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1937—1945年)重庆左翼期刊群研究

2017-05-30刘妤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左翼

刘妤

摘 要: 对抗战时期(1937年-1945年)重庆地区左翼期刊进行汇总,分析这一时期左翼期刊出版的总体情况和出版特点。指出这一时期左翼期刊延续了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斗争性主题,并在全国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的氛围下容纳、接受不同立场思想,其艺术性、创造力和影响力均达到某种新的高度。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左翼; 期刊研究

中图分类号: K26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3-0046-04

国内学术界对左翼文学及期刊的研究起步较早,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着手搜集文献资料,对“孤岛时期”期刊,上海沦陷时期期刊的办刊特色进行分析,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然囿于局势变化,自六十年代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开始没落,直至七十年代末期,此类学术成果都为数不多。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学术界自由气息渐浓,左翼文学研究逐渐复苏。仅文献整理方面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左联回忆录》《左联纪念集》《左联论文集》,姚辛所编《左联词典》《左联画史》,以及陈瘦竹主编的《左翼文艺运动史料》等问世。但从期刊学角度谈左翼期刊的论著却并不多见。就笔者寓目成果来看,仅有左文的《揭秘左联期刊反“围剿”出版传奇》、丁婕的《1945-1949:平津地区文学期刊的向“左”转》、赵婷婷的《左联期刊与左翼文学创作》、陈程的《重庆抗战诗歌的期刊媒介场域研究》,以及张元珂的《论左联书刊的出版策略与传播效果》《1936:左翼期刊的创刊与左翼思潮的再兴起》等,对左翼期刊杂志做出了研究。然上述研究多立足于传播学对期刊发行进行讨论,甚少有对刊物内容及刊物源流传承等进行细致梳理,特别是至今缺少陪都时期重庆左翼期刊的整理研究。本文旨在对该时期左翼期刊做出汇总和分类,从而归纳出抗战时期重庆左翼期刊的概貌和特点。

一、左翼期刊概况

从1937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迁回南京为止,这一时期由于地理位置适宜长期抗战的需要,重庆逐渐成为战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0年,国民政府颁布法令,确定重庆为战时陪都,更加确立了重庆作为战时大后方的地位。诸多文人学者、作家、知识分子和高校学生随着文化机构、高校、社团组织等纷纷入渝躲避战乱。重庆出版界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无论是左翼期刊还是右翼期刊,均大量涌现,其总数多达数百种。本文主要讨论这一时期的左翼期刊,而对左翼期刊的界定,则主要基于如下认识:一是由中共直接领导创办并发行的期刊。二是由左翼文人、作家以及宣传进步、民主思想的自由人士创办,并在内容上体现平等、自由、民主观念的期刊。三是刊物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敢于和主流舆论提出不同观点,不从属于体制内或者支持在野党立场的期刊。本文对这一时期左翼期刊进行研究讨论,凡满足以上条件之一,且在重庆发行过的期刊,皆予收录。

(一)左翼期刊群数据统计

按照以上标准,抗战时期重庆左翼期刊共计52种,分别为:《群众》周刊、《全民抗战》、《宪政》、《民族公论》、《国讯》旬刊、《妇女生活》、《妇女新运》、《现代妇女》、《天下文章》、《文汇周报》、《人物杂志》、《战时青年》(半月刊)、《现代农民》、《科学与生活》、《中苏文化》、《读书月报》、《学习生活》、《抗战文艺》、《弹花》、《火之源》、《文艺战线》、《戏剧岗位》、《七月》、《文学月报》、《文艺阵地》、《诗垦地》、《戏剧月报》、《中原》、《文艺杂志》、《文哨》、《希望》、《抗战文摘》、《民族生命》、《抗到底》半月刊、《青年戏剧》、《文艺青年》、《文坛》(半月刊)、《诗丛》、《文学修养》、《时与潮文艺》季刊、《戏剧时代》、《微波》、《文学新报》、《青年文艺》、《艺文志》、《战歌月刊》、《新音乐》(月刊)、《抗战歌选》(月刊)、《木刻艺术》、《木刻阵地》(半月刊)、《工人月刊》、《朝花》[1]。这些杂志因主办方和主编、作者多为左翼阵营人士,且长期身兼數种杂志职务,形成了相互映照和关系的左翼期刊群。除去两本刊物内容不详外,文学艺术类为28种占总数的54%,综合类刊物8种占总数的15%。余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刊物4种,科学技术类2种,文化教育类3种,音乐类3种,美术类2种,所占比例,均未超过1%。

