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临床阶段导师制培养的探讨
2017-05-30张力元张楠李朝晖
张力元 张楠 李朝晖
摘 要:根据苏州大学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的经验,探讨医学生在临床阶段(临床见实习阶段、二级学科阶段)的导师制培养特点、方式和理念,并就当前形势下的七年制医学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旨在为更好的医学生培养提供经验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七年制;医学生培养;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163-03
Abstract: Based on seven-year medical students experience in Soochow University,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methods and notions of tutorial teaching in clinical stage are explored. On current situation, teaching of seven-year medical students is pros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eaching.
Keywords: seven-year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teaching; tutorial teaching
隨着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进步,长学制医学专业已经成为与单纯的医学本科教育并存的另一种教育模式。在最近几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了长学制医学专业,这主要包括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或八年制“本博连读”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大量的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同时基于我国卫生事业仍须进一步提高的基本国情,这样的培养模式也为我国快速、高效、及时地向卫生事业输送新鲜血液提供了基础与保障[1]。
苏州大学(原苏州医学院)于2000年首次设置我校特色长学制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已连续招收15届医学生。本校对七年制医学生培养采取全程导师制,即学生在基础医学阶段、临床见实习阶段、二级学科阶段都配备有相应的专属导师。本文简述了我校开展七年制临床导师制工作的经验,探讨了在临床教学工作开展的意义、方式方法、理念和一些结论,旨在为专业化医学生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导师制培养(临床阶段)的目的和形式
(一)临床见实习阶段
我校临床见实习阶段七年制医学生的导师主要由承担临床课程教学任务的临床教学医院在高年资讲师或主治医师以上的教师中选拔聘任;同时导师必须由思想品质优秀、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并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师担任。医学生完成本科阶段理论学习之后,初入临床工作,需要对新环境进行熟悉,了解临床工作的性质、特点,从而实现由纯粹的学生向临床医学生的转变。
在临床见实习阶段,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并强化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进行了解,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还需要训练学生掌握进行临床科研工作的基本素质,为下一阶段的临床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二)二级学科阶段
二级学科培养阶段的导师必须由思想品质优秀、热爱教学、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医疗及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能力,并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师担任。导师具有培养临床医学硕士生的经验,至少已协助指导过一届临床医学硕士生。同时该导师必须熟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要求、规定,而且愿意被聘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指导教师。在二级学科阶段,导师需要全面负责所指导学生的二级学科轮转及定向培养,包括制订培养计划、确定轮转科室,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此外,导师还需重视对七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国内对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也呈现出重临床轻科研的倾向,这种培养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不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七年制学生综合素质高、英语能力良好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导师应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临床研究,同时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及论文写作的临床科研能力。
二、导师制培养(临床阶段)下理念、方式总结
(一)临床见实习阶段
1. 培养良好医德
学生开始接触临床后,将要面对临床工作中各种纷繁复杂的新鲜事物,临床导师首先应当做的便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具体的诊疗水平高低,会影响一位医生事业上能够到达的高度;而医德医风的好坏,却是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医德高尚的医生,会待病人如亲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态度和蔼,认真询问病史,系统全面的为病人检查身体,正确使用一些医学检查手段,最终得出正确的诊断。相反,一个没有医德的医生,往往敷衍病人,甚至收取病人红包,将行医变成发财的手段。医术再好也是社会的败类。因此,导师需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学生们在这一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
2. 培养临床思维
对于学生而言,临床见实习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完成了从医学生向医生的初步转变。很多事情实践起来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较大差异,有些情况下需要学生能够果断地做出最优决定,特别是独立面对患者时,这一点很关键[2]。根据七年制医学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应当成长成一名具有临床思维的专业型研究生,所以导师应当注重培养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一,加强床边教学,这是培养临床思维的重要途径。查房时针对病人存在的问题,用系统化整体观念综合分析,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以便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和模拟病案分析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临床思维心得,互教互学。第三,定期举办小讲座,以横向联接内容为主,培养学生横向联接的思维方法,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
3. 锻炼沟通能力
临床工作是一个时时刻刻与人打交道的过程,学生不仅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病人及其家属,还要学会与上级医师及前辈们交流。良好的沟通是临床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与保障,同样的一个病人或家属,不同的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完全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面对上级医师时,良好的沟通不仅有益于拉近师徒间的距离,更有益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上级医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使其不断获益。
学生学会良好的沟通,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日后患者治疗工作的开展,也是当下医疗环境下医生进行恰当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因而应当鼓励学生从见习起就养成经常深入病房,多与患者交流的习惯。有时候仅仅通过普通的“聊天”,也可以初步理解一些病人及家属思考问题的角度,获得关于患者既往病史、发病特征、伴随症状等可能会被忽略的一手资料,为以后更为专业的诊疗等提供一些无形的依据[4]。
