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产”视域下高层次人才智力贡献问题探析
2017-05-30王文雅
王文雅
摘要:马克思从理论上揭示了精神生产的本质,即精神生产立足于对人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怀,它是一个历史过程。增进高层次人才智力贡献,需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精神生产围着资本指挥棒摇摆的惯性:突破本地区本民族本时代智力活动的局限,有效吸收以往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精神遗产,同时借鉴全球精神文明成果;把握科技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积极抢占知识经济发展高地。
关键词: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智力贡献;精神劳动;知识经济
一、高层次人才智力贡献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又处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改革攻坚阶段。在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科教兴国”战略继续提供人才支撑。创造力正在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人才工作还不断向纵深推进。以调研的四川省万源市(以下简称w市)为例,w市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共有各类人才21 518人。其中,各类人才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分别为:党政人才2 108人(占9.79%)、经营管理人才3 412人(占15.86%)、专业技术人才6 513人(占30.27%)、技能型人才1 238人(占5.75%)、高层次人才415人(占1.93%)、农村实用人才7 832人(占36.40%)。w市人才密度达到3.71%。至2015年,人才总量增加到3.3万人,年增长幅度达到51.2%。从学历结构上看,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54人(占0.3%),大学本科学历人才7 638人(占35.5%),大学专科学历人才10 006人(占46.5%);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3 701人(占17.20%),31~40岁5 530人(占25.70%),41~50岁4 841人(占22.50%),51~55岁4 776人(占22.20%),55岁以上2 670人(占12.40%);从职级结构上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15人(占6.37%),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 241人(占34.41%),初级专业技术职务3 555人(占54.58%),人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从行业分布上看,农林渔牧业232人,交通人才37人,采矿业26人,制造业11人,建筑业54人,食品加工业23人,水利环境、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42人,批发零售67人,文体业35人,其他行业93人,其中商贸物流人才12人,旅游文化人才15人,化工人才9人,冶金建材人才17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人才21人,信息产业有人才资源19人。行业布局逐渐合理。
总结发现,w市高层次人才总量少、占比小,也存在一些艰苦边远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各类人才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对人才认识不够,缺乏一定了解,盲目安排工作,导致用非所长,专业错位、使用错位、大材小用等现象,人才积压与人才匮乏并存。二是人才浪费闲置,一些用人单位一味追求学历,使许多高层次人才在工作中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针对这个情况,本文选取高层次人才群体作为参照对象,研究艰苦边远地区此类型人才引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的原因及对策。本文认为,高层次人才配置不合理、使用不充分、流失严重等诸多现象出现的根源,还在于我们没有清楚认识和解决高层次人才的智力贡献问题,更没有把握精神生产的一般过程。
二、马克思对“精神生产”本质的理论揭示
(一)精神生产立足于对人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怀
“精神生产”首先围绕“现实的人”来开展,这个对象,不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视野中“抽象的人”“唯一的爱”和“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纯批判等无稽之谈”,而是从事每一时代物質实践的活生生的人。以“现实的人”为“精神生产”的对象,“不是在每个历史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是对以往哲学家唯心主义的重大颠覆,既体现“精神生产”的科学性,更是马克思对人民精神世界终极关怀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知识劳动者群体,他们或者为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剧作家,或者为建筑设计者、演员、律师等,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这些脑力劳动者也是历史上现实的人,在开展“精神生产”之前,首先要能够生活。就是要满足吃、喝、住、穿的第一需求,要先解决生活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审美意识,人具有自由自觉的意识,这是人脑区别于动物的地方,也是人高于动物的地方,人能够超出生存本能为精神需要而生产。人“有意识的创造”是人的本质,是人自由能力的伸展,它使生产劳动具有乐趣而不枯燥,使人劳动的产品在使用价值以外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这种位于生存需求以上,为精神需求而进行的生产,正是“精神生产”活动的内涵。