(二)具体数据分析

1. 从入渝时间来分析(包括渝地创刊杂志),1937年发行1种,1938年发行11种,1939年发行6种,1940年发行6种,1941年发行4种,1942年发行4种,1943年发行7种,1944年发行5种,1945年发行6种。其中发行10种以上杂志年份只有1938年一年,5种及以上杂志年份为6年,分别是1938年、1939年、1940年、1943年、1944年,以及1945年。

2. 创刊地情况分析:重庆地区38种,上海4种,武汉7种,其他城市3种。其中重庆创刊年份集中在1940年、1942年和1943年,其总数达到19种。上海创刊年份集中在1938年,共有3种。武汉创刊年份集中在1938年,有5种以上。此后上海、武汉数量逐年下降,左翼期刊的办刊地逐渐从武汉、上海转移至重庆。至1940年后,重庆已经成为战时大后方左翼期刊的聚集地。

3. 从停刊日期来看,除六种刊物停刊时间不详外,其余刊物中,1938年停刊2种,1939年停刊2种,1940年停刊2种,1941年停刊11种,1942年停刊3种,1944年停刊一种,1945-1946年前后停刊21种。从刊物存续期分析,发行不足一年的期刊共有5种,持续仅一年的期刊有17种,持续两年到五年的期刊有18种,持续五年以上的期刊有6种。从办刊主体来看,左翼期刊的办刊主体可以分为中共南方局或延安文艺机构直接领导的期刊社,专项杂志社,以及社会组织或文艺团体、协会创办的期刊社。

从上述所作分析可以看出,和其非左翼刊物相比,左翼期刊出版刊行具有一个独特现象。那就是左翼期刊创刊和停刊时间相对较为集中。尤其在1938年,办刊出现爆发性增长,此后则逐渐回落。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与抗战局势的变化密不可分的。

二、抗战时期重庆左翼期刊生存环境分析

(一)左翼期刊群生存状态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1. 1938年为左翼期刊创刊的高潮期,1941年为停刊数量最多的一年,数量高达11种,结合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可以看出,1936年国共两党经过将近一年的谈判, 达成“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的认识。1937年蒋介石宣布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和承认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出版自己刊物的合法权利,以党报《新华日报》为首的报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左翼期刊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立场坚定,宣扬马克思主义。曾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的胡乔木曾指出:“左联”是半个党,是党的外围组织[2]。尽管之前左联于1936年解散,由左联成员主编、编辑和主办的刊物仍然保持着左翼期刊的政治立场。在刊物上刊载介绍解放区现状的文学报告,发表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及八路军将领的讲话、文章。刊载介绍妇女运动、工农运动等题材的各类作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不同于主流的声音向当时身处国民党势力范围的广大民众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如作家沙汀于1939年发表在《文艺战线》上的文章《贺龙将军印象记》,以及他发表在《晋察冀边区政府情况》上的文章《豫北游击队活动的姿态》等,就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中共在敌后坚持抗战的情况。又如,毛泽东亲自撰写《辩证法唯物论》《团结到底》等文章,以及叶剑英发表于《民族公论》杂志上的文章《现阶段的游击战和正规战》,邓颖超发表于《妇女生活》杂志上的文章《怎样组织农村妇女》、《对于现阶段妇女运动的意见》等,均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也逐渐丰富了党对具体工作的认识。

总之,这一时期,左翼期刊的创办,为共产党的抗战宣传起到了极好的助推作用。同时也为左翼阵营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宣传效果。

2. 1941年前后国民党反共进入高潮,特别是以皖南事变为转折,国共对峙加剧。在这一大的政治背景下,由国民政府设立的出版行政管理机构——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和重庆市社会局图书审查处(1941年升级为特级审查处),颁布了一系列文化专制法令,如《抗战时期文化团体指导工作纲要》《战时出版品审查办法及禁载标准》《杂志送审须知》《修正图书杂志送审剧本须知》[3]等,严格控制舆论的风向。

