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启示①

2017-05-30李丹夏岩磊罗妍妍

中国商论 2017年15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启示

李丹 夏岩磊 罗妍妍

摘 要:农业科技园是农业技术凝结与辐射的载体,承担着市场与农民连接纽带的任务。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如今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农业科技园区采取的不同发展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园区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背景下,总结生产要素型、龙头企业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的特点,为安徽省内15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 发展模式 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5(c)-124-04

农业科技园是农业技术凝结与辐射的载体,承担着市场与农民连接纽带的任务,发挥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作用。西方经济学者将“经济增长极”理论引入到空间经济地理研究中来,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传导机制及区域经济如何进行结构和布局,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更需要以增长极理论为中心,对园区建设模式、辐射能力,以及带动地方周边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带动。科技创新是当前各产业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也面临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加强产业能力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农业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也应融入到科技创新要素中来,提升园区发展能力。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等部门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重视和着手布置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与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目前安徽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5个,居全国首位。因此,探索以创新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新模式,指导安徽省农业科技园区对周边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示范与推动作用,具有较为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历程简述

20世纪90年代,我国借鉴国际经验开始探索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和进程也从此展开。

1.1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仍然具有计划经济体制延续的相关特点。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发展体制不断变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鼓励和刺激农业生产积极性为要务的农业活动得到推动,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下基础。

1.2 2001年~2005年

这一时期是国家农业科技园正式试点建设阶段。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借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充分认可前期在全国进行的农业科技试点建设取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和实施为契机,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农业政策性银行等联合开展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工作,加大资源要素等投入的规模和力度,全面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科研院所机构等加强农业创新。2003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通知,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建设用地管理,国家科技部牵头,集中开展农业科技园区治理和优化工作,对试点建设的国内各农业领域的创新园区开展自查整改工作,成效显著。

1.3 2006年~2013年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从总体来看,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布置的清理整顿工作进入尾声,相关管理部门出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进一步强化了园区规范管理和高效运行。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发展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危机复苏阶段,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以科技为引领,陆续启动3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1.4 2013年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进入“降低增速、提高质量”的重要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对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预期愈加强烈。“增长持续放缓” 预期敦促各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不能再依靠单纯扩大出口规模取得经济效益,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大提升农产品出口贸易“核心竞争力”成为构建和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的特色发展路径。2013年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向社会化管理邁出坚实的步伐。

2 我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的特色

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宏观历史条件下,目前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大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共存。从产业集群自身的发展和现有模式来考察,集群本身并不能保障持续创新活动的自我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也只是为科技创新的涌现提供了外部条件,但要把潜在的创新可能性转变成现实的创新成果,必须有创新机制作为激发。因此,探索园区管理机制创新及其实现路径,理清园区不同建设阶段应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实现园区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探索园区要素利用机制创新及其实现路径,找到既能保障农民合法利益,又能促进土地、技术等要素的长效使用机制措施等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各地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和建设特点,可以总结为“新型农业企业的不断涌现”、“新型农业技术的不断升级”、“新型农民的不断培育”。

2.1 新型农业企业的不断涌现

通过试点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园区,成功汇聚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不断探索“园区+专家+农户”、“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家庭农场”等多种模式,带动农业周边产业升级,进一步促使农产品加工业、生物质能源、农业信息服务、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以增长极为源头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深度。截至2015年,全国各农业科技园区引进企业总数近7000家,仅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就达到2700家,全年企业产值近5000亿元,成为重要的国家税收上缴来源。引进各类龙头企业的同时,也引进和利用了大量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对科技园区周边的交通、运输等非农产业形成重要扶持,提高了农业产品加工、出口的经济附加值,不断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附加值和经济产出的增加,同时增加了从业农民收入,积极刺激和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各地区特色农业的生产优势。

2.2 新型农业技术的不断升级

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主要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通过建立各类科研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依托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吸引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园区,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教育与“三农”紧密结合。以往的传统农业都是靠人力和物力来实现的,农业科技园就反其道而行,运用新技术来彻底改变传统农业,以投入最小的人力来实现最大的利益。比较常见的高新技术有很多,例如无土栽培种植蔬菜水果,干净卫生,又不需要大量土壤,或者大棚种植,改变冬冷夏热的限制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农作物生长等。不同地方的农业科技园,引进的技术不一样,以适合本地的发展为重要依据,当地适合生产水果,有市场,有人愿意买,就应该以引进水果生产技术为主体。以山东烟台为例,由于水资源短缺,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必须引进以节水技术为主要核心的人员、设施或设备。本地需要什么,就引进什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农业技术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根据烟台农业经济发展报告现实,通过引进新型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的灌溉面积已接近年均四百万亩,每年节水约为4亿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超过3个亿。

2.3 新型农民的不断培育

农业经济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加大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育与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技术掌握能力,才能在农业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在培育新型农民方面,通过建立星火基地、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专家大院、科技超市、农技110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由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设立农业园的基础设备,由农民自己商讨是否有能力承包、盈利和亏损都是由自己负责、自己独自管理。或农业公司形式,签订双方土地承租合同,让投资方个人开发并管理。让农民掌握现代化管理经验,成为园区发展的主体,园区在高素质农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下,成为有规章制度的农业性企业,以大规模生产的集约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吸引农民进行独自生产。新型农民的不断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园区的创新发展,使之有潜力和动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以典型园区为例

3.1 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建设模式

从当前我国各批次建立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来看,抽离本质的共性,可以分为政府引导与推动模式、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型发展模式。

