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中的图形叙事
2017-05-30杨伟伟
摘 要:从埃及金子塔建筑图形到希腊瓶画,再到中国的敦煌壁画、近现代绘画可以看到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图形的叙事功能,绘画对自然形态的客观再现。
关键词:视觉艺术:图形叙事;中西方;绘画
关于艺术的起源,现代学者、艺术家比较倾向的是劳动说、游戏说和巫术说。认为在劳动、游戏和巫术活动中产生了艺术,从绘画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的场景,用图形叙述时代的劳作场景。在游戏中产生了艺术,从绘画图形中我们看到的游戏的场景。在巫术活动中产生了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图形符号的叙事场景。早期的原始图案如西班牙15000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野牛,法国的拉斯科山顶洞画,同样展示了绘画中的图形叙事性,原始社会的人建造房屋遮身避雨,逃避自然的危害,把绘画中的图形当做敬畏自然的巫术力量。同样从毛利人酋长房子的木头过梁上的雕刻我们也可以看到具有装饰意味的图形,似乎在向我们叙述那个时代的能工巧匠的工作状态。
埃及作为金子塔王国,岩石画像像饱经风霜的里程碑一样伫立在历史的地平线上。从金子塔建筑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国王是权力和地位的最高统治者,成千上万的劳动者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开采石头运到工地,建筑坟墓,在那个时代国王是掌握权力,统治臣民的神人,建造金子塔是为了保存国王的木乃伊,在墓室上写满咒语,从建筑遗址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早期为宗教服务,为权贵服务,同时巫术在艺术上的作用,从金子塔建筑可以看到几何形式的规整和自然观察的再现是埃及艺术的主要特点。从装饰墓穴的浮雕和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画中可以感受到几千年前埃及劳动生活场景,早期画家的绘画任务是尽可能的保留最原始的场景,用图形叙述当时劳动的场景。从希腊几何风格的瓶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图形叙事的痕迹,例如瓶画《哀悼死者》表现对死者的哀悼场景,死者躺在尸架上,左右两边的妇女在仪式中举手向头,展现了原始社会的仪式场景。从黑像式花瓶画《阿克硫斯和埃阿斯》,可以看到荷马史诗中的兩位英雄阿克硫斯和埃阿斯在帐篷里下棋场景。从红像式花瓶画出征的战士可以看到一个青年武士正在披挂准备出征,两旁的父母协助他穿衣,画面中画家力求表现坚实的轮廓和平衡的构图,自然的形状。
从古典绘画达芬奇中的蒙娜丽莎到安格尔的泉,莫奈的日出印象再到现代主义的毕加索,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绘画所展示的画面审美性和故事叙事性。如拉斐尔的圣母像名作—《草地上的圣母》,画面中的人物画得令人赞叹不已,圣母俯视着两个孩子,表情充满着慈祥与爱。拉菲尔通过反复构图,比较画面中三个人物的位置关系,似乎在用画家的画笔像观众表达一种圣与子的天伦之乐。伦勃朗的腐蚀刻画基督讲道,表现了圣经故事场景,画面上基督正在讲道,贫穷、卑微的人聚在一起听讲,一群犹太人站着或坐着,挤在一起,有的人在出神的听着,有的人在默默的沉思耶稣的话,画面中的真实与真挚胜过和谐与美。
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文明,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勤劳善良的人民日出而作,日末而归,在这个热情的土地上诞生了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和艺术瑰宝。宗教对中国早期艺术的影响尤为强烈,公元一千年前,中国就精通铸造青铜器,青铜器的图案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劳作场景和图形审美性,从中国的墓穴壁画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葬礼习俗与埃及相似,墓室壁画描绘的场景表现古老的生活和民俗风情。相比于希腊的几何图形和线的运用,中国艺术更偏好弯曲的弧线和圆形,体现中国式雕刻和绘画的审美性、节奏与韵律性。从顾恺之的绘画《责妻》摹本中可以看到丈夫在责怪他的妻子的场景,画面人物曲线的描绘栩栩如生,没有丝毫生硬之处,画面起伏的线条,赋予画面一种运动感,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敦煌地处中国西北,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是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地。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繁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华文化和音乐、绘画艺术传入西方,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时古丝绸之路作为古文化运河,是中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足迹,敦煌壁画为研究中国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学、艺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两汉时期佛像的塑造和佛教建筑在我国传统建筑雕刻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印度佛教艺术的内容,形成了佛、道、儒三家思想为一体的中国石窟艺术和壁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时代特征、审美特征和叙事特征。敦煌石窟和壁画反映了中世纪时期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宗教传播、社会风貌、文化艺术发展的面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展现了那一时期人们敬畏上天,渴望飞天的航天梦。佛教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及其深刻,同时中国的宗教艺术不同于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中国绘画较少用叙述关于佛教的传说和宣讲个别的教义,而是用艺术辅助参悟,中国的山水画家以严谨的态度从研究名家的作品入手,首先学会怎样画树木、山石、云后,再游历山川和凝视大自然之美,掌握用笔运笔的技法后再表现自然风光,传达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美,以客观再现山川河流的磅礴气势、花卉鱼虫的灵气美或表现人物的叙事场景,例如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画面描绘的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流畅,笔触细腻,构图富有想象力。是研究五代时期服饰、装饰等艺术风格的重要参照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服饰、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艺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从中西方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式多样、材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建筑和绘画样式,同时也能感受到视觉艺术中的绘画图形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审美和叙事功能。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林夕校.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杜斗城,王书庆.敦煌与丝绸之路.海天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伟伟,硕士,安徽科技贸易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