经过长期考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通过剩余劳动榨取剩余价值。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资本的逐利性为驱动力,以压榨工人为主要途径进行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物质生产活动为工人阶级积累了赤贫,为资产阶级生产了财富。工人由于缺乏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劳动力以换取生活资料。正是这种劳动,它违背了人的本质——“有意识的创造”。最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1)工人生产劳动与产品相异化;(2)工人劳动与自然界相异化;(3)工人生产与类本质相异化;(4)工人生产与自身相异化。这种异化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对工人的折磨,在生产劳动中,“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作为“最高生产”的“精神生产”,它能够对抗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异化。人的“精神生产”活动,通过人脑对象化创造过程,便将思维投射在作品中,从而输出精神产品——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道德和艺术。这些精神文化的载体,集合了人类文化基因,复刻了精神文明的核心——思维。人们通过欣赏和学习“精神生产”作品,满足对伦理道德的认知、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对艺术品位的感悟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和追求,思维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得到解放。越是开展“精神生产”活动,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越是起作用,人的创造体验越丰富,自由自觉能力越伸展,创造本能越发挥,越是创造美,工人就越会感受到美的乐趣和享受,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受到自我,获得快乐并消解了异化。通过“精神生产”作品这一载体,完成创作者与人民的对话。人民在历史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中,寻找精神解脱的思想方法。改造自己不合时宜的旧思维,从而摆脱困境。这也正是“精神生产”区别于“宗教”教化统治的科学之处。理论创新推动思想解放、精神进步加速物质发展,真正改变劳动人民的社会历史生活面貌。
(二)精神生产是一个历史过程
“精神生产”也是在前人积累的劳动和成果基础上有所进步的,局限积累局限,成绩积累成绩。马克思认为,分工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资本的分配,同时也包含着资本与劳动的分裂,以及所有制的不同形式。这意味着,每一代人进行“精神生产”都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从一开始就继承了历史上遗留的“精神遗产”和“精神负债”,以及被规定好了的“精神生产”限制。这在纵向上决定了每一代人“精神生产”活动的起點,那就是在当前所有制的规定下,深入本民族、本地区、本国家的历史,找寻“精神生产”的线索,克服“精神生产”的历史局限,解决“精神生产”的遗留任务。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革命的占有都是有限制的;各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局限性的生产工具和有局限性的交往的束缚,他们所占有的是这种有局限性的生产工具,因此他们只是达到了新的局限性”。这也说明,传承本国优秀历史文化,开创“精神生产”的新内容,是每一历史时代都要面对的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
“精神生产”资源取自于自然界。脑力劳动者进行“精神生产”离不开“精神生产”资料,而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也要通过自然界,间接生成“精神产品”。大自然赋予人和动物以石头、空气、光、水分,既作为人与动物的生存资料,又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对象,这些“精神生产”资料正是艺术加工的对象、意识的内容。“精神生产”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精神生产”的内容是科学地反映客观世界,因而一切科学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精神生产”并不是人脑的凭空想象和臆想杜撰。脑力劳动者的创造性.也要通过把握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来实现,“精神生产”的作品,应当真切地反映现实生活。也只有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保证“精神生产”持续进行。
“精神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物质生产和交往的充分发展。马克思认为,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离促成了社会分工。当一部分个体承担着精神活动、享受与消费,另一部分个体承担着物质活动、劳动与生产,资本主义社会才制造出纯粹的“精神生产”者群体,这一结果本身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和交往的结果。脑力劳动者从此才能“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因此,作为生产关系的意识形式,“精神生产”受一定历史时期物质生产和交往的制约。正如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一样,意识只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物质生产改变观念形态,也决定“精神生产”的内容,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都受此规律支配。脑力劳动者只有承认物质生产的决定性,才能把握每一时代政治和精神历史的基础——该时代的经济生产及其社会结构。