3.1.1 政府引导与推动发展模式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起步较晚,在试点建设初期,主要以政府引导与推动发展模式为主。政府在园区发展过程中起到政策指导、平台搭建、汇聚人才、吸收技术等作用。随着经济领域对生产要素性质和内涵认识的加深,以人才、技术、管理为核心的生产要素集聚创新,成为政府推动各类各级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政府机构中的科技职能部门,如科技局系统、农业委员会系统等,成为政府指导和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实施者。通过举办大型研发企业对接会、农业经济与产品展示会,或农民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和引导农业科技园区与农业企业、科技创新型机构的对接,一方面吸引技术,一方面展示自身具有的产品优势,宣传和打造地方农业经济产品品牌,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形象,为本地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园区在农产品生长环境、自然资源较好利用、农产品供给稳定性等领域不断加强合作。随着生物与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不断引入,政府主导的科技园区开始向以科技创新型园区发展模式不断转化。

3.1.2 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并带动园区向高端产业链不断升级,已成为当前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发展趋势。特色产业则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发挥优势的重要体现。我国农业产业历史悠久,农产品种类丰富程度在全球首屈一指。丰富的农产品在早年却因没有深加工、产量不能规模化或手工作坊式生产难以为继等原因,在宣传、扩大影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可数之处,从而导致各地区各省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较少,没有响亮的品牌,不为人所知。龙头企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成为补充和完善政府主导和推动发展模式的重要一环,龙头企业也具有一些政府无法或不能进行的市场功能,从而通过该模式进行建设发展的园区很多都取得了较快的经济效益,比如扬州市国家级园区高邮司徒科技园以当地水产品和水禽产品为优势,开展水产养殖,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等。从特色产业的发展来看,以龙头企业带动周围中小企业,形成集聚——扩散的中心效应,不但能延伸产业链,同时也可掌握和占据产业链,形成合力,辅以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可以达到企业、园区、农民三方共赢的最优制度安排。

3.1.3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农业经济领域受到区域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为深刻,随着全球经济趋势总体下滑,各国都开始将农业科学技术的引入和提升作为要求本国各类农业园区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农业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型园区发展模式也在大量涌现。无论是政府主导和推动,还是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若想在当前市场竞争中取得稳固优势,都需要加强本园区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国家科技部对各园区进行年度考核,也都把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其中包括创新人才的引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的拥有量等。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型园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科技研发能力的扩散与推广。

3.2 不同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比较——以典型园区为例

3.2.1 政府引导与推动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与推动发展模式,重点在政府,主要是依靠“政府办园区”。政府办园区,相比较其他两种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而言,更加注重宏观性和外部效应。宏观性体现在政府将园区的主要建设内容与当地长期经济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强调远期建设前景。外部效应体现在政府将园区的建设重点、资金投入和使用方向等方面不仅着眼于将园区建设好,还要顾及投入和产出能否带动周边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尽量发挥园区经济效益和公益性作用。例如,南京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南京市政府推动和引导下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促进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成果转化的良好效果。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设施农业为主体,现代农业科技为载体,通过政府投入,在土地使用和技术引进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从而促进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

3.2.2 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在龙头企业培育与特色产业开发。无论是企业培育还是产业挖掘,基本原理都是依据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原理,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达到以特色产业辐射与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例如,安徽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把园区建设重点定位为发展城郊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产业、现代型农业加工物流示范产业、集约型高产优质粮食示范产业三大主导产业。

3.2.3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模式,重点在技术研发和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这类园区大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或科研院所,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广科研成果提升园区科技创新竞争力。例如,安徽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人才、技术、金融、信息、市场等创新要素紧密结合,以中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主要建设目标。江苏句容高效农业科技园,则采取依托农业科研院所,引进技术、新品种,并对从业人员和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增加农民收入。

综上,我国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差距,但总体发展方向是不断向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挖掘产业潜在竞争力为趋势,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型园区是未来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

4 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启示

4.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要想处于世界一流地位,必须优先发展先进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开发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要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运用科学方法,发展农业科技园。应从顶层设计到技术层面均开展创新活动,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的角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将农业科技园区打造为人才汇聚、高新技术集聚和产业竞争力高企的农业经济能力提升与扩散基地。制度创新,应从企业现代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农业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并进一步成为园区主体,相比工业企业而言难度更大。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波动加大,涉及食品安全、土地安全等敏感领域,从而培育一个现代农业企业,必须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视角,扩大眼界。技术和机制创新,则要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要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不断与科技发展融合,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有所作为。建设模式创新,要求园区在传统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优势,不断生成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4.2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举办绿色建筑人才培训活动,搭建平台,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创新考勤管理,使农业科技园从业人员培训更加规范化、標准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积极进行成果研发和转化,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农业类院校,应把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中研发的农业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投入到当地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孵化、实验,积极对接,形成产出效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更应着眼于高校人才或大学生创新创业,把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平台合理高效地利用起来,依托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解决企业劳动力资源短缺和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共赢局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放低身价,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不怕到农业田间吃苦的精神,以投身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来。

4.3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交流

客观分析国外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帮助和计划省内各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比如,在高效节水领域,可以借鉴以色列建设农业园区的经验,加大集水设施的建设,提升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废水的循环利用等。在低地区域发展农业,可以借鉴荷兰政府经验,在设施农业中,以农工商综合体创造农业发展重要渠道。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科技园区建设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重点,依托政府的大力支持,依据独特的地理优势,完善园区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申秀清.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2] 王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理论、模式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3.

[3]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4] 罗伟雄.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1.

[5] 刘笑明,李同升.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国际经验及国内趋势[J].经济地理,2006(6).

[6] 蒋和平,张春敏.国际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深圳特区科技,2005(10).

[7] 唐仁华.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必要性的发展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01).

[8] 林青.区域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能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9] 杜彦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绩效及政策环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3).

[10] 丁中文,黄毅斌.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选择[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

①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AHSKQ2016D50);安徽省高校青年人才资助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32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2015B07)。

作者简介:李丹(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滁州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启示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