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书法作品展
2017-05-30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七年。在这近三个世纪中,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
11月3日起,南京博物院举办“江左流韵——明代中期书法作品展”,展览以成化和万历为前、后界线,从院藏的明代书法藏品中遴选数十件,客观地展现明代中期书法的发展状况、艺术成就和當时书家继承传统、一意创新的精神风貌。
明代书法中期一般指的是从弘治到隆庆年间(1488-1572),这与史学界的明史分期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
明初书法,由于历史的惯性,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是以赵体、王体和馆阁体盛行,都是姿态雅丽的楷书,行书。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出现市民阶层,直接导致了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的滋长。新的市民审美意识渗入文人书画,导致了一批敢于抒发个性、富有独特风格的书画家的产生。
其实,苏州一带有着良好的书画传统,早在宋元时期苏州就是士大夫文人艺术发展的重要地区,元代赵孟頫及书画家张雨、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杨维桢、宋克也多活动于太湖一带。
当明中期的统治者放松对文人的禁锢之后,文人的书画创作变得相对自由,他们力图效古,将取法转向魏晋唐宋,从中汲取营养,以为变法之基。最显著的是在苏州出现了“吴门书派”,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它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书法活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苏南。
吴门书法在借鉴宋、元的基础上再上溯晋、唐,在小楷书、书、大草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成为明代书法发展的主流,并对后世书坛产生了长远而积极的影响。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
祝、文、王三人各有不同:祝允明才华横溢,书学广博,生活上不拘小节,其书法也不拘一格,纵横散乱,时出病笔。但只要是他的用心之作,其精采之处,又常为别人所不能企及。文徵明则与之大相径庭:他生活检束,恬静清淡。一生书风严谨,老而弥笃。其书亦法度有余,遒劲和雅。王宠少负才华,仪表轩昂。随意赋诗作书,不务功名利禄,大有晋人遗风。其书出自王献之,疏拓萧散,于朴拙中流露出爽爽风神。
祝允明小楷师锺繇、王羲之,狂草师怀素、黄庭坚。他潜心研究古法,出入变化,自成面貌。
文徵明楷书师锺繇,行草出于《圣教序》,并兼蓄唐、宋、元诸家之长,大字专法黄庭坚,小楷取法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成就最高。其书以功力取胜,风格娟美和雅,子弟、门生最多,影响很大。
王宠精小楷,亦善行草书,师王献之、虞世南,书风朴拙疏秀。
馆阁体书家因有书典册的职事,都擅小楷。吴门三家也以小楷成就最为突出。但他们为了纠正台阁体整齐划一、缺乏艺术意蕴的弊病,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笔画繁者令大、简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圆口纤,一任自然。
草书是吴门三家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体。文徵明得其法度谨严,王宠得其疏拓遒美。他们都绝少三、五字相连属的现象。偶有两字相连者,也都顺笔势轻轻引带而过。即便是跌宕奇特、纵笔飞书的祝允明的狂草,也莫不如此。他们继承以真作草的古代传统,点画分明、出规入矩,同时保留了狂草变化多端的艺术特点。
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口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派的书法家,他们也是明中期书法崛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