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培育机制研究

2017-05-30陈霞许松涛

高教学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大学生

陈霞 许松涛

摘 要: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的调研,发现基于参赛目的、基于参与教师科研和基于共同兴趣等构成大学生创新团队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共同兴趣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结构表现的更为松散,在团队创新强度和任务强度方面亦表现较弱。另一方面,基于共同举趣的创新团队对校内外专业指导的需求、校内外实验实训资源利用、团队建设培训和资金需求等方面要求更为强烈。但基于参赛的和参与教师科研的创新团队,由于有专任教师的团队引领作用,在创新团队的结构特征方面相对合理。最后,针对创新团队的需求特征,指出高校可在建立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协调中心、推进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机制、引导建立兴趣-科研参与-参赛一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构建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机制等方面,推动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025-03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innovation team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eam is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research and common interest, the common interest of college students whose structure is looser in the team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task strength.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am based on the common interest needs more professional guidance, experimental training resources, team building training and funding needs. Due to the lead of teacher, the term ba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eacher research innovation is relatively reasonable in construction.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mand of innovation team, it is pointed out that universities can establish the coordination team of innovation tea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romote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tutor system, and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est, scientific research particip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eam,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team; cultivation; mechanism

一、概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来源。相对于创业更多受到个人资源禀赋的影响,创新对大多数人而言更加可行。大学生作为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劳动力,当然不让地应承担着社会经济技术创新驱动的重大责任,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培育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影响大学生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创新团队的调查研究,提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据此给出其在培育机制方面的建议。

二、大学生创新团队的特征现状

我们于2017年6月到9月针对某地方本科院校2013-2015级大学生的创新团队进行了调研。调研范围包括经管类、机械类和电子类及相关专业学生,调研方式包括问卷与访谈。其中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判断标准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由自愿组合并协同努力的大学生个体所组成的,具有知识、技能或实践创新特征的团体。我们对大学生创新团队的调研过程如下:1.首先通过班干座谈,初选出班上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学生;2.对初选的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3.对部分创新团队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初选出62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共调研407名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形成原因分析

調研发现,大学生创新团队形成的最初原因主要为:1.基于参加课外比赛目的而成立的创新团队,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或创业计划大赛。此类目的形成的创新团队占调研团队的比例为53.2%(33个团队)。基于参赛目的形成的创新团队目标导向性强、团队活动频率高,但比赛完成后团队的存续率非常低,可持续性较差;2.基于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创新团队,主要为部分教师基于科研的需要,在大学生中征寻有科研愿意的学生并组成科研创新团队。基于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创新团队占调研团队的比例为19.3%(12个团队);3.基于共同兴趣的创新团队,如对投资理财的兴趣、对编程的兴趣等。基于共同兴趣的创新团队占调研团队的比例为17.7%(11个团队);4.其他原因形成的创新团队占调研团队的比例为9.6%(6个团队)。

从上述调研可知,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形成原因具有更多的功利导向,而缺乏兴趣导向,导致以参赛为目的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立时间短,可持续性差。我们的调研结果亦显示,基于其他目的构建的创新团队,仅有4例参与了课外的比赛,进一步说明了基于参赛目的的大学生创新团队的目标临时性,不利于对大学生在创新团队中的长期培育。

(二)大学生创新团队的结构特征分析

表1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结构特征分析。我们通过调查量表中设置的创新团队形成类别,分基于参赛目的的创新团队、基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创新团队和基于共同兴趣爱的创新团队这三种类型,分别对创新团队成员专业/能力互补程度、团队活动频率、团队任务强度、团队创新强度、学生创新强度和激励强度进行问卷评分。

从表1可知,基于参赛目的的创新团队,其成员专业或能力背景的互补程度最高。原因在于参加诸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或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通常需要由来自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完成竞赛任务,有着较明显的不同技术领域分工,特别是对于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团队而言更是如此。但对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创新团队而言,团队成员构成更多考虑到的是专业创新的深度,要求团队成员能就同一具体任务进行讨论和试验,因此在团队组建过程中同专业同技能的学生构成较多。基于共同兴起爱好的创新团队,其团队成员构成亦存在类似问题,表现出更加专业化创新深度对同一专业化成员的要求。

在团队活动频率方面,基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创新团队活动频率最高,基于参赛目的的创新团队其次,而基于共同兴趣的团队最少,表明由教师引领的创新团队,其对团队活动的推动力更大。在团队任务强度方面,其特点与团队活动频率方面具有一致性。而基于共同兴趣的创新团队,其活动频率非常低,团队的建设急需外界的引导与帮助,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在团队中的管理引导能力有待提高。

在团队整体创新强度方面,基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创新团队其创新强度最高,可能的原因在其团队的组建时间通常较长,且均以教师科研平台项目为依托,直接将整体团队创新强度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相对而言,基于参赛目的团队的创新强度不足,表明基于参赛目的团队虽然有教师指导,但团队的短期组建缺乏长期合作基础,难以产生出实质性的创新活动;基于共同兴趣的团队,其整体创新强度明显不足,亦需要得到外界的引导与帮助。

