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顿、音乐与水
2017-05-30李永新
李永新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日)才告结束,历时近两个月,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土族纳顿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始至终都有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它是活形态的,又是原生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纳顿节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残影,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于特色。
纳顿节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形象地表述了土族历史的发展进程,表现了其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这对于从事土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纳顿节作为青海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纳顿文化活动与一切源于音乐的节奏紧密相关。具有艺术世界狂欢之称的纳顿文化艺术节的音乐艺术是水样的诗,舞蹈艺术是壮美的水的史诗,瑰丽又辉煌,以磅礴的气势在三川大地的帷幕上撞击,迸射出土族人灵感的火花,谱写出不朽的水与命运的绝唱。人不屈服命运的安排,以大禹之神的英雄气概与水拼搏。纳顿音乐充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哲思,恰似一篇宣言,鼓舞世人去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大自然的舞台尽情地讴歌。纳顿音乐让人们在悲伤时感到一丝快乐,它能使人哀伤的情绪一扫而光;让人们在感动时潸然落泪,能使狂欢的人们刹那间归于沉静;纳顿音乐让人们知道,人世的各种欢乐,各种辛酸,各种痛楚;纳顿音乐让人们知道,只要有音乐,生命就不会孤独,生活就不会寂寞;纳顿音乐,为人间的生命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在美妙的音乐里,有自己的光辉灿烂的理想之国,仿佛生命和命运都发出了绚烂夺目的迷人光彩,令人如痴如醉。纳顿音乐,犹如民和三川地区咆哮而过的黄河水,恰似寺沟峡湖面上溅起的柔情的涟漪;如果黄河是一条美丽的弦,那么水波就是五线谱。这多么富有动感和诗情画意,让民和三川的纳顿刹那间增光添彩,让三川的河山顿然富有神奇和生命乐感。人活着,就离不开水和音乐,要是没有了音乐,整个世界就会很苍白;要是没有了水,大自然的生机和我们的生命就会很快枯竭和死亡。痛苦与喜悦、忍耐与挣扎、爱与恨、生与死,一切都如水或纳顿音乐一般迅速占据所有思想的高地。如果纳顿节期间没有音乐节奏或缺少水的元素,那么狂欢节会达到什么程度?
水是納顿生命运动中必不可缺的生物。《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作为“道”的喻体体现。从普通意义上讲,润物细无声的水,最接近“道”的境界,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把土族人们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从哲学思想讲,水有“贵下、贵柔、不争”的特点,在水边徜徉,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从生态观念讲,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善利万物”,水的可爱之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的景色不同,它那最高度的美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朦胧水雾以及潋滟清光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水的“三德七善”(即“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启迪我们,要善于积累,提高修养,保持沉静,走向更高境界。因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让音符的狂飙从五线谱上挟势飞腾;喇家洪水灾难,向冥冥中的命运奏响人性大愛无疆的乐章。治水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今在黎明的河边,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男女老少在花香中起舞,在鸟鸣中晨练,自由地舒展着身体;傍晚,树影婆娑中,忙碌一天的人们,开始漫步享用他们的闲暇时光。无论是宜居还是休闲,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解决水在生态环境中的合理利用问题,体现水的价值和品质。人有亲水的天性,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
水,让一切生命得到延续;音乐,让人类的生活富有活力和永恒。当下要让纳顿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让一泓清澈的水激溅出时代的浪花,让一股五线谱弹出美轮美奂的乐章,依我看,就要在文化生态保护中负有责任和担当精神:一要建设喇家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挖掘、整理喇家遗址文化,张扬人类应对自然和彰显人间大爱的人文情怀,切实保护和传承喇家遗址文化生态,做大做强“一碗面”餐饮产业,促进“拉面产业”发展。二要做足“大禹治水”和当代生态治理的文章,打造“大禹故里”历史文化品牌,厘清文化生态与生态保护的轮廓,提出前瞻性的规划措施,强力推进生态建设。三要有效传承纳顿文化,演绎《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五族舞》等,使其成为民族团结的文化符号,有效做实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让喇家遗址唱响时代主旋律。四要在“官亭”二字上解谜团,做到大河家至官亭水运、官休以及“文成公主进藏”途经休憩的有机结合,整合修复生态自然景观,让浪塘山、娘娘池、七里寺、古鄯驿、莲花台和老鸦峡等富有水韵音律的传说成为民和作家、艺术家的精神富矿和创作走廊,与古碾伯县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相得益彰。五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思想,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把文化生态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系海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