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农业大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2017-05-30戴思慧李绪孟李明

高教学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

戴思慧 李绪孟 李明

摘 要: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合理与严谨性与毕业生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日本、美国和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就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现状总结了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主要弊端,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优化我国农业大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培养过程;质量;农业大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080-03

Abstract: The rationality and precisen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graduat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 among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suggestion of cultivation process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agricultural categories in our country was proposed.

Keywords: Graduate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procession; Quality; Agricultural categories

近年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因生源质量、教育资源、导师队伍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研究生的质量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和专业基础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与生产实际脱节和学位论文质量不高等方面。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农学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其研究生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对国民经济发展、现代化工业和农业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历史沿革和学科组织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农业大类学科专业属于非优势学科,也是11个降分录取的照顾一级学科之一,因此,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农业类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一、中、日、美培养过程管理制度的比较

日本各培养单位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为了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日本各培养单位非常注重课程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据统计,在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两者占研究生工作总量的75% 以上。研究生一入学,指导老师便要求学生关注和掌握本专业学术发展动态,鼓励他们参加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着手确定论文题目,准备开题报告,并于入学后半年左右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进入二年级,要完成中期报告,汇报科研进展以及初步成果;在中期报告通过的前提下,才能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及学位论文的撰写;最后在听取多方意见基础上修改论文以完成最后答辩。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环环相扣,每一步的失误都会导致最终无法取得学位。正是有了如此严格的管理制度的约束,所以,才会出现取得学位的人数只占研究生在校人数的三分之二的情形[2]。

美国对研究生实行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在美国,研究生入学以后,除了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和参与众多学术报告外,学生还要经受两次大的评估。即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在课程结束后,由考核小组对拟进入论文阶段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资格考试。期末考试成绩仅占总成绩的一部分,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则占总成绩的很大比重,包括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口头报告表现及研讨课上的表现等。学生只有通过全部的课程,才有资格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前,还要进行系统的综合考试,并且要针对本学科领域做一至两场学术报告,接受评估之后才能进入论文答辩阶段。美国研究生的入学率很高,但淘汰率也很高,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未能取得学位,取得学位的只占在读研究生人数的三分之二[3]。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管理表现为“严进宽出”,淘汰率几乎为零[3]。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自上而下重视的是入学考核,多忽视对培养过程的管理以及对研究生最终学术能力的考查。考查方式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满足于对一些表象指标的考核。譬如,部分院校规定在申请答辩前,博士研究生必须在国际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而缺乏相应的论文质量、学术能力评审与评估制度。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研究生托关系、出版面费发论文的现象已经成为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大弊端。

二、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导师负责制,培养过程的有关规定大致分为录取与入学、考勤、考核、答辩与毕业四个阶段

(一)录取与入学。受就业、专业、教学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影响,农业大类研究生的录取主要以统考成绩为依据,与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相比,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农业大类研究生的录取效果表现出下述四方面的特点。一是报考人数少,即使与农业院校的大农类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这除了与专业性质有关外,还因为基础课要考数学有一定关系,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二是自主命题的考试过程把关不严,由于生源不够,招生点不愿意在自主命题的考试过程减少有希望的考生;三是复试基本上是走过场,很少有考生在复试过程被淘汰;四是调剂来的考生多,大约有20%~30%的研究生是第一志愿未被录取而调剂来的。由此可见地方院校的农业大类研究生的招生质量相对较差。

(二)课程学习考核。不少学校规定对研究生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都要进行考勤和考核。考勤就是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包括迟到、早退和缺席等。考勤是一种带强制性的约束,也是一种表面现象,这里面有二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学生已经掌握了该部分知识,未必一定要到场浪费时间;二是人在心不在也会失出考勤的意义。要把强制性改变为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考核多以卷面形式考试为主,但考试一般不严格,只要学生能基本按安排听课,不及格的情况就比较少。

(三)实践环节考核。实践环节包括参加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调查)和专门技术训练和中期综合考核。目前的考核方法与标准办法比较粗放,多以口头汇报、书面报告为主,缺少客观评价,例如教学实践,研究生试讲、上课很少有指导组教师、研究生主管人员和研究生到场指导。

(四)论文研究考核。照理说对于学生的论文研究情况应该要定期与不定期的进行检查,尤其是指导组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研究与论文撰写情况。但因为教师忙于教学或其他事务性工作等原因,对研究生的论文研究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有的学生的论文直到答辩前才交给指导老师。因而出现不少论文质量低劣的情况。

(五)答辩。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考核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学习与研究效果综合检验和评价。学校一般都比较重视,除了常规的申请、资格审查等程序外,还采取了论文初审、盲审、校内审查和校外审查等方法,并全面启用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有力地保障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的弊端

