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等4则
2017-05-30
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西里格曼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予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予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是逃跑而是不等电击出現就卧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
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又称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到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自己有疑心,就认为社会上的人都是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这种虚假同感偏差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获得了自尊和自豪感,但同时也给你带来了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地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地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它又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和“期待效应”。
晕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这就是晕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