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

2017-05-30张洁

高教学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洁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积极品质的科学,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致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试图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价值的一致性,进而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3-0165-03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devotes to the study of human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positive quality and is compatible with the inner valu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refore, positive psych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consistency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atus,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method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習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为此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随后发出重要通知,那就是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联系实际,拓展有效途径,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教育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为高校思政课尤其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供了借鉴。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素有“积极心理学之父”之称的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在20世纪末倡导的。塞利格曼从“习得性无助”出发,建立一种以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为核心的心理学理论,并倡导心理学在了解各种心理疾病机理的同时,也要了解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心理机制。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理念是积极的人性观,以人为本,善于发现人的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美德;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者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幸福,进而延伸到社会层面和大众层面,让社会层面去考虑幸福、获得幸福,形成一个快乐的社会氛围。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积极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主观幸福为中心,以及获得主观幸福的三种路径: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一是对主观积极情绪和体验的研究。积极情绪主要包括:对过往的幸福感和满足、对现实感到快乐和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情绪状态(如乐观),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一般不会变得阻塞、无助,而是分析困难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赛里格曼认为积极情绪并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并且,积极的情绪具有辐射和扩建功能,它能辐射到个体其他管能,促进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二是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以及塑造积极人格的因素。赛里格曼与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教授一起,建立了包括6种(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智慧)美德24种要素的积极品质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积极人格品质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些优良的积极品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所达到的境界。三是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大的组织系统(比如:民主的国家制度、优良的媒体等)、中的社会组织系统(如人性化的单位管理制度、和谐的社区等)、小的组织系统(和谐的家庭关系等)。积极的组织系统对积极人格的塑造和积极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积极的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逐步走向完善的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积极心理学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从哲学意义上讲,价值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总是自觉按其需要对客体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这种关系就是价值关系。某事、某物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积极心理学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的意义、价值都具有一致性。

(一)精神内核的一致性

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界末由美国心理学家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在这场心理学运动中,人本主义的思想功不可没。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愉悦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系统无不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党的十八大首次用24个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12个词语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能够最大的凝聚人心,激发广大人民的热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心理学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二)社会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国家全面发展的需要。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要体现在精神层面、思想文化层面。目前,社会上思想文化混乱,价值观多元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凭借强大的经济、强大的军事、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强大的思想文化、强大的价值观。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适时地解决了思想的混乱,价值观的混乱。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风气越来越正,越来越能够凝聚社会正能量,人的潜力和创造了越来越充分发挥。

积极的组织系统对积极人格的培养、社会正能量的集聚、人的美德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媒体文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心理学都体现和谐社会、积极社会的价值要求,因此从社会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三)个人价值目标的一致性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积极心理学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主要是: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使个体学会并保持乐观、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12个词语不仅对国家、社会起到了凝魂聚魄、强基固体的作用,而且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起到了鼓舞和激励的作用。我们知道人无魂不立,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魂,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动力。

三、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生源的特殊性,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既有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共同特点,比如,大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比如大学生的心理的封闭性与交往需求的矛盾,求知欲与识别力之间的矛盾,渴望独立与仍然依赖的矛盾,情绪化与理性的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尚未成熟之间的矛盾等。除了这些一般大学生所具有的矛盾之外,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自卑心理严重

有研究表明,在高职高专院校,54.5%的学生具有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自卑心理还非常严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家中经济条件不容乐观,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关注,因此大都比较自卑。这种心理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上课不敢大声的回答问题,更别说和老师进行讨论了;比如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不敢与外界接触。

(二)自我认知不统一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中学教育环境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故而有时自负有时自卑,自我认知不统一。

(三)情绪化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成熟,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前一秒可能还是兴高采烈,后一秒可能闷闷不乐。因此,有的学生宿舍关系特别紧张,甚至出现暴力相向。

(四)注意力不够专注

根据调查,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53%的学生意志力较差,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做事精神。特别是网络时代,上课玩手机的现象特别严重,有研究显示,上课玩手机的高职高专学生高达90%以上。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导致对学习、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失去积极性。

(五)人际关系不够良好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心智功能不成熟,再加上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因此许多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够良好。有些学生甚至独来独往,内心的苦闷无人倾诉,反过来又加重了人际关系紧张。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以上心理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更应该借助积极心理学的优势。

四、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培育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路径”既是条件的获得,也是获得的条件。那么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培育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有哪些呢?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情绪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支撑。因此,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特别是民主的制度、和谐的家庭,优良的媒体文化等是必要的。只有多方面形成了合力,才能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情绪的获得。

(二)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主要生活的地方。积极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提出了一个良好学校应当营造的積极氛围,即给予学生一个安全的环境、设立公正公平的评判标准、营造人性化、和谐的校园氛围、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为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环境因素应当为: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使得校园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一楼一亭一阁、一碑一石、一砖一瓦都能传达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维护学生的尊严,从师生到生生形成相互关爱、信任、和谐的氛围。

(三)积极教育

具体来说,积极教育就是指在保证传统教育的教育内容(即那些常规的纪律教育、听、说、读、写、算、运动技能等)顺利进行的同时,把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培养融合进去,从而让年轻人学会获得并发展自己的积极情绪,学会理解人生意义,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等。为此,首先教育者要有积极的人格,要有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当受教育者遇到困惑、出现消极情绪时,教育者才能指导受教育者寻找问题的原因,并且把重要原因放在非人格因素方面,从而使受教育者学会用积极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

总的来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在培育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社会化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自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优势,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培养成为有自信的、有积极的人格品质的、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文思.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2014.

[3]仇潇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功能的发挥[D].重庆工商大学大学,2013.

[4]吴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戴倩.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6]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7]甘启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高教高职研究,2014.

[8]王庆鸾.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四系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运用[J].教育评论,2015.

[9]何新生,张海芳.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5.

[10]马丽萍.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传承,2015.

[11]赵琼,才忠喜.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5.

[12]张海燕.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及其实现

[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

[13]陈恩增,张勇,徐彦超.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时代教育,2012.

[14]陈银平.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5.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