65亿元。2001—2012年间,四煤城出现了持续高达10%以上的高增长。这个高增长是以对煤焦电等“原”字号产业形成较为严重路径依赖为代价的,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不仅如此,表面看来日益壮大的非公经济,同样深陷“原”字号产业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三)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出现严重不足

资本与劳动是支撑地区经济增长要素供给的重点。四煤城在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方面均表现出严重的供给不足。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七台河、鹤岗2010年分别是194.3亿元、153.9亿元,2015年减少到98.5亿元和90.1亿元。鸡西则从2012年的277.5亿元减少到2014年的207.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投资更是从187.5亿元降至98.2亿元。鹤岗市的工业投资更是从2012年的128.8亿元降至2015年的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减少,我们可以理解为经济新常态下,资金寻求安全偏好的体现。但当地资金吊诡的流动状态,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以鸡西市银行资金的使用状况为例。2001—2004年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比分别高达112.3%、105%、93.8%和73.3%,说明最初还能吸引外来资金或更多使用当地资金。但我们发现:2005年—2007年,鸡西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比分别为44.4%、42.4%和41.4%。2008年—2012年,存贷款比分别为37.6%、43.9%、40.4%、42.2%、41.8%。2008年鸡西市金融机构当年存款余额405.3亿元,贷款余额仅为152.7亿元。2013—2015年鸡西市的存贷比则为46.3%、52.9%和62.3%,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更是大大低于最初的水平。其他三个城市金融机构存贷比的变化趨势与鸡西市大致相同。鹤岗市从2008年的存贷比低于70%持续到2012年;七台河市存贷比在2008年降至50%,随后持续徘徊在60%左右,2015年七台河市存贷比仅为62%;双鸭山市存贷比同样在2008年跌至56%,之前都保持在80%左右,2013年才恢复到76.8%。如此长期大规模的资金外流或脱离实体经济,与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近期出现的經济发展困境存在很强的相关性。间接融资方面,四煤城只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宝泰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2011年上市以来累计增发 2 次,累计实际募资净额为 13.19 亿元,尚能发挥较好的融资功能。

四煤城的劳动力状况也不容乐观。2000—2010年间,黑龙江省净迁出人口322.5万人,年均净迁出29万人[1]。在黑龙江省各地市中,七台河市外出半年以上人口17.5万人,占该市人口比重达20.4%,居各地市之首;鸡西市29.9万人,占该市人口比重15.8%;鹤岗市17.3万人,占该市人口比重16.1%;双鸭山市22.9万人,占该市人口比重15.6%。四煤城累计有近87万人外出半年以上,几乎走了一个七台河市的人口总量。

从科技能力来看,2010年、2011年全省授权发明专利分别为1 518项、1 953项,四煤城累计分别只有22项和24项,分别低于牡丹江市(2010年24项)和绥化市(2011年29项)授权发明专利。2012年全省各地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市企业单位数分别为18个、7个、14个和7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分别为15.9%、6.2%、8.2%和6%;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4亿元、4.2亿元、15.1亿元和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3%、3.8%、7.2%和0.7%。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四煤城以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的生产要素逃离效应持续叠加,形成要素供给严重不足,对传统和新型增长动力均产生负面影响。

二、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发展新困境的形成机制

认真探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对我们认识和把握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遇到的新困境,具有積极意义。

(一)国内产业分工强化的“资源诅咒”

黑龙江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最突出的特点是:国有工业占绝对比重;能源、资源型工业地位突出;央企控制经济命脉。30多年来,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包括煤炭型城市)在摆脱国有体制束缚和“资源诅咒”的过程中曲折前行,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当时黑龙江省资源丰裕,80年代前5年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居全国第4位,投资总额的27%投向煤、油、电等产业。煤炭产量上升为全国第3位,石油产量增至5 000多万吨。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黑龙江省处于双轨体制中艰难推进改革。这期间,黑龙江省资源型产业出现衰减势头,省里提出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的方针。但由于仍受到严格的计划管制,资源型企业基本上还是国家的一个“车间”,不仅没有大力发展接续产业,还对资源继续强力开采。煤炭达到8 000万吨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石油产量攀升至5 500万吨,木材产量更是创造了1 800多万立方米的峰值。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取向改革中普遍陷入困境。煤炭、森工、军工等行业1990—1995年连续产值负增长或零增长,1993年累计亏损200多亿元。全省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60%以上,媒体炒作为“东北现象”。这期间,黑龙江省突出进行了煤炭、森工、军工、冶金等危困行业的改革脱困。第四阶段,实施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攻坚战。2006年通过的《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中提出的诸多有利条件中强调四条。一是政策机遇难得,二是市场空间巨大,三是自然资源富集,四是区位条件优越。就是在这一判断下,黑龙江省全力加快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

