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电影成为心理治疗的新手段

2017-05-30张钟艺

大东方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新技术

张钟艺

摘 要: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应用心理学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影视技术、拍摄水平和编剧能力的进步正在让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方法产生的可能——影视心理疗法。

关键词: 心理治疗 影视疗法 新技术

让我们从心理治疗说开去。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应用心理学知识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来达到消除症状、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从广义上讲,心理治疗是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排忧解难、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例如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夫妻之间、同学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解释、说明、指导等真挚的交往与沟通,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影响和心理治疗作用。

但傳统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却往往指向的是偏向于专业心理方向的狭义范畴,即在确定了良好的心理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咨询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咨询者的心理问题,促进其人格向健全、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按照操作原理,目前存在的各项主流心理治疗方法均对咨询师提出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在我国心理学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短缺的客观形势下,如果按照传统狭义上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处理广大患者的心理问题,毫无疑问无法实现对病患的广泛覆盖。这时,我们应当扩大视野,重新从广义心理治疗出发,寻找新的,快捷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至少,这将是对全民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的一个新探索,和心理治疗方法的重要补充。

让我们感到高兴并看到希望的是,影视技术、拍摄水平和编剧能力的进步正在让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方式产生的可能——影视心理治疗技术。

据报道,“电影疗法”正在美国大行其道。如果你一再遭遇打击,医生就会为你开个特殊的“处方”——好莱坞影片。电影疗法正在走入美国主流社会。在2010年2月举行的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BAFTA)颁奖典礼上,英国制片人普特南勋爵获得了个人最高荣誉“学院奖成就奖”,他在获奖感言中就提到电影疗法的作用,还援引电影《第六感》中一个场景(该电影帮他挺过了失去父亲后的难关)说明这一点。

伦敦著名精神治疗专家伯尼-沃德过去十多年也一直以电影为“处方”,帮助缓解患者心中的情感痛苦。沃德建议,如果缺乏生活目标或生活动力,你可以从《洛奇》系列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寻找灵感。如果对生活感到异常厌倦,那么你可在睡之前看一遍《这个男人有点色》(《天生爱情狂》),就可以心怀重新燃起的热情入眠。患者们谈论电影的观后感,可以从剧中某个情节、音乐,甚至主人公的一颦一笑得到灵感,抒发他们的感受。此外,“电影疗法”还能帮助患者摆脱感情困扰。

作为一种当代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影视,毫无疑问遵循了这一规律。根据先贤的理论,我们可以对影视文艺属性作出如下的判断:影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视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它是美的,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了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就使得影视作品与现实有了差异,这种差异无疑会让观影者的感受更强烈,更震撼。

要保证咨询师与咨询者之间建立依赖、信任的关系,因为这会影响到治疗的成败。如:著名心理治疗专家罗杰斯(Rogers,C.R)曾经说,“许多用心良苦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之所以未能成功,是因为在这些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未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医患关系”。另一位专家帕特森(Pacterson,C.H)也认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

而影视作品这个“咨询师”几乎可以忽略这一过程。因为观影者(咨询者),在选择观影之初,其心理防御机制并未建立——面对一个对任何求助者都一视同仁的“咨询师”,一个毫无保留分享自身经验的“施治者”,一个丝毫不会泄露隐私的“倾听者”。观影者可以毫无防范的面对接下来的“治疗过程”。

第二,“影视疗法”符合传统心理治疗的相关原则。

传统心理治疗方法大致包含以下三原则:接纳性原则、支持性原则以及针对性原则。由于观影体验是一个单向实施的过程,因此就接纳性一项不存在突出问题;而影视作品丰富语言情感及强大的情绪感染作用又保证了观影者可以在适合的影视剧中感受到强大的心理支持;至于针对性的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观影者心中都对与自身问题相似性的剧情有着相当的敏感度,这种规律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另一种“针对性”。

第三,“影视疗法”符合传统心理治疗的机制。

传统心理治疗机制包括:咨询师的支持与配合,咨询者的认知与领悟,治疗中的训练与学习及促进自然愈合与成长。

在观影活动中,影视剧这个沉默的“咨询师”通过咨询者的自我加工过程,毫无疑问会对咨询者提供或多或少的支持和配合。而咨询者的认知和领悟过程,正式电影想要带给观影者的终极体验,也是每一个电影导演的最终梦想——“让人们接受我的想法”。

英国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模仿艺术,多于艺术模仿生活”。笔者认为,这句话无疑是对“影视心理治疗法”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注脚——人们可以从大量的健康桥段中模仿和学习,从而达到传统心理治疗所要达到的效果,不要忘记,对影视桥段的模仿将让心理咨询变得甚至更加的直观和生动。而在这一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达到了自然愈合与成长的最终目的。

诚然,让电影成为心理治疗方法还需对细节的详细论证和考察。如:

电影的单向传授性决定了其对观影者的负面情绪无计可施;“影视疗法”无法向受众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法;“影视疗法”难以对受众保证稳定的心理支持等。

参考文献:

[1] 易法建 冯正直 倪泰一《心理医生》1996.3

[2](美)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2009.1

(作者单位: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新技术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新技术让我们不断接近新闻真相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改善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精神病性症状个案研究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