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
2017-05-30张笑盈钟海蓉
张笑盈 钟海蓉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14070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正以破竹之势冲击着整个教育领域,使教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行业。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复杂多样和不断创新的21世纪,高等教育模式也顺应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进行整合,扩大了教育机会的同时,又保障了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教育质量和技术的一种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整合;创新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2年教育部发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和适应社会需求,高校纷纷把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如何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去。
一、辯证剖析: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之后,我国大学急速扩张,高等教育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均等以及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高校教育资源优质,但具有局限性。网络课程虽遍及互联网,课程运用信息化比较多的还是在选修课上,也称“MOOCs”。MOOCs教学设计凌乱,毫无针对性。[1]没有一套系统而又权威的课程结构。
课程整合,即课程综合化。[2]早在19世纪就被提出,19世纪末比较著名的课程整合计划有齐勒计划(历史、文学、宗教中心整合论)、地理中心整合论和儿童中心整合论等。课程整合没有统一的模式存在。按照其传播手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线上和线下课程整合。传统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前人的知识成果与经验,但却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有所局限。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广阔性、多样化以及共享性等特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路径初探:课程整合的主要措施
这里谈到的课程整合主要是指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学习者从传统的“授——受”教育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当然不同的课程其整合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信息技术可以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術建立课程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的知识不代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即知识是有序而不是堆加的。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也更利于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当然如果完全靠人力来进行课程整合的话,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是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线上进行整合会节省许多工作量。老师布置任务时,也可以跨学科布置,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拉长时间期限,这样更有利于诱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研究的课题,不断地融合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得到锻炼。
(二)利用网络资源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
如今社会的需求多样化,学生也应该适应社会发展,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也应有自己的特点。课程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多样化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知识。学生选择适合的接收方式,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学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综合性知识到实际情况或网络模拟的实际情况中,这样会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刚参加工作时需要的适应时间。
(三)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扩大学习机会
出国可以丰富阅历,增长见识,拓宽眼界。在现阶段,即使许多大学留学和交换生的名额有所增加,但也是求大于供。在整合初期阶段,国内外学校间可尝试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交流,将资源扩大化,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可自主交流。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走向全世界,学生即使不出国,也有机会可以了解他国文化和教育情况,给人们彼此间更多的交流切磋机会。国内外同阶段学生课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四)利用网络实时性监控课程
在课堂中,我们往往需要一些“秩序控制者”来保证教学质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其环境鱼龙混杂,有些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强,很可能沉迷于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从而使教学质量下降。进行线上的课程监控,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运用网络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利用一个愉快而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扩散学生思维,如果在课程学习中,学生有什么新奇的观点,可以立即查阅相关资料,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或扩散思维。所以课程监控的目的并不是不让学生做任何其他事,而是为了学生本身的进度和学习质量达到提高。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学校”三位一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开展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多样性、共享性、实时性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发散学生思维,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生全,李红梅.MOOCs审思:理念、问题与趋势[J].高校教育管理,2015,(04):6268.
[2]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03):3942.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面向机制创新与应用驱动的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策略研究”(项目编号:KJ1500445);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互联网+”的课程信息化与大学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的融合研究”(项目编号:JGXYJG201613)。
作者简介:张笑盈(1988),女,回族,河南商丘人,助教,重庆邮电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钟海蓉,重庆邮电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