然而,四煤城在发展过程中至少出现两大问题:第一,对政策机遇与市场空间判断失误。事实上,从2012年中期起煤炭行业就进入产量、价格和利润的“寒冬期”。致使四煤城缺乏足够的经济韧性和回旋空间,更缺少应对方案,可以说面对煤炭及其煤化工行业的遇冷没有做出任何准备。第二,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占据产业链高端,“原”字号、粗加工和附加值低的产业地位并未改变,即长期陷入“资源陷阱”的同时,产出效率停滞徘徊。2004年龙煤集团成立时,规划2020年产量达到1亿吨,即使在2005—2012年的“黄金期”,原煤产量却始终维持在5 200万—5 400万吨而无法提升。如今却在“去产能”的压力下,龙煤集团必须从2016年用3至5年的时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 814万吨(省外45万吨)。

黑龙江省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方针,被国家整体“十五”时期开始的大规模“重化工业化”热潮牵引,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两次“东北现象”的重压下,逐渐被(原本试图改变的)以石油和煤炭为主的能源和资源类产业的加速发展所替代了。同时,这一战略选择在客观上也带来了黑龙江省经济历史上的高速增长,似乎证明选择是正确的。

(二)技术进步动力不足的“贫困陷阱”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基本定理是:为了保持长期增长,必须有以新产品、新市场或新工艺为形式的技术知识方面的持续进步[2]。正如新古典增长模型证明的,如果不存在技术进步,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将最终使得经济增长停滞。在这个意义上,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遭遇的发展困境,也是技术进步动力不足的直接后果。技术进步动力不足,也许能够解释为何四煤城并未实现规划中的产业升级。对此,常见的认识有:管理者因循守旧、缺乏市场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比较明显。问题是,近20年的时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因何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内生动力依旧难以建立?我们仍需从推动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去寻找,因为观念的形成大多决定于客观存在。

一般来说,出于竞争的压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就要根据资本、劳动和资源等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升级。在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积累的速度会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因此,资本将变得相对丰富,价格也变得相对便宜,企业就会加大资本投入和技术研发,由資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就会自然实现升级。但这种随着要素结构升级形成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在黑龙江省及其煤炭城市并未出现,也许存在三大障碍:

首先,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是否足够使其不得不根据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使企业管理者难以建立与企业盈利相一致的激励机制。换句话说,不断提升龙煤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与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利益追求并不一致。反倒在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各方都来分一杯羹,不好的时候,又都唯恐避之不及,使其利益的不一致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于是,企业好坏无人关心,从中牟利变成激励,龙煤集团于铁义受贿3亿元的大案就是例证。

其次,随着黑龙江省及其四煤城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本的价格相对资源和劳动力便宜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通过前面对黑龙江省及其四煤城金融机构存贷比的分析,完全可以得出资本外流或并未进入实体经济的结论。因此,尽管黑龙江省资本积累的速度很快,但资本外流或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同样迅速,导致黑龙江省及其四煤城的资本价格并不低。采用新技术意味着要牺牲当前消费来换取未来的更大回报,但现实是,选择增加技术进步的收益并不比依赖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收益高。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国企或是民企,都不愿意在机器设备、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上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它们更愿意停留在“原”字号和粗加工这一层面。这才是众多企业选择低水平扩大产能、追求短期收益的重要客观原因,也能解释他们为何把赚到的钱同样快速流走。

最后,技术和知识进步是否都能产生良性循环?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技术进步的破坏作用会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有人将旧技术和新技术之间的冲突理解为代际冲突,技术是否持续进步取决于新人和老人的力量对比,这取决于人口结构。有趣的是,四煤城的老龄化都比较高。其次,如果技术的投资收益率过低,会导致对新技术的投资消失。我们观察到,四煤城现有评价体系并不偏好于鼓励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投资。最后,四煤城缺乏技術知识进步所需要的互补性。要知道,单个工人技术的回报率会随着一个社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也可以解释,具有相同技术水平和教育背景的人能够形成集聚。四煤城前面两种情况的出现,会导致拥有知识技术的人才被驱逐,或自主选择离开,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大量科技人员外流,于是技术的互补性不足,导致技术进步难以实现。

(三)政府经济管理乏力的“帕金森陷阱”

