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措施

2017-05-30王强

高教学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政课措施

王强

摘 要: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根本尺度。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同行们的有益探索,作者就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措施进行了总结。思政课教师要常常审视教学目标,制订和落实全面、合理、多层次的思政课教学目标;结合形势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对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培育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存在感;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实现传统式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思政课;获得感;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113-04

Abstract: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fundamental yardstick to measur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mbined with my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useful exploration of peers,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a comprehensive, rational and multi-level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optimize 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We should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l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ubjective sense of existence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achiev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ense of acquisition; measur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为落实会议精神,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了《2017年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大学生对思政课在其成长发展中所发挥的客观作用的性质、广度和深度的主观感受,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根本尺度和检验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如何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重要课题。

一、全面制订和有效落实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其制订和落实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重视具体目标忽视根本目标、强调“知”忽视“行”等问题。思政课教师应站在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高度,对教学目标常常审视,制订和落实全面、合理、多层次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教学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思政课教师要经常审视教学目标,使每门思政课程、每节具体的思政课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来开展教学。

(二)把四个“正确认识”作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腳踏实地。把四个“正确认识”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是由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任务及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当前,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变革正处于历史转折点上,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治理体制的变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而世界和平和资本主义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中国人民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面临诸多挑战;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国外对中国的评论褒贬杂陈。“95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灌浆期”,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还不成熟,理想信念尚未确立或不够坚定,对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清。因此,新形势下必须把四个“正确认识”作为思政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与时代责任统一起来。

(三)把“知”、“情”、“意”、“行”作为高校思政课的具体学目标

思政课有其特殊性,它集知识性、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于一体。具体到每一堂思政课,要把“知”、“情”、“意”、“行”及其完美统一作为教学目标。“知”即认知,就是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历史与现实的了解、理解和记忆,是知识在大脑中的简单再现,是基础性目标。“情”即情感,就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体验和适度的情绪反应,比如荣誉感、正义感、责任感、道德感、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对不良事务的厌恶感、疏远感、抗拒感等,是较高要求的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体验与情感共鸣往往比较强烈,但同时也比较短暂,难以对学生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知”和“情”的基础上,还要追求“意”这个高层次的目标。“意”即思想意识,就是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较为系统完整、成熟稳定的观念、意识和价值体系,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国家安全观、荣辱观、婚恋观、就业创业观以及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民族意识、民主意识等。“行”即实践或行为,是指通过教学,学生在行为上的积极变化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对“知”、“情”、“意”的外化,是最高层次的目标。只有把“知”、“情”、“意”、“行”的具体目标落实到位并实现四者的统一,思政课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围绕根本教学目标,紧紧抓住重要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具体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获得感的统一。

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95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变化的特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其教学内容也要不断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变应变、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从而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打造高校思政课经典系列教材并保持经常性修订

教材是教学内容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载体。自“05方案”实施以来,教育部结合形势发展,在思政课教材基本框架和内容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较好地满足了思政课的教学需要。但是,当前的思政课教材已经用了12年,其内容及修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教育部在《2017年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提出,“启动新一轮国家统编本科生思政课教材和研究生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教育部在组织统编新教材时,要把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研,认真听取思政课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增强教材的针对性;要改变原教材的呆板形象,使深刻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要认真研究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在逻辑上浑然一体,内容上更加精炼,增强教材的科学性;要在保证教材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可操作性”内容,比如“如何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直接选举”,增强教材的实践性;要每年对教材进行一次修订,保持其时代感。

(二)开设高校思政课选修课,丰富辅助学习资料

受限于教材和学时,单靠思政课必修课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开设学生喜爱的思政课类选修课。天津农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开设了《世界热点问题与当代中国》、《共和国大事纪》、《影视剧中的法律》等选修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丰富辅助学习资料。要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向课下学习延伸,而适合学生学习难度和需求的辅助学习资料则是学生进行课下延伸学习的基础。可以组织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等理论普及读物,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根据形势变化和需要,及时编写高校思政课教学活页供师生使用;为学生提供诸如“教学热点难点解析”、“经典案例解析”等辅学读本;建立思政课学习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研究

教师是教学内容的直接供应者,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谈、信息员反馈、设置课堂学习档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通过课堂教学和课下单独辅导为学生解疑答惑,帮助学生成长。二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制订每门必修课程的参阅书目或资料,供学生课下阅读,开阔视野。三是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发展和政策变化等,及时对学生作学术报告或进行专题教育。四是在遵循统编教材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加大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材逻辑向教学逻辑的转化,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三、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2]。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灌输式、启发式、探究式和情景式等教学模式是最常用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大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语境下,这些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力不从心了。因此,必须对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育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存在感。目前,同行们正积极探索、尝试,取得了突出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分众化教学模式