“精神生产”在世界范围内互相依赖,是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从前某一地方、某一民族,闭关自守的状态最终都要被打破。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在全球攫取利润的逐利本性决定了民族历史终将融人世界历史。物质的生产是这样,精神的生产也避免不了。各民族、各地区、各方面的互相往来成为常态,全球互联也为“精神生产”提供了契机,“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说,“精神生产”可以开放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生产材料、合作生产内容、传播精神成果,从而掀起精神生产力的大范围影响。世界历史的快速融合,推动各民族“精神生产”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产,民族局限、地区局限日益被打破,地方文化逐渐流传、推广而走向世界文化。“精神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互鉴共享.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搭建了精神文化交流平台。“精神生产”的世界历史趋势使得历史局限性较大的地区和民族从中受益,有可能在精神文化方面超越发达地区取得突破式发展,因而出现精神文化与物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成为必然。
三、增进高层次人才智力贡献的几点启示
(一)打破精神生产围着“资本”指挥棒摇摆的错误观念
第一,重新认识精神生产对人全面发展的意义。自中国实行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以来,商品化逻辑对精神生产的侵袭无处不在。个别文艺创作转向迎合大众的低俗化趣味,文学、哲学社会科学也部分的以盈利为生产导向。精神劳动者搞科学研究,一味追求数量的积累,忽略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错误“资本”观造成的狭隘思维,偏离了精神生产的初心,也与社会主义价值不相符合。为避免误导智力评价和智力贡献走人“一切向钱看”“唯GDP论”的发展误区.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精神创造的起点和终点,应是从有意识的人——这个唯一主体出发,而不是资本;劳动的价值不应该遵从资本的逻辑,以利润为指标,而是以人被异化的反面——人本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实现为目标;精神生产致力于服务现实中的人,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而不是服务于资本,受资本指挥棒的驱使,做资本的奴隶。
第二,科学看待精神劳动的输入与输出。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新闻是人民的新闻,要以人民为中心,书写人民群众的生活,为人民发声,为人民立言。打破唯学历论的惯性思维,鼓励科学工作者、文艺战线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接触实际生产中的人民群众,多联系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生产实际,多出作品、出好作品。通过“接地气”的好作品,服务于他们的需要,丰富他们的人格和精神世界,帮助克服由于分工强加给他们的局限。尊重精神劳动自由创造的特性,营造有益于精神生产的土壤和空气,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引导智力人才参与大型课题,立足科学研究,贡献高层次人才的智力。
(二)突破本地区、本民族、本时代局限,积极融人全球化历史进程
第一,坚持历史思维。对传统文化应当持有积极扬弃的态度,吐故纳新,合理继承,大胆创新。才能做到思维创造与智力进步,增加智力贡献值。
第二,坚持国际思维,形成兼收并蓄、传播互鉴、互联互信、开放包容的智力贡献视野,依靠人才发展信息经济。立足物质生产和世界交往的基础上,开展精神生产活动,增加物质的生产和家庭的生产,主动融人生产的全球化趋势。突破行业和交往的局限,扩大社会联系和交往,借鉴全球化带来的成果。形成本地区、本民族、本国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全面的精神交往依存关系,参与世界历史性的活动,从而得到自我丰富和发展。
(三)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抢占知识经济高地
继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类步人知识经济时代,这是知识创新、智力创造、信息发力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會整体生产力水平。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发展精神生产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赋予社会发展以人为主体的意义,这有助于形成政通人和、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其次,区别于一般生产,知识成果转化可以成为新生产力的重要杠杆,而智力贡献表现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环节中。捕捉知识经济发展契机,以科技创新驱动代替土地、资本驱动,在继续加强工业、农业生产的同时,重视以知识阶层为劳动主体的经济发展机遇,也就是抓住智力经济契机谋发展,抢占知识经济高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点。最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趁势而为,高层次人才的知识劳动不可或缺。坚持“岗”“才”适配原则,才能人尽其才,真正实现人才智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接。
责任编辑:任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