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提出一个定律(俗称“官场病”):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分析得出,对权力的危机感是产生帕金森现象的根源。因为,当既有利益拥有者受到威胁时,一定不能丧失这个既有利益的本能就成为帕金森定律发挥作用的内因。

在转制成为龙煤集团4家矿业公司前,4家矿务局办了130 多所中小学,直到2014年,42所医疗机构才全部移交所在地政府。至今,宣传、团委、纪委等行政色彩浓厚的职能部门仍是每座煤矿的标配,龙煤鹤岗公司下辖8座煤矿,其中一座煤矿2015年8月以前有41个科级机构,159名科级干部,24名矿副总以上领导[3]。持续七年煤炭市场的“繁荣”掩盖了龙煤冗员表象下的“帕金森陷阱”,当我国煤炭市场回归理性后,旧有体制下的企业、产业和地方政府在市场风险和竞争面前便深陷困境。

三、黑龙江省煤炭城市脱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认识到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遭遇的发展困境绝非偶然和突发,其具有深刻的客观背景。同时,围绕要素市场化,培育符合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发展阶段的增长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是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全面把握煤炭城市经济新常态

首先,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深刻影响;二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动力转换的深刻影响;三是黑龙江省经济高速增长后要求更广泛制度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这三个背景下,保持战略定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切忌惊慌失措、急于求成,牢记把握关键、久久为功。其次,深入研究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经济增长演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基本理论和政策实践问题上达成共识。一是要长期跟踪研究煤炭城市经济增长问题,不能临时抱佛脚。审慎看待当前一些专家媒体情绪化、概念化、标签化和盲目化的总结概括甚至对策建议。二是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发展新困境从经济增长的视角可以给予很好的理论解释,为黑龙江省煤炭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政策指导。三是继续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市场与政府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等关键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这方面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力度。再次,理论与实践都说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为实施传统赶超战略来推动经济增长,采取了包括资源配置机制、宏观相对价格和微观决策权三方面的政府管制措施,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制度结构。这一制度结构的改变,必然需要包括劳动、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来完成。

(二)突出重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动力转换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首先,要确定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系统研究和规范确定黑龙江省煤炭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区间。2013年以来的大幅波动尽管有其客观性,但波动后的低位徘徊,并不利于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实现脱困和转型发展。如今的增速太低,但并不意味着要通过大投资恢复到10%以上的高增长。应避免地方政府为出政绩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甚至弄虚造假,使得发展环境不断恶化。因此,省委省政府和地方政府保持戰略定力至关重要,应给予煤炭城市休养生息的时间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其次,尽快恢复四煤城潜在经济增长。一方面是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优化传统和新增动力问题。传统煤炭及煤电化产业仍要坚持,但要有甄别和选择。传统农业和服务业等应加大整合力度,坚持民营化、市场化原则,积极打造各类经营主体,政府的职责在于创造和优化发展环境。事实上做大做优增量,不只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当包括传统存量激发出的新增量。另一方面,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也要注意形成新的有效需求。通过落实和依法创造各种政策,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保障和扩大民生需求。通过政府引导居民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再次,坚持构建竞争性市场体制。这里主要是提供有效制度供给。让各种经济主体进行公平竞争,关注民营经济主体平等竞争地位的建立。坚决落实探索和深化四煤城包括龙煤集团、农垦、森工在内的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以政企、政资分开为前提,发展混合所有制为手段,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保障,建立市场化用人机制为支撑,构建企业自生能力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各种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在于构建各种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市场化。推进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化格局的重新构建,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建议四煤城突破现有行政区划设置,打造以佳木斯市为中心城市组建包含鹤岗市、双鸭山市和伊春市在内的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圈;打造以牡丹江市为中心城市组建包含鸡西市、七台河市在内的黑龙江省东南部城市圈。

(三)实施有效产业政策的制度框架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理论一再证明,后发地区政府必须通过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才有可能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黑龙江省千万不要被那些反对产业政策的思潮所误,但产业政策的实施还需谨慎把握。这里仅对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实施产业政策过程中应有的一些制度性安排提供一些思考。