在团队的学生个人创新强度方面,基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团队、基于共同兴趣的团队表现出较高的个人创新强度,而基于参赛目的的团队则个人创新强度不足。根据我们对学生的深度访谈表明,基于参赛目的的团队成员更多的具有短期目标导向,对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深层次的创新问题探索缺乏兴趣。因此,以参赛目的的团队更需要进行创新价值方面的专业引导和更多的时间资源配置。

在团队激励方面,基于参赛目的和基于参与教师科研团队的内部激励强度最大,而基于共同兴趣团队的内部激励强度最低,基本上处于松散式组织结构。

三、大学生创新团队的需求特征分析

表2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需求特征分析。根据调研,我们发现基于共同兴趣的创新求团,对校内师资的专业指导需要更高,而基于参赛和参与教师科研目的创新团队对校内师资的专业指导明显不足。其原因在于基于共同兴趣的创新团队更多来自于大学生的自发性组成,其专业知识能力不足,急需要有专业人士指导,包括校内和校外专业人士指导;在校外专业指导需要方面,基于参赛目的的团队对校外指导需要更强,表现出非常强的创新知识技能获取需要。而基于参与教师科研的需要强度表现一般。

在实验实训资源的使用方面,基于共同兴趣可爱好的创新团队,无论对校内还是校外实验实训资源都有着非常强的需求,特别是对实验场地的需求;在团队建设培训指导方面,基于参赛目的、基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创新团队在此方面需求不足,原因在于已有教师引领团队的建设指导工作。相对而言,基于共同兴趣的创新团队在团队建设方面经验明显不足,故对此方面的培训指导需求非常高。

在资金需求方面,基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创新团队,由于有教师科研经费的支撑,经费较为充足,基本上此方面的需求;基于参赛目的、基于共同兴起爱好的创新团队,由于缺乏资金资助,对资金需求要求更高。

四、培育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政策建議

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性训练。因此各类创新团队表现出整体创新程度不足,在活动频率和任务强度方面亦存在缺陷,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组织结构特征。为此,高校可建立创新团队的培育机制,特别是针对基于共同兴趣创新团队的指导工作,以提高其团队创新活动的效率。

(一)建立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协调中心

大学生创新团队,特别是基于共同兴趣的创新团队,无论在人力资源、活动场地还是财务资源等方面都是极度匮乏,需要外界的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团队与潜在合作方、支持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难以有效地与潜在合作方、支持方进行沟通。鉴于大学生创新团队的上述不足,高校可建立针对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的协调中心,重点协助大学生自主创新团队的建设。协调中心可在如下方面提供帮助:

1.在创新团队培育方面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或咨询,帮助创新团队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

2.为创新团队与潜在合作方、支持方之间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如通过教师数据库、学生数据库、杰出校友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就特点创新主题方面的有效对接,扩大创新团队的创新视角。

(二)推进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机制

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基于参赛目的和基于参与教师科研的团队,由于有专任教师的指导,其团队活动频率、任务强度、激励强度等方面均远远超过没有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因此为了更大范围内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团队建设,可鼓励专业教师与具有创新意愿的大学生群体进行对接。可借鉴本科论文指导和毕业设计的导师制,由导师负责创新团队框架建设、创新点定位和技术路线等方面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本科论文和毕业设计导师的指导期通常为大学生最后一学年,过短的时间使之本科论文和毕业设计质量较低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团队活动的推动,可尽早做出时间规划。根据我们对学生深度访谈的结果,约有31%的学生认同在大学第二学期进入创新团队;约有48%的学生认同在第三学期进入创新团队。由此建议高校可在大学第二或三学期启动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培育,以实质性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

(三)引导建立兴趣-科研参与-参赛一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团队

本次调研发现,基于参赛目的、基于参与教师科研和基于共同兴趣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之间较少有交集,使之难以在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各自目标的聚集。为此,建议在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协调中心作用下,本着自愿的原则,将具有共同创新方向或创新目的的创新团队进行优秀整合,实现兴趣-科研参与-参赛一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以保障学校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

另一方面,学校可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励基于共同兴趣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参与和自身创新点相关的各类大赛,设定参赛目标,进而将创新成果向外界推广,加大与外界的合作力度,从而在更高层次实現自身成就激励,并起到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引领作用。

(四)构建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机制

与创业团队不同在于,大学生创新团队更加注重于知识人、技能与管理方面的创新,其创新成果的应用转换意识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基于参赛或共同爱好的团队,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金约束,致使其难以进行创新强度较大的研究探索。而创新成果的应用转换,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大学生创新团队解决资金问题,以获得其他科研项目或外部机构的资金资助。为此,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创新团队注重创新成果的应用转换,如采用与校内外项目对接,推进对优秀创新团队的成果孵化等措施,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创新力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郭孝锋,石世平,文丽.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孵化与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2]黄宇,李战国,冯爱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困境与突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

[3]龙静.创业团队内、外社会网络对创新的交互效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5).

[4]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

[5]张小晖.创新团队知识学习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6).

[6]王冰,唐立丹,齐锦刚,等.材料类“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04):73-74.

[7]马新平.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优化管理探索[J].高教学刊,2016(13):159-160.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