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班幼儿音乐感受力和情感发展
2017-05-30冯丹
冯丹
【摘要】 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具有先天解剖生理的特点,在小班年龄段,让他们大量接受各种音乐作品,参加多种音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态度,优化教育方法,让小班幼儿音乐感受力和情感发展得到培养。
关键词 : 小班幼儿 培养 音乐感受力 情感发展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指出;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目标中可以看出,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发展。音乐感受力就是人们在对音乐作品产生审美知觉的过程中,获得的相应情感体验,审美感受的一种特殊能力,同时,又是一个人从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领悟音乐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所以教师要优化音乐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意识渲染音乐氛围,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和情感的发展。
一 、 改进教育方法,优化音乐活动。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来,音乐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教师常常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知识水平和教学条件来设计教学方案,要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较大地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必须不断地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法,全方面地精心组织、安排、优化每一个音乐活動,引导幼儿参与唱歌、音乐伴随下活动、音乐欣赏、节奏乐等音乐活动所必须的唱、动、听、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能力;分析、处理、理解、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适合幼儿教育特点的音乐教育工作方法。 老师具有创造性的、富有音乐艺术感染力的组织和领导,促进幼儿感受力和情感的发展。
(1)情景交融,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
小班幼儿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生动地融入到课的主体中去,使音乐、动作、意境、情感融为一体或将歌曲、乐曲情节化、游戏化。如,玩汽车时,学唱歌曲《开汽车》,模仿汽车喇叭声的节奏;下春雨时,让幼儿站在走廊上看着春雨学唱歌曲《春雨》,模仿雨点的节奏等等。
(2)唱和动的结合,让幼儿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在音乐活动中,都喜欢用动作来表现。让幼儿在唱歌时,身体的各个部位可以自由,随意的活动,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加以引导,也可以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如;歌曲《樱花》就是让幼儿在了解歌词内容,联想美丽芬芳任风飘舞的奇妙景象,感受并体验用动作表达歌曲内容和欢快的情绪。
(3)多式综合,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在正规的教学活动中,从选材、教法、评价都精心地设计,要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创新性,评价的客观性、求实性,使每一个活动都为下一个活动提供改革之借鉴,成功之经验。非正规形式的音乐活动,如;每学期一次的“小小演唱会”,每月一次的“我会唱,我会跳”等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表演的机会,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希望受到成人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自我表现、展示能力的需要,又使幼儿有一种荣誉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各科渗透,为活动增添情趣。
在其它各教育领域中自然而然地将音乐教育去渗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从音乐的综合性而言,它又能同时融合体、智、德、美等各种素质。为各个活动都增添“童趣”。如;小班幼儿在认识小燕子的时候,会自发的唱起《小燕子》,并学着小燕子飞的动作,幼儿可表达自己对小燕子的认识、理解、想象和情感。同样,在其它领域中只要有恰当的音乐渗透,幼儿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与技能,成为活动的主人,达到自我享受的境界。
(5)借助课件,使音乐活动充满妙趣。
课件是教师上课的必备用具。借助课件就是利用课件的声音、图像、色彩、动画集一身的视频效果,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信息的刺激又身临其境之感。运用课件还可以丰富幼儿的联想,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
二 、 营造教育环境,渲染音乐氛围。
幼儿期是无意注意为主,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氛围,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喜欢上音乐,先是要激发她们想听音乐,然后再引导他们会听音乐,学习音乐。教师不是急于教音乐,而是触发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的萌芽。
(1)让音乐走进幼儿。
在生活中,首先关注每个孩子情绪状态,大致了解幼儿的情绪后,先请幼儿稍稍休息,保持心平气和,烘托气氛,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和幼儿做情感交流;如进餐准备时,放一些优美的歌曲,教师带幼儿做做简单的动作;午睡、起床时放柔和安静的摇篮曲,让幼儿得到安抚。
(2)让幼儿走进音乐。
选择形象特点鲜明,富有趣味性的 、幼儿简单易懂的音乐作品。如;《摇啊摇》是睡觉的音乐,《新疆舞》是跳舞的音乐等等,同时感知、体会、想象音乐艺术形象和思想内容。根据幼儿好动的性格特征,可以让幼儿经常摆弄打击乐器,还可以用瓷碗或瓶子装上水,让幼儿敲打,发出不同音高的乐音声。既让幼儿得到了不同音色、音高、节奏的感受,又给幼儿带来了极其愉快地创造性经验,和听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
三 、收获与体会。
音乐是一种高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语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讲授性”的学科,其语言着眼点,更在于音乐本身,优化其语言必须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语调适中、表达规范,富于感染力,特别要强调的是,注意简洁并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唤起幼儿对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审美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