首先,充分认识产业政策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由于政府信息比私人还少,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就需要與商业部门保持密切关系,但一旦政府部门嵌入过深,最终便有可能被商业利益俘获,即导致腐败和寻租活动;如果政府部门过于自主,远离商业部门,它又将无法有效提供私人部门真正需要的激励措施。因此,在制度安排上保持政府的自主性和嵌入性之间的合理平衡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强调,产业政策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进行战略合作的互动过程,重要的是要有这样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以帮助发现哪些才是真正需要的政府政策干预。对于产业政策,注重过程远比考虑结果更为重要。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错误的发生(比如挑选了错误的产业)将是一个成功的产业政策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其次,制度框架的关键要素。在构建产业政策的制度时,必须保证三种要素的进入。一是需要高层政治领导人的支持。比如,以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为代表的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二是建立协调和协商委员会,以保证公私部门之间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学习。该委员会,应当有自己的专职人员,最好以省级部门建立。三是促进产业的优惠措施必须以透明和可问责的方式来推行,以保证对所有人提供发展的机会,不能把产业政策视为特权部门的免费午餐,提供的补贴更应经过充分的会计审核。

再次,产业政策设计的一般性原则。第一,激励必须只是针对“新”活动。所谓“新”是指产品对于当地经济来说是新的,或采用了新技术来生产已有的产品。这不同于鼓励中小企业等一些优惠措施,这类产业政策旨在孕育新的专业化领域,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煤炭城市应当更加关注这类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能以广泛的鼓励中小企业的优惠措施来代替。第二,必须建立成功和失败的明确标准。此类政策根本在于激励企业家精神而不是让所有参与新产业活动的投资都盈利,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为了避免补贴受惠者愚弄政府和政府管理人员蒙蔽上级,在糟糕的产出中保持补贴运转,导致在失败中越陷越深,必须建立清晰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成功,并根据可观察的标准来进行监督。第三,必须有预设的终止条款。为了保证资源不被没有盈利前途的产业活动无休止地占用,每一个政府支持项目,不但事先需要有识别项目成功或失败的明确标准,同时还要有在经过一段合理时间后撤回支持的自动终止条款。第四,政府支持必须针对活动而不是产业。改变过去那种针对特定产业支持的做法,应当把支持活动设定为目标。第五,执行产业政策的政府机构必须保持与私人部门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要处理好“亲商”和“清商”的关系。只有这样,执行产业政策的部门才能具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能力,并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支持的手段和政策,使得产业政策能够成为一个循环不断地发现过程。

最后,一些关键的支持措施。第一,政府给予公共研发的支持。关键在于要保证公共研发部门的努力与私人部门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始终能够针对私人部门的需求。单方面鼓励公共研发部门的科研人员去创业以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的方式,不能代替企业的市场“自主发现”。不能期望大量的科研人员成为企业家,他们优势的发挥仍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非产品营销和市场竞争,这些应交给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来完成。第二,开发能承受较高风险的金融支持工具。这种金融支持形式需要能够承担更长期和更高风险的投融资方式,一般的公司债市场和私人风险投资也都难以发挥作用。需要政府开发不同类型的金融支持手段,比如开发银行、公共风险基金、股权交易市场,等等。第三,对企业“自主发现”活动的成本进行补贴。对新产品能否盈利的不确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障碍,为此,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补贴。但这里依据的标准应当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明确与新类型活动有关;二是它们的活动可以对其他人提供学习经验的溢出效应;三是私人部门接受监督和审计。第四,为一般性的技术培训提供支持和充分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新生产活动最终会遇到人才短缺问题。解决的办法无非两种:一种是政府对私人培训机构提供补贴或相应的奖励,或者承担起培训成本。一种是积极利用境外移民。黑龙江省除了积极吸引本省的境外留学人员回省创业,更应关注对俄罗斯境内众多人才的有效利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吸引俄罗斯境内的青年(大学生、留学生等)、科研人員和企业家来黑龙江省积极创业,以缓解黑龙江省人口外流、人才外流的不利局面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要想摆脱困境,首先,要全面把握煤炭城市经济新常态,充分认识到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遭遇的发展困境绝非偶然和突发性,其具有深刻的客观背景。其次,突出重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稳增长、调结构和动力转换的关系;二是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最后,实施有效产业政策的制度框架。

[参考文献]

[1]李德滨.黑龙江省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研究报告 [M]//黑龙江蓝皮书: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47-261.

[2][法]菲利普·阿吉翁,[加拿大]彼得·霍伊特.内生增长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17.

[3]王峰.龙煤集团10万人分流改革调查:一个在职养2个退休[EB/OL].21世纪经济导报,2015-10-10.

〔责任编辑:徐雪野〕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
长沙望城区戏曲文化发展困境探究
关于行业性科技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新课改视阈下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蒲剧在晋南农村地区的发展困境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困境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
浅析框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困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