4.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要对很多医学高校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当下,一些医学院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老师在上面讲课,底下学生毫无兴趣。医学知识本来就较为枯燥,老师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穿插一些与时俱进的医学重大发现等教学视频,使课堂教育生动有趣,同时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
(二)二级学科阶段
1. 规范学术道德
医学是一个需要通过研究去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学问,这要求医生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对发现问题进行多方面深入探索。在医学生科研过程中,规范的学术道德是做出成绩甚至仅仅是完成学业的前提。导师们在学生们刚刚进入科研阶段时就该对其严格要求,并身体力行地去教导他们如何规范学术道德,告诉他们做研究需要实事求是。帮助他们形成严谨、科学的学术研究习惯,有利于他们将来医疗事业上的发展,更有利于医疗行业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推进[5]。
2. 鼓励发现问题
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导师学生一对一进行指导,能够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理论在医学教育阶段同样实用,导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临床工作及科研工作中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这必然会优于导师指出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式。导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在某些情境下导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口提问题—相互讨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后再与导师讨论。同时,导师需应用特殊的、有教育意义的案例来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临床现象追根溯源,并以普遍规律、病理生理基础为最终归属。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后续学习中留心临床,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6]。
3. 提倡参与学术交流
随着医疗环境的不断发展,现在有很多渠道供学生们获取新知识,特别是一些学术会议。这些学术会议一般具有国际性、高知识性、高互动性等特点,由各个领域精英给我们展示最新的学术研究项目及重大医学成果。在条件允许下,导师们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新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向各个领域的大师学习,同时也可以向外界展示、推广自己。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医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要有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比如一台成功的外科手术,单靠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是难以完成的。还有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需要多个科室医生的协同合作,共同诊治。团队合作往往能激发出团体不可思议的潜力,集体协作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成就的总和。因此,导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三、导师制培养(临床阶段)的问题与挑战
(一)繁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当前的医疗环境以及医学教育环境,这样的环境下,医学教育工作者在面对重要的临床教学工作的同时,又必须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又决定了临床医生往往还需要负担一定量的科研任务,尽管有时候学生在导师的工作可以起一定的助手的作用,但因其自身科研素养及专业水平仍待成长,有时候能带来的帮助十分有限,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给导师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临床教学工作有时会被一些导师视为“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因而有的导师可能持一些消极的态度。对此除了加强导师团队自身建设,也可以适时考虑为合理的分配制度,并为认真辅导学生的导师计算相应的工作量,以便给予应有的补偿。
(二)新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发布[7],在新的时期,七年制医学教育或将逐渐向“5+3”新医学模式所转变。以目前仅有的一些政策而言,医学学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新的模式的建立不仅需要我们依据国家大的政策方针来制定,也需要结合各大院校及其附属教学医院的自身特点,以保证建立的新模式有利于我国当前医学人才的培养。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衔接过程中应当如何合理安排目前仍然在读的七年制临床医学生,这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也需要导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以变通,包括但不限于与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结合等。
四、结语与展望
实行导师制教育后,高效快速地培养出了相当数量的具有扎实科研基础和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学毕业生,部分缓解了我国缺乏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状。横向来看,招收长学制医学生的医学院校往往更能促进其自身发展,相对能够得到更好的医学生源,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促进医学院校的健康发展。
七年制为代表的长学制医学在我国数十年的医学教育历程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产物,它一度代表了我国的精英化医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培养精英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八年制医学教育更是成为我国部分顶尖医学院校的骄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它是符合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的,毕竟医学是相对客观的,医学教育的基本流程也是已经基本确定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临床医学的引入——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这样的三部曲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免去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全程导师制可以更好地帮助其顺利施行。
尽管随着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出台的新政策,在不久的将来“七年制”或将走入历史,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5+3”新医学教育模式的推广,必将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七年制”以及“八年制”等中国医学精英教育的符号——长学制医学学制。但七年制医学精英教育的经验将为新的教育模式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永松.综合性大学开设长学制高等医学教育的初步探究[J].医学与哲学,2002(8):5-6.
[2]丁锦丽,杨朝刚,陶慧慧,等.探讨七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现状及培养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4(2):35-36.
[3]王海平,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69-870.
[4]徐跃华.关于七年制医学生第二阶段临床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0,52.
[5]宋爱军,吴多芬,李艳君.七年制医学生第二次临床实习研究生阶段岗前培训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118-119.
[6]厉红元,罗清清,孔令泉.七年制临床科研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80-81.
[7]教育部等六部门以教研〔2014〕2号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