分众化教学是在有效把握大学生群体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以发现为起点、以分众为手段、以专题为路徑、以协同为支撑,将单向度教学转变为双向实时反馈,将单一方法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重视学生的普遍性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3]。思政课是全校的公共课,思政课教师需要为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的学生解疑答惑。这些学生亚群体对思政课的期望、面临的思想困惑、对同一问题的解读角度及关注程度是不同的。分众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高度关注学生亚群体之间的这些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分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更适合小班教学。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最好来自同一个专业,否则分众教学的设计就会过于复杂甚至难以有效实施。二是对学生的充分认知是关键。教师在课前就要收集、梳理、分类、研讨不同教学班级学生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案和教学过程。三是把课堂教学与课下辅导相结合。用课堂教学解决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问题,以课下小众辅导解决不同学生亚群体的特殊困惑,通过单独深度辅导提高极少数学生的探究能力。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分众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应用。

(二)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

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理论学习和参与体验为内容,以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为手段,以实现自我感知、情感共鸣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一是实现了师生关系的高度融合,在更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实现了枯燥理论与鲜活现实的高度融合,使理论与现实相互验证;三是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四是实现了教师引导与朋辈引领的高度融合,更加突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观点的互碰互学。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比如,我们在讲授“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老师们先在课堂上通过详尽的统计数据对就业形势做客观理性分析,然后择机组织学生亲临校内外招聘会现场,感受激烈的就业竞争氛围,最后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体会,共同探讨应对措施。

(三)问题链式教学模式

中央财经大学的同行们对问题链式教学模式做了重要探索。“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点燃课堂[4]。在问题链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必须针对教材重难点和学生实际精准设计每一个问题;二是关联性,问题之间要内容相关、在逻辑上有很强的顺承或递进关系;三是目的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四是功能性,所提问题能够对教学过程起到引导、调控的作用;五是探究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反思、探索、解惑的欲望。比如在讲授“信念”时,教师首先抛出“同学们有自己的信念吗?”的问题,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各方面的信念。然后提出“你认为自己的信念都是科学正确的吗?”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刻反思自己的信念的性质。最后提出“我们应树立什么性质的信念呢?为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探讨信念对他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出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信念的结论。

此外,同行们还对“立体互动式”、“多维一体式”等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俗话说“教无定式”,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重心,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四、善于选用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设备和软件。教学手段种类繁多,既有以口语、黑板、粉笔、教科书、模型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以多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与设备为标志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对教学手段的选用,直接关系到在教学中如何呈现教学内容、构建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运用何种教学模式,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可以说,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助推器”。

(一)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增强思政课的科技感

“95后”大学生成长于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他们往往是新技术、新应用的“追捧者”。传统教学手段已难以激发学生學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快推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新技术与各种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现代感和科技感。就目前科技发展和应用来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有成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师生利用摄像设备拍摄的活动视频、基于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的各种APP、大型互动教学管理系统等。

天津农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们非常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选用。通过教学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教师可以课前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学习需求;在课上学生利用手机完成随堂问答、小调查、小测验;课后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并获得及时解答;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发起即时评价,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通过建立和使用各种微信群,比如“暑期社会实践微信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全天候指导。我们利用摄像设备拍摄师生实践活动的影像,然后制作成各种主题的微视频,将其融入多媒体课件。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构建了更为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现了教学的多维互动;扩展了教学时空,把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学习结合起来;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教学的亲和性、感染力和教师的话语权;学生的问题、困惑可以获得及时解答,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思政课与学生实践活动的融合,使思政课生活化、情感化。

(二)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

不管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还是传统式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都是“形式”,要为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作用明显,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缺陷。比如,教学活动程式化,影响了教学的灵活性、艺术性;降低了教师对学生的情绪感染,“情感性”教学目标不易实现;时间成本高,增加了师生的工作量等。传统式教学手段固然有其不足,但是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提高教学艺术性等方面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比肩的。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对象等来选用最恰当的教学手段,实现传统式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使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使命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审视教学目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勇于创新教学模式、善于选用教学手段,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4.

[3]张润枝.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5(02):65.

[4]冯秀军.用“问题链”打造含金量高、获得感强的思政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22.

[5]张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浅析[J].高教学刊,2017

(21):67-69.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政课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