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平
2017-05-30张睿
张睿
原始社会便出现了度量衡:黄帝 “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公平二字便是出自权衡器,后引申为对事情公正处理。但是做到绝对公平只是一种理想,难以实现。所以人类对公平的追求便永无止境。
命运不能由公平定夺。你仰天长啸,埋怨命运不公,那只是因为你忽略了生命中的美好。公平是相对的,乐观地面对生活,或许更加现实。就像扶苏与胡亥,公元前210年扶苏身死,扼腕叹息的百姓数不胜数。但扶苏真的遭到了不公吗?他5岁便受到了大儒淳于越的启蒙,更有官至上卿的天才少年甘罗作为陪读。而胡亥10岁才求得导师赵高,其差距可见一斑。最终自刎的抉择也是扶苏自己的决断,他没有听从蒙恬的劝说,结局自然无法扭转。南唐后主李煜也曾多次埋怨上天,他本该是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却成了遗臭万年的亡国之君。但一国之君的身份真的束缚住李煜了吗?纵观李煜文集,词风瑰丽、柔情万种,尽述宫闱之乐、闺房之趣。没有体验过,自然写不出那些华美的诗句。所以,在生活面前,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教育不应用公平来决断,因为教育活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说过:“教育活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養具有美德的公民。”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才,使之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201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考过100分的优生因退步两分而受惩罚,而正常水平只有55分的学生因考了61分而受奖励。多数人认为这则漫画讽刺了当今教育的不公,然而我的理解是,教育的初衷是让他们进步,而非绝对的公平。就像高考试卷也有分别,一些省份的考试题目放在别的地方可能就相对难度更大,这与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相适应,因此无法用统一标准衡量。
交易不应用公平来决断,每个人关注的事物不同,如何能用一碗水来衡量呢?5岁的小侄女用金锁换了一袋儿巧克力,却被家长暴打一顿。在人们眼中,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不公平的交易。但在5岁小侄女眼中,她只是选择了她最想要的物品。交易的本质是买卖双方认可,而非单纯意义上的等价交换。199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被提出,将美元与黄金挂钩,这看似滑稽可笑,却促进了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在交易面前,去选择,去判断,认清内心的需求,感受物品的价值,世界总会公平起来的。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公平是内心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