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2017-05-30陈艳李淑英刘家忠赵静张晓东李红梅
陈艳 李淑英 刘家忠 赵静 张晓东 李红梅
摘 要: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从教学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应用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3-01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theory course has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view,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microbiology; teaching reform
微生物学是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文件精神,按照《玉溪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学校启动了转型发展工作——“应用型本科建设”子项目工程。为了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对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观转变
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努力培养以能力形成为核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的转变是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基础。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1]。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从改变教育理念开始,将传承型教育转变为创新型教育,传承型教育理念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在当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必须转变成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型教育。教学观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贯穿于教与学的实践过程。在“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2],指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今天在学校或课堂学到的知识明天就可能过时,未来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独立获取乃至创造。因此,作为教师要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独立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精准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决定因素,我校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强基础、提质量、創特色,致力于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应用型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一线教师需将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与之相适应,笔者将《微生物学》教学目标设定为:1.让学生掌握必需且够用的理论知识,比如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生长控制、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等;2.需要着重掌握的技能是贯穿始终的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无菌操作技术,将这些最为重要的技能掌握好,以后从事相关具体工作时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3];3.联系中学生物相关内容,承上启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学生物教材中与微生物学相关内容得到大幅度提升与强调,二者的内容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接轨。这也使得微生物学可以作为结合中学生物课改新理念,培养师范生综合素养的专业课载体[4]。4.言传身教,创造机会,对学生师范生技能进行培养[5]。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优化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专业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统揽全局,优化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一)分析教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在备课过程中,仔细钻研分析教材,把重点和难点总结出来,与实际应用统一起来,使各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选用武汉大学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为教材,此教材内容上强调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启发性,编排形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王家玲主编的《环境微生物学》为主要参考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如:将第二章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第六章第三节“真菌的生长与繁殖”、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内容整合到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整合后第三章更名为“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6]。
(二)突出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重点,避免重复教学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上有先有后,为避免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某些内容上的重复,经常与相关授课教师交流、沟通,同时倾听学生意见,确定一些重复的内容,遇到先修课程已学过的内容,上课时简单讲解,必要时仅做重点提示;与平行授课内容重复的,与相关授课老师商定,力求避免重复;与后续课程内容重复的,则简要概括,提供一个知识框架,点到即可,留有余地。这种承前启后的教学方式,既保持了微生物学课程的完整性、新颖性,又解决了相关课程间的重复教学问题,节约课时。
(三)加强学科领域前沿知识的传授,拓宽知识面
由于现代微生物新技术和新成果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及时了解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前沿和研究热点,及时搜取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将其补充到自己教案的相关章节中去,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7]。
(四)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努力将正在讲授的微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新闻热点联系起来。例如在绪论部分,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真菌和病毒等类型。诸如用于生产酸奶、泡菜的乳酸菌属于细菌;放线菌与人类关系最重要的方面是能产生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太湖“蓝藻”事件里蓝细菌是元凶;引起沙眼的病原体是衣原体;制作腐乳和豆豉的毛霉,用于酿酒和制作面包的酵母,食用菌等都属于真菌;介绍病毒时,会提及目前非洲较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美洲出现的寨卡病毒、受到广泛关注的禽流感病毒H7N9等。另外在讲授细菌的耐药性时,引入“超级细菌”这一新闻。强调微生物就在我们身边,强调微生物学与人类关系密切,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残忍的破坏,正确地使用微生物这把双刃剑,造福于人类是我们学习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目的[8-10],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使命感。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多样化
改革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注水式”教学为“点火式”教学。课堂授课,不再是只利用黑板和多媒体,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述法:对于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比如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采用讲述法,在讲解中注意使用活泼生动的教学语言,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
启发式教学法:我们在备课时,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立一些启迪科学思维的问题,在讲课中,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些问题可以引而不讲,导而不解,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
讨论课堂与学生讲堂:我们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是中学教师,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根据微生物学的内容特点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增加了讨论课堂与学生讲堂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训练师范技能。例如:初步尝试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12]。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教师课堂讲授章节重点内容,学生课后阅读教材,根据书中重要概念和问题进行复习,写出读书笔记。为了督促所有學生参与,上课前一天将读书笔记发教师邮箱备查。读书笔记里包括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写出至少3个自己不懂的问题,3个自己懂但感觉别的同学不懂的问题,下次课前一半时间交流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学分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3个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另外,我们在介绍每章内容后,根据内容布置几个讨论题[13],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下次课前一半时间让同学上讲台相互介绍所查到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介绍聚-β-羟丁酸时引入讨论题: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伴孢晶体时引入: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研究进展等。通过这些改革尝试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专注认真,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五、考核评价机制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一种检验,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了避免高分低能,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我们对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改革。采用综合评分的考核方式,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包括读书笔记)、课堂提问、课堂讲解与讨论。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全勤和作业全交平时成绩即有70分,无故缺勤或缺交作业(包括读书笔记)1次扣5分。课堂上参与课堂提问、讲解或讨论1次加5分,100分封顶。期末的闭卷考试中,让学生参与出试卷,事先告知学生题型应多样化,为了保证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试卷的重复率不能超过10%,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认真总结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出试卷,教师再从学生出的试卷中抽取试题重组试卷,对要考查的知识点学生出试卷没考虑到的,教师加进去并作必要的提示。通过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大大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提问、讲解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讲解中,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课堂的气氛明显活跃了很多。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工作,不仅需要教师精力和时间的投入,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教学观念、方法、手段、内容和考核评价机制等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人为本,不断地推陈出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彦平,李萍,高翔,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610-612.
[2]冀宏,赵黎明,顾建华.“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观浅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1001-1004.
[3]熊元林,李丽.应用型本科《微生物学》课程目标定位及任务驱动式教学[J].广东化工,2014,41(8):179-180.
[4]韦伟,胡尚勤,郭霞.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217-221.
[5]陈锋,吴明晖,颜晖.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5:23-25.
[6]胡廷章,黄小云,刘仁华.提高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体验[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4):812-814.
[7]郭润芳,于宏伟,韩军,等.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核心积极开展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9-122.
[8]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8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9]张俊会.《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实践元素的提炼及应用[J].生物学杂志,2013,30(4):100-102.
[10]韩丽珍,谢和,辛智海,等.改进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815-819.
[11]薛林贵,李师翁,唐德平.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30):177-180.
[1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4):730-734.
[13]朱旭芬,贾小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