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政府热线成摆设
2017-05-30潘铎印
潘铎印
热线电话是百姓与有关部门及单位沟通的渠道之一。近年来,随着政府热线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通过拨打热线反映问题。然而,不少地区的政府热线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受到群众诟病。
去年5月,半月谈网记者在多个时段拨打多地的市长公开电话等政府热线电话,要么长时间占线,要么拨通后无人接听;在拨打某城市的市长公开电话时,连续拨打100多次无法接通,也没有任何语音提示信息;部分地方公开电话多达数十个,却存在电话难打通、难沟通、难办事等问题。“热线电话”不“热”,很多是无人接听或长时间占线的无效号码;业务不熟,回答问题不全面不负责,让百姓来回奔波;首问负责不落实,拨打多个电话才找到对接人等。由于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对这些热线电话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久而久之影响到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由此,丢了政府公信力,寒了百姓心。
就此,国家标准委发布了《政府热线服务规范》,并以时间数字来定义工作管理办法,对电话受理、信箱受理、短信及其他媒体受理时间做出了明確的规定,这无疑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转变工作方法的新举措,《政府热线服务规范》的出台,必将使部分政府的热线服务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政府热线服务有规范还要有落实。政府热线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拨打不通,要么接受咨询投诉推诿敷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背离了开通热线电话的初衷。众所周知,群众拿起这个热线电话,寄望于向政府机关反映问题,这表明群众对政府机关的信任,政府机关理应保证热线电话最起码能够打通,打通之后对受理的事项要及时深入研究,通过热线为百姓真正解决问题。否则,人民群众的心声就难以传到政府机关,政府热线也就变得名不副实。
群众拨打政府热线反映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在提升政府热线服务水平的同时,要提升政府各部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能力。如果仅仅使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畅通了,但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恐怕群众仍然不会满意。政府部门只有在受理问题后,以最快的速度加以解决,才能赢得群众的肯定。建立健全政府热线服务考核与问责制度,加强对市民诉求的回应实效的监察、问责,尤其应注意使用信息化条件下多种监察手段,将市民的诉求和建议落到实处,对那些无人打理的热线要进行整改和規范,保证政府热线真正与百姓联系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只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能力、解决问题,保障服务型政府真正落实在“人民满意”这个基本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