(一)导师负责制下存在双重隐患。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太多负不了责,只能放鸭子。生源好的学校或专业,一个导师一年可能招生十多人,甚至多达40余人。有的学生上了二年学,导师还不认识他(她)。这种情况导师如何负得起责?导师没有那么多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导师没那么多时间指导、导师没那么多精力审阅学位论文,在大多学校采取发放研究生助研补贴政策后导师没有那么多经费。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太少由导师抱着走。在农业工程学科专业,一个导师一年招1个研究生,甚至招不到的情况并不少,导师为了能把学生带好,为下一届招生扩大影响,从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和试验方法、论文写作等方面竭尽全力帮助学生完成,完全束缚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安排不太合理。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并规定选修课和必修课。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年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到课程学习上,与日本第一年就进入研究阶段相比,理论上,我国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知识水平应该是比较出色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本应该是本科和硕士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延续和补充,但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期短,还未形成成熟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所以造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不是一种循序渐进,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安排,即使博士研究生认真学习,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前沿性等未能达到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标准。根据德国、英国和日本的农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标准,对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没有明确的要求。博士研究生应该在学士和硕士阶段已经具备了扎实的课程基础,博士研究生阶段只是进行研究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开发和科研精神的培养。本科和硕士期间的课程就更要合理化。

(三)考勤和考核缺乏量化指标和监督机制、可操作性差。不可否认,研究生攻读学位的目的除了部分是安心做学问,也有不少是为了拿文凭,以便找工作、提干和晋升职称等。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带有“混”的意识,因此用考勤和考核的办法来督促学生是必要的。问题是考勤和考核缺乏量化指标,也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鉴于人际关系多元化的现实,教师也不会执行严格的考勤和考核。即使是课程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也不多。

(四)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档次不高、创新性不强。学位论文是研究生业务水平的综合体现,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学生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档次不高、创新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空对空的情况不少,尤其是科研项目不多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虚拟一个题目,经过理论推导写出一篇论文,既不作试验,也不与生产实际挂钩,严重地违背了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二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研究生选择计算机“模拟”“仿真”之类的课题,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电脑桌上,主要应用现有的程序,与生产实际脱节;三是“模板式”论文多,所谓“模板式”论文是指套用现有较好论文的格式、研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而应用到其他研究内容。四是“移植型”,即将较好的研究论文移植到其他領域,比如在农业工程学科专业有的将水稻联合收获得机的推广模式应用到插秧机上、将小麦生产机械化应用到水稻上、将一个省的水稻联合收获得机的推广模式应用到一个县等等。

(五)论文答辩欠严格。目前我国研究生答辩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答辩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多为答辩者自己或指导教师确定,熟悉的老师多、讲好话的多、挑刺的少;二是只答不辩的情况相当普遍,答对或答错没有明确的认定和争议;三是答辩成绩一般较高,很少有答辩不及格和低等级的情况,甚至答辩成绩全部为优。这些漏洞给学生留下了侥幸过关的机遇。答辩过程与日本的情况差别很大,日本大学的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由学校组织,学生根本不认识,而且答辩不过就表明既无学位也无学历。

四、对优化我国农业大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建议

针对我国农业大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严进宽出为进出并重。宽进严出目前在我国还难以实行,要优化培养过程,制订可操作的量化标准,对进校的研究生进行严格考核,对未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执行淘汰。关键在于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和答辩要严格把关。

(二)实施研究生阶段性自查与汇报制度。针对指导教师所带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的事实,指导组难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学生相互之间也缺少交流的机会,采用阶段性自查与汇报的办法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阶段性自查与汇报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侧重汇报,三年级以学位论文的研究情况与论文写作情况为主,毕业学期可以在组内进行试答辩;二年级的以选题、资料搜集和试验情况为主;一年级的以课程学习、外语过级和查阅资料为主。阶段性自查与汇报的时间间隔可以是一个月、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等。实践表明该办法比硬性考勤和形式考核的效果好,原因在于每个学生自觉地产生了压力,而且在会议过程中教师和同学会向汇报者质疑,能帮助汇报者发现自身的不足或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整改。

(三)优化课程结构,重视课程内容。农学已成为世界研究的热点,知识更新十分迅速。课程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不仅要求根据社会发展设置社会需求的课程,而且要求尽量根据科技的进步引入交叉学科及工科的部分的课程来扩充内容和激发和培养研究生创新性。课程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课堂讲授、讨论班、文献阅读课等。使研究生的课程更能体现课程的深度、广度、综合性和前沿性,尽量减少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公共课的开设。无论哪种授课形式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将农业工程与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农业工程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是改善生产关系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对农业大类研究生来说,了解农业生产实际是必备的义务基本素质。除了讲述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课程外,还要让学生深入农村进行实地体验。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作研究时的想当然、避免研究内容空对空脱离生产实际的现象。

(五)认真指导学生作好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选题。论文选题是否得当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找一个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研究生又能胜任的选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去提炼,因此,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常常需要多方面的讨论与推敲。研究课题,无论是布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主选择的,都必须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般情况下,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老师已有的科研项目来选,这样的选题常常是在导师的研究方向内,有利于学生和导师的交流,也有助子发挥本专业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在选题中导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但要学生有选题的自主权,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由。同时导师要留给学生更多选题的余地,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4]。

(六)改进现行的答辩制度。首先在答辩委员会人员的安排上应该由学校职能部门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且事先不要给答辩者和相关人员透露;其次是对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要给予量化性的分数;再次是要对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给出量化的评价;还要对答辩委员会成员在论文找出的错误给予扣分;最后建议答辩结果要限制等级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金丽鑫,谢立平,姜红,等.研究生质量下滑原因剖析及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5(8):69-72.

[2]龍著华,侯君.中日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比较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1):97-100.

[3]张记龙,李飞跃.中美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比较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7(2):79-84.

[4]周利民,宋成文,李明.如何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J].教育实践研究,2011(2):186-187.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关于质量的快速Q&A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