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风格分析

2017-05-30赵晓蕾

大东方 2017年3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发扬和传播了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选取了中国境内如海洋、湖泊、草原、山林等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族群为故事主角,充分展现出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馈赠给中国人食材,中国人又是如何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Ⅰ》;纪录片;中国传统美食文化;风格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以下简称《舌尖》)从2012年5月14日开始,在CCTV-1晚间10:30的《魅力·纪录》栏目陆续播出。《舌尖》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娱乐泛化和快餐消费的荧屏背景下,《舌尖》剧组却潇洒地一头扎进中国饮食文化的深水区,辗转在市井阡陌、山川河海中,寻觅中华饮食的文化神韵和精神脉络。不同于之前的饮食类纪录片,《舌尖》披着美食的外衣,把镜头对准了市井平民,从美食制作的工艺入手,深挖中国普通百姓的饮食感情和故事,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不仅刺激着观众的味觉,更是引起观众的深深共鸣。

一、浓郁的中国特色

《舌尖》多方面多层次,从头到尾地将中国各地传统的饮食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选取的每一个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的背后,都充分而深刻地展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的文化积淀。同时,通过描绘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展示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关系。媒介搭台、文化唱戏,是《舌尖》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舌尖》发扬和传播了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选取了中国境内如海洋、湖泊、草原、山林等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最具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族群为故事主角,充分展现出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馈赠给中国人食材,中国人又是如何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以《舌尖》的片头为例,50秒的时间不仅概括展现出片子所涉及的景观、人物以及食材,更是巧妙地采用典型中国画的风格手法,零碎的画面紧随着墨水的泼散而结合起来,配之以中国文化中诸如竹子、筷子、碗等特色物件,映照出片子整体的中国风的文化特色。

再比如《舌尖》的主题音乐《彩蝶舞夏》,是何真真新世纪音乐风格专辑《京城四季》中的一曲。整个曲子巧妙地将琵琶、竹笛等中国特色乐器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相融,配合精美的食物画面,一幅幅美食胜景悠然展开,为观众提供了第一手的观感体验。

二、视角的独特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纪录片都是由国家话语所主导,《舌尖》虽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但在实际的制作上,却采用了很独特的观察视角。

第一,关系视角。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选取这样看似简单但又非常重要的主题,是纪录片创作者们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积极尝试。《舌尖》它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关注点并不在美食本身,而是在美食与中国人、与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的和谐共生、互为依托的关系上,着力探索中国人如何因地制宜地从脚下的土地上攫取来自于自然的馈赠,展现中国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可以说,《舌尖》一片展现的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各地美食的文化记忆和传承,其广受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做中国文化的代言人”。

这种关系视角的选取为片中文化、情感等更多主体的展现保留了深层次的空间,既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第二,平民视角。

《舌尖》自始至终体现了纪录片创作“平民化”的理念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展现。片中都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物和故事,采摘松茸的单珍卓玛、普通的挖藕人圣武和茂荣、承包竹园的老包等,这些“真实”和“真诚”打动了最广泛层面的观众,他们从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食文化中都能够熟悉和回忆起那些或者陌生或者知晓,亦或是亲自尝试过的各道美食。

“每个人舌尖上都有一个中国,每个人舌尖上都有一个家”,平民化理念始终贯穿着《舌尖》,在片中观众看不到什么技艺超群、名震四海的“烹饪大师”或“美食专家”,而是通过现实中国社会中一幕幕普通劳动者采集食材、制作美食的画面来展开叙事,镜头通过朴素细腻的描述方式,悄然传达出中国人几千年来在劳动中产生的智慧思考和味觉审美。

三、主题的巧妙涵化

作为一部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巧妙地将中国美食文化涵化在美食背后的生產过程中,涵化在美食独特的制作工艺上,涵化在寻常老百姓的餐桌上,涵化在日常的人情中,观众在观看之后不仅赞叹片中的美食,更是为其中一个个真实的日常场景所感动。

例如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介绍了藏民采松茸、山民采冬笋、渔民捕鱼的故事,“猎而不绝”的思想贯穿其中,反映出中国人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超越了自然。有一段解说词是这样描写的:“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会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里的规矩。”通过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创作者对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观照。这些主题的揭示很含蓄,是隐蔽其中的倾向性,没有大段的刻意渲染,关键性地升华不仅不让人感到突兀,而且让人感受到片子所传达的深深的人文关怀和历史韵味。

参考文献:

①闫珊,深邃的内容 独特的形式——《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特色探析[J].电视研究,2012.8

②赵彦,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修辞策略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②杜磊,让故事还原真实——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故事化叙事技巧[J].当代电视,2012

④张怀兵,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⑤贾惠超,《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D].辽宁大学,2013

作者简介:赵晓蕾,山东聊城人,现为聊城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专业)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的运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