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机制创新推动国企体制改革
2017-05-30王慧刘云涛
王慧 刘云涛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在经济转型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当前各领域改革不断提速,呈现全面发力、多點突破、纵深推进的态势;国资国企和电力体制改革举措出台数量之多、力度之大、间隔之密集、持续过程之长都前所未有。本文以作者多年从事体制改革工作的经历经验为基础,对协同机制创新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协同机制 创新推动 体制改革
2016年以来,中央对国企改革的强调明显升温,定位为国有企业改革从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向具体措施、试点方案逐步推进的关键之年。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国企改革部分与2015年相比,一是特别强调了央企结构调整,二是提出了更具体的改革措施,三是将国有企业改革置于供给侧改革的总纲之下,表明国企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和7月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则强调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更是表明国企改革将从顶层设计逐步走向落地。
但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工作范围广、任务重、阻力大、经验少,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管理协同的问题。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和案例的研究方法,通过提出一个整体的模型概念系统,阐述哪些因素影响协同效应以及如何提升协同效率,为体制改革工作建立高效协同机制提供实现路径。
理论研究
体制改革的工作涉及的理论基础比较多,主要包括协同理论、机制创新理论和变革理论三个方面。
协同理论:由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最早提出,在管理学领域可以理解为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价值之和,通俗来讲就是1+1>2的理念。根据协同理论的观点,组织协同的实现关键是识别自组织系统中的序参量。序参量在自组织系统演化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除序参量以外,影响系统演化的还有许多外部变量,即控制参量。在确定序参量和相关控制变量的基础上,体制改革工作能够实现协同状态的变化,从而使得改革工作的推进更加高效。
机制创新理论:属于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个分支领域。为了使机制创新能够达到有效的效果,就必须跟踪它作用的全过程。重点包括:成员认同、组织结构变化、管理模式变化、评估体系、环境变化。机制创新理论指明了理论框架构建的路径与方法,提示了如何分析体制工作协同中的机制建立问题。在构建协同机制创新模型的过程中,重点需要关注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机制建设,将其作为协同机制创新建设的发起点。
变革理论:是研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组织权力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等进行的系统调整和革新。根据变革理论,在变革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战略、流程、人员、组织结构以及信息技术这五个关键的变革因素。
协同理论创新性的提出了序参量和控制参量的概念,将影响协同的因素给予区分的同时也构建了协同要素的基本框架,体制改革尤其需要注重协同效率和内部积累。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组织内部通过协同积累、总结并共享技能知识,共同创造组织文化,推进改革工作。高效协同的组织表现出流程有序、资源复用、有效进行自组织等特点,而这正是体制改革工作的理想状态。变革理论更强调方法论,注重通过科学方法的构建来系统的推进变革工作。
综合以上三种理论,以协同理论为主体构架,来构建体制改革工作协同模型,模型主要包括控制参量和序参量两个主要模块,控制参量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序参量可能包含多个角度和组成部分(图1)。
案例研究
案例的研究将通过分析和提炼典型组织在理论方面的应用,来进一步丰富体制改革协同模型,本研究选取政府、IBM公司、GE公司的改革案例进行研究。
1.中国政府
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政府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继续深化职能转变的同时,体制改革的侧重点将从机构改革转变为机构改革与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改革并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是“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协同问题是本次改革的一个难点和关键点(表1)。
从政府的经验出发,体现了改革中“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是从战略定位的高度解决利益冲突、机构重叠、职责交叉的问题。中央深改组的成功经验启示体制改革工作也需要注重战略层面的协同,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是体制改革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战略定位的确定直接影响体制改革系统与对应的公司系统以及外部环境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的输入输出。因此,战略定位是体制改革系统的序参量之一。
2.IBM
IBM是IT行业的标杆企业,但也曾面临巨额亏损困境,从1993年起,IBM历经10年,通过改革确定了新的商业模式,重新获得了发展活力(表2)。
从IBM的经验出发,体制改革系统通常是属于企业的内部子系统,其组织结构沿承企业组织结构的特征,而随着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工作内容的动态变化势必与组织结构之间相互影响。体制改革工作需要优化适合变革发展的组织架构,促进了横向跨部门的协同和纵向的业务管控。因此,组织设计是体制改革系统影响协同效率的关键因素。
3.GE
GE公司拥有百年历史,但它却曾一度陷入严重困境,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管理变革挽救了这家巨型企业(表3)。
从GE公司的经验出发,在体制改革工作中是否具有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模板体系和案例体系对于改革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制度化流程体系显示出过程管理对于提升协同沟通效果的重要意义。同时,由于体制改革系统的业务工作具有创新性强、非结构化任务多、跨系统协作要求高的特点,建立一个区别于日常常规运营工作的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满足体制改革工作的要求,提升体制改革工作的效率。因此,方法流程和管理模式是体制改革系统的序参量。
综上所述,通过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战略定位、组织设计、方法流程、管理模式这四个改革中的序参量。此外,中国政府、IBM公司、GE公司也都分别通过规章制度、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支撑体系来支持保障序参量的有效发挥,这也是改革工作高效协同机制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综合得出改革工作协同机制建设的重要部分(图2)。
构建模型
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本次研究分析确定战略定位、组织设计、方法流程、管理模式均对改革的有效推进起著关键性作用,共同决定着体制改革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再到高级有序的演化进程,也就是构成了体制改革系统的四个序参量,同时每个序参量中有一些具体的因素会影响该序参量发挥作用。
1.序参量
