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界定的讨论

2017-05-30莫小东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2期

莫小东

【摘 要】文章梳理了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文献中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界定,将现有文献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阐释为状态观、能力观、状态加能力观3类。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现有国家经济安全观所存在的概念泛化、风险来源泛化、严重程度泛化等问题及这些问题对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造成的不良后果,最后提出了修正后的中国经济安全内涵。

【关键词】经济安全内涵;状态观;能力观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2-0010-03

1 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界定

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是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现有文献对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讨,但并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大致可以将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的观点归为状态观(条件观)、能力观、状态加能力观3类。

1.1 状态观

状态观认为如果一国经济达到某种规定的状态(或条件),那么该国经济就是安全的。例如:李金华(2001)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经济运行平稳,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很小或没有风险的一种状态。而当国家经济在无风险或风险小的状态下运行时,其对国家政治稳定、军事实力等就不构成威胁,国家就处于安全状态。宿景祥(2006)则认为经济安全是经济和政权机构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具有在内外环境不利时国家仍能捍卫和保障自身利益的能力,这里尽管提到能力但强调的仍是状态,认为状态本身就具有能力。叶卫平(2010)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状态,主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主权不受严重损害,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可控。

1.2 能力观

能力观认为如果一国具有某些规定的能力,那么该国的经济就是安全的。例如:赵英(1994)把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为国家经济竞争能力及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以维护国家存在并不断发展的能力。陈首丽和马立平(2002)则强调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安全能力内涵存在差异。首先,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而言,若该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内能够抵御大的天灾人祸,对外能够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高新技術领域保持领先,该国就处于经济安全状态。其次,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来说,如该国能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本国经济,在此过程中,不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过多干预控制;保持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够融入到国际经济合理分工体系中,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某些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就认为该国经济处于安全状态。最后,对于转轨经济国家来说,如果经济发展基础稳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经济运行,在形成新的经济秩序过程中,能够抵御和补偿非干扰,在利用后发优势的发展中,能够形成并保持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不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过多干扰抑制,那么其经济就是安全的。这里尽管多次提到状态,但从具体内容看强调的是能力,认为国家具备相应的能力是达成经济安全状态的关键。

1.3 状态加能力观

更多的文献把国家经济安全看成是经济安全状态和能力的结合。例如:马林、雷家骕(2002)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郭秀琴(2006)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不受内外部因素的威胁和侵害,从而保证国家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能力,而实现经济安全目标的途径是在积极对外开放时,保护、调节和控制好国内市场,确保本国经济利益。这些定义中,前半截基本是在描述什么样的经济状态是安全的,后半截则指出达成安全状态的能力。

2 现有国家经济安全观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国内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在对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的界定上,现有研究普遍存在3个方面的“经济安全问题泛化”的倾向:首先,普遍将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3个概念混淆。这就把凡是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或经济稳定的因素都纳入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中,结果导致经济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筐,可以随意地把经济稳定、经济发展甚至经济改革有关的问题统统往里塞,于是许多与经济发展、稳定和改革有关的宏观经济变量换个说法就变成了国家经济安全指标。其次,在对国家经济安全威胁因素来源的认识上也存在泛化倾向,把无论国内或国外对本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都视作威胁来源。由于内外部经济安全影响因素众多,导致经济安全研究的边界被无限放大。典型的如杜旭宇(1999)把国家经济安全规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所需的内外诸要素的安全。最后,不考虑各因素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严重程度大小,把凡是对经济安全有影响的因素都纳入研究范围。

以上3种泛化倾向共同导致的结果首先是使国家经济安全指标泛滥,有些文献给出的指标多达上百个;其次是对指标的经济解释难以深入,指标多到一定程度,对每个指标的关注度就会随之下降,指标监测值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分析自然难以深入进行。

针对前2类的不良倾向,张幼文(1999)的安全概念中强调了外部冲击是国家经济安全威胁来源,并分狭义和广义定义经济安全,认为国家经济安全狭义上指开放经济下一国如何防止外部冲击引发本国经济动荡和财富流失,广义上则是指国家各种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免受各种外部非军事政治因素冲击的战略部署。顾海兵等人(2007)在区分了经济安全、经济发展和经济稳定3个概念差异的基础上,同样认为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来自外部的冲击。顾海兵等人认为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应该是前提和目的的关系,即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经济才可能健康发展;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稳定之间则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经济稳定的因素很多包括了国内和国外的因素,但对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研究应侧重于外部因素。

针对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中的内涵泛化问题,顾海兵等人(2007)把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严格界定如下:“通过加强自身机制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这个定义框定了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边界,把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严格限定为外部冲击,并且说明外部冲击是通过内部一定机制的传导才最终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的。由此,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及时识别和监测外部冲击来源,探究这些外部风险因素是通过本国内部的怎样的传导机制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可能的传导机制包括政治经济制度设计缺陷、经济各部门相互影响机制等。重点研究传导机制的原因是因为对于外部冲击的发生我们经常是无法加以控制的,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等的发生既难于预测也无法阻止,而只有本国内部的传导机制才在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内,解决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只能是想办法切断这些传导机制。

而针对上述的第三种泛化倾向,雷家骕(2006)、叶卫平(2010)均认为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不是一般的经济利益不受内外部因素的威胁和破坏,而是重大的和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的状态。叶卫平认为把一般的经济利益受损列入国家经济安全的范畴,研究就会变得漫无边际不得要领,或者因负担太重而影响其主要功能的发挥。而所谓国家重大或根本的经济利益的损失,余根钱(2004)认为一方面指的是一国国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济运行的状况急剧恶化,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乃至于出现衰退等,另一方面则是指重大损失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即经济运行状况突然在短时间内迅速由好转坏。余根钱认为凡不具备以上2个特征的就是一般的经济问题。

3 修正后的中国经济安全内涵

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我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应界定如下:通过加强自身机制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利益在面临外部冲击时不发生重大损失,始终处在无风险或低风险状态。我们认为,相比现有文献的各种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界定,本文的这个定义更科学、严谨和完备。首先,国家经济安全的冲击因素限定为外部因素;其次,外部的冲击因素只有可能对本国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时,才把它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来认识,否则就只是一般的外部经济影响因素。前2点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定,可以大大地缩小经济安全研究的范围,使得研究焦点集中在更能反映国家经济安全本质的问题上。最后,可以通过观察我国经济是否处于低风险和无风险的状态来判断其是否安全,而达成本国经济安全的手段应该是通过完善自身机制,形成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在这里对状态观和能力观并重,并不偏倚地强调某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即认为经济安全与否的状态表现和达成经济安全的能力都应该属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范畴。

参 考 文 献

[1]陈首丽,马立平.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因素与监测指标体系[J].上海统计,2002(6):12-14.

[2]杜旭宇.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1999(16):31-32.

[3]顾海兵,沈继楼,周智高.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和特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79-85.

[4]郭秀琴.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5]雷家骕.关于國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基本问题[J].管理评论,2006(7):3-7.

[6]李金华.国家经济安全监测警示系统的构建[J].中南

财经大学学报,2001(5):27-30.

[7]马林,雷家骕.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与机制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66-

71.

[8]宿景祥.现阶段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1):26-33.

[9]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93-98.

[10]余根钱.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统计,

2004(9):14-15.

[11]张幼文.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性质与研究要点[J].世界经济研究,1999(3):5-9.

[12]赵英,胥和平,邢国仁.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