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2016年7月19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7-05-30邓坤
邓坤
摘 要:采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2016年7月19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基本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是由西风槽东移和低涡影响造成的,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明显,且持续时间长,说明此次过程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及较强的辐合。同时比湿场也佐证了此次过程水汽条件充足。
关键词:暴雨;诊断分析;周口
暴雨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我国的暴雨具有突发性强、强度大以及落区比较集中的特点。 本文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境背景、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暴雨的成因和特点,为提高暴雨预报能力提供参考。同时对模式预报进行检验分析,有利于预报员充分利用数值模式资料,对做好短期天气预报、提高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质量有重要意义。
1 过程概况
2016年7月19日08时到7月20日08时,周口市出现了大暴雨。乡镇降水量大于100mm的站点有29个,主要集中在太康、西华两县,降水量在50~99.9mm的站点有92个,这是一次降雨分布不均的对流性暴雨过程。
2 环流形势特征
2.1 高空环流背景
18日19日,副高主体588线位于中国东南方海上,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影响我市的为105°E移来的低槽。19日08时(图略)可以看到低槽位于武川、延安、重庆至威宁一线,槽后有冷平流,未来将加强发展。我市处于槽前的西南气流中。
19日20时(图略),副高主体588线稳定,低槽继续东移,低压环流形成,低压中心位于山西临汾,低压环流南部低槽位于南阳、宜昌至贵阳一线。周口位于槽前西南风的暖湿气流辐合区,TTd≤2℃。低层低涡切变线位于槽前,为后倾槽。受副高稳定形势的阻挡,西风槽移速缓慢,20日08时在武安形成低涡,槽位于郑州、孝感一线,为降水的长时间维持提供条件。
2.2 高空影响系统
700hPa图上,19日08时(图略),低压环流位于陕西,我市位于低压环流东部的东南气流中。随着系统的东移,我市处于低涡前部的西南气流中。西南风与东南风的辐合区位于黄河以北地区,造成了黄河以北的大暴雨区。周口均TTd≤2℃的暖湿气流饱和区内,有利于暖湿气流的辐合及上升,造成周口市出现强降水。中低空西南急流输送的大量暖湿空气汇集于周口地区上空。20日08时系统继续东移,降水形势趋于减弱。
2.3 地面形势场
地面图上,19日08时(图略),地面低压中心位于重庆,安阳、洛阳至成都一线为低压倒槽,6小时降水量图上,倒槽地区有暴雨产生。14时(图略)倒槽东移南压到郑州南阳一线,与6小时降水量图有很好的对应。20时低压断裂为两个,河南省内低压中心位于洛阳,我市位于冷锋前部,我市西北部位于低压中心,开始有明显降水。
在充沛的水汽、较强的不稳定能量条件下,地面辐合触发上升运动,造成了此时的对流降水。结合地面气压变化分析,19日08时后气压下降,20时后降至最低,与降水时段对应良好,说明地面暖湿气流增强,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使地面降压显著。
3 水汽分析
分析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和水汽通量散度随时间分布图可知:19日20时,水汽输送通道呈西南东北向,河南沿黄河及以北地区有一个水汽通量散度为64的辐合中心,等值线密集。周口位于辐合区的边沿,水汽输送充足。
从剖面图来看,从19日08时起周口从近地层到500hPa水汽通量散度均为负值,并且辐散度逐渐增大,并且19日20时到20日08时从近底层到500hPa的水汽通量散度绝对值达最大,正是周口大范围强降水出现的时段。
在比湿场(图略)上,19日08时,850hPa上的等饱和比湿值高达14~18,说明河南中低层水汽含量很大且具有一定的厚度。19日20时,湿度继续增大,大值区逐渐移至中东部,导致19日夜间周口出现强降水。
4 动力条件分析
从垂直速度沿33.5°N的纬向剖面图可以看到,7月19日20暴雨中心上空上升运动很强。从垂直速度场的时间演变场分析,19日08时强上升运动中心位于110°E附近,20时上升运动中心移动至115°E,说明了降水区域的东移。20时剖面图上可见整层均为上升运动。在700hPa出现4.2Pa·s1上升运动中心。对我区来讲,强垂直上升运动与强降水出现的时间一致,强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或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从散度沿33.5°N的纬向剖面图可知,19日20 时辐合中心位于115°E上空,700hPa以下为辐合,其上为辐散,强辐合中心位于925Pa,这与涡度场上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以及流场上强上升运动区相对应。
5 结论
(1)这次暴雨过程是由西风槽东移和低涡影响造成的,高低空急流形成高低空的耦合及冷暖空氣交绥的有利形势,造成了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
(2)对水汽条件分析可知,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明显,且持续时间长,说明此次过程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及较强的辐合。同时比湿场也说明了水汽十分充足。
(3)对动力条件分析发现,强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或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N].气象出版社,2007,7.
[2]吴蓁,俞小鼎,席世平,等.“08.6.3”与“09.6.3”河南强对流天气的对比分析[A].华中区域气象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2132.
[3]宋婧,任晓燕,霍传秀,等.周口市夏季暴雨特征及其预报[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3(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