(1)战略定位:讲的是体制改革工作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战略定位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定位、目标、共识三个战略要素。定位即“我是谁”,即体制改革工作在组织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目标即“我要去哪里”,体制改革工作长远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共识是与体制改革工作的利益相关方是否认同你的定位和价值,以便于未来之间的协同。
(2)组织设计:组织在分工、授权及管理幅度等方面的设计不同,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同的效率。分工,任何效率的提升都是基于专业化分工的,所以分工一定要清晰。授权,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一定会涉及到利益格局的打破,授权不到位,体改工作就很难得到有效的推进。管理幅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管理幅度过大、管理层级越多,协同就会越复杂。
(3)方法流程的管理:包括工作流程的设定、模板体系的设计以及案例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工作流程:即一个客观、合理、优良的工作流程,能有效地限制员工的主观随意性、做事的隐蔽性,能够更好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与促进;模板体系:即根据设定的工作流程,设计相匹配的模板、表格等文件,通过形成一个固有的体系来规范化工作流程的执行过程,对于促进各部门的协同配合,提高企业的效率很有必要;案例体系:是由优秀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经验汇总而来,具有系统的完整性和广泛的借鉴性。它描述了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工作任务的方法流程,是对设立的工作流程的有效支撑和模板体系的直观呈现,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4)管理模式: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是管理方法思路性的、框架性的高度概括,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管理模式可以从管理原则、管理行为和成熟度三个方面来界定。管理原则: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界定了对人和以人为中心开展的工作任务应该采用什么方式管理、应该管到什么程度,明确的管理原则是实施具体管理行为的基础;管理行为:是对具体工作内容的管理方式、有效的管理行为应该对于管理的具体内容、风险控制点均有明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设计;成熟度:是对企业在运营管理中达到成熟与卓越效果的考量,管理工作只有做到可以衡量,才能被管理和进一步提升。
除了对体制改革协同推进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些变量,同时也影响着体制改革系统的演进,我们称之为控制参量。根据输入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区分为环境参量和支撑参量。
2.控制参量
(1)环境参量。环境参量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国企体制改革工作来讲,国家的经济环境、宏观政策等都是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组织只能去适应而不能改变它。而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组织自身的体制机制(科层制),过往改革的历程等则构成了组织的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对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协同效率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2)支撑参量。支撑参量包括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
①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指的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使得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可以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得以永不间断地累积,有助于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环境变化的信息系统。
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的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协同效率的提升。
③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否具备一支强有力的体制改革团队,团队的授权、激励、培训是否到位也影响了体制改革工作中协同效率的提升和工作计划的推进。
④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是组织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是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是组织完成各项活动的体制保障。高效的组织背后一定有着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执行。
⑤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为风险控制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特别是体制改革工作,有效的控制风险也是工作推进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从序参量、环境参量和支撑参量三个层级的系统维度来看,体制改革系统是一个合理映射着各类技术、人力、物质、信息和知识等多重力量和因素的全息复杂系统(图3)。
模型应用
协同模型在体制改革工作的应用,首先要弄清模型中的不同因素对协同效率本身产生什么影响。
SOPM协同模型的内部关系描述,可以参考协同理论最经典的哈肯模型,根据哈肯模型,考虑仅有一个力和一个子系统,假设g,为某子系统及参量的内力,g:被该内力所控制,系统所满足的运动方程为:
上述方程即系统演化方程,参照哈肯模型的假设结果,对SOPM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SE表示系统的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S表示系统的战略匹配度(Strategic Match),以战略定位与环境和系统的匹配程度来衡量;P表示系统的流程成熟度(ProcessMaturity),以系统流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科学性和合理性来衡量;M表示系统的管理成熟度(ManagementMaturity),以系统管理模式的原则与行为的有效性来衡量;O表示系统的组织幅度(Organization Range),以组织结构与组织管控程度的幅度与纵深来衡量。从哈肯协同公式可以看出,物理系统中序参量对于系统状态的影响是一个三次方程,与之相近似的战略匹配度、流程成熟度、管理成熟度之间也并非相加关系而是相乘关系,这与企业管理中的现实情况相一致,即企业管理存在“木桶效应”,其效果由各管理因素的最短板决定,一因素之长不能弥补另一因素之短,因此协同效应公式的各因素之间是乘数叠加的关系。
总结而言,体制改革系统协同效应的发挥就是在序参量、环境参量、支撑参量这三层级要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只要控制好SOPM模型中的序参量,就能把握整个体制改革系统的发展方向。同时,再加上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协同配合、信息技术的运用、关键风险点的把控,就可以使体制改革系统的发展有序逐层转变。因此,在未来的体制改革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中,可以延续本研究思路,从SOPM协同模型出发,帮助体制改革工作更好地完成。
编辑/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