(二)左翼期刊的存续受制于主要办刊者的生存状况

1938年由茅盾、楼适夷等人在广州创刊的文学期刊《文艺阵地》,1939年因故迁往上海,1941年在重庆复刊,该刊物在出版到第7卷时停刊。之后以《文阵新辑》的名义继续出版丛刊,直到1944年。又比如,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创办的期刊《抗战文艺》,其1938年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武汉失守,同时因缺少出版经费,遂迁重庆复刊。而至1941年出版到第7卷后,又因无钱可用,被迫中断一年之久,直到1942年才恢复出版。

对于这一窘况,正如《中原文艺杂志希望文哨联合特刊》编者所言:“胜利带来了大后方人民新的灾难,也带来了文化界的灾难。经济的恐慌,复员的困难,使出版界,在一度幻想消失以后,立即陷入到比原来更悲惨的境地。……便由于上述原因,不能不有临时的停刊……文艺界的出版活动显得异常沉寂了……”[3]。总之,主要办刊者的生存状况,是影响左翼期刊出版发行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种情况,可以说一直伴随左翼期刊之始终,甚至抗战以后仍有存在。

三、抗战时期重庆左翼期刊内容特征分析

(一)多以鲁迅为旗帜,鞭挞时政

左翼期刊群作为左翼文学的重要载体,又以同人杂志的身份出现于文艺界,非常注重对本阵营的先师和重要文艺界人物进行宣传。作為左翼阵营的“旗手”,鲁迅是左翼期刊中绕不过去的名字,1936年鲁迅逝世至抗战全面爆发,左翼文学经历了从“两个口号”之争到涌向抗战文艺的洪流之中,在这股巨浪中,对左翼文学奠基者鲁迅的纪念活动更富新的意义。比如,《抗战文艺》1938年第一卷发表《鲁迅全集发刊缘起》。《全民抗战》杂志1939年92期更创办《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特刊,发表左翼文人欧阳凡海、无名、穆木天、萧红等人的悼念文章。1940年《文艺阵地》杂志5卷连续编发《鲁迅先生诗钞(一)—(六)辑》等。在这些杂志中,无论是鲁迅昔日的良师益友,还是笔墨仇家,均纷纷撰文,以示怀念。如《文艺阵地》杂志就集中刊发了萧红撰写的《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回忆)》、孙伏园撰写的《鲁迅先生的少年时代》等各类文章十余篇。以研究鲁迅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如《民族公论》杂志1938年刊发的《思想家鲁迅》《鲁迅的语言》等文章。据笔者统计,1937—1945年间,凡鲁迅逝世纪念日前后,左翼期刊均会以纪念鲁迅为主题,刊发专文,或是单纯回忆过往,或是以鲁迅为线针砭时弊,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二)以小说、诗歌、散文等为主要体裁进行宣传领域的抗争

从前文所作期刊类型的统计中,可以发现,左翼期刊延续了自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以文学期刊为主要宣传斗争场域的特点,文学艺术类期刊占重庆左翼期刊总数的54%。左翼文人胡风在《七月》杂志发刊词中说:“在神圣的火线后面,文艺作品不应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应作冷漠的细描,他得用坚实的爱憎真切地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象。在反映里提高民众底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4]”左翼作家包括进步人士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反映前方战事的报告文学,激励民众抗日热情的剧本、书评等,刊载在左翼期刊中,其中不乏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和在当时引发文艺界争论风潮的作品。如作家茅盾1942年发表于《文艺阵地》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发表于1941年《文艺阵地》第六卷上的散文《白杨礼赞》,均以如笔如枪的笔调,反映了左翼阵营的政治主张。还比如,这一时期,罗荪的报告文学《轰炸书简》生动再现了不同阶层在遭受空袭后的不同境遇,以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总之,这些左翼期刊的出现,使备受压抑的陪都重庆民众,感受到了一丝清风与暖意,为持久抗战奠定了舆论基础。

四、结语

抗战时期的重庆左翼杂志作为左翼战线斗争的延续,在艰难困苦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下,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同时,因不同立场思想的碰撞,艺术性、创造力和影响力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左翼著名作家、编辑家胡风在《七月》杂志发刊词中所言:“中国社会好像一个泥塘,巨风一来,激起了美丽的浪花也掀起了积存的污秽。[4]”抗战时期重庆左翼期刊的出现,犹如这股巨风,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思想上的启蒙,“抖去阻止民族活力的死的渣滓,启发蕴藏在民众里面的伟大力量”[4]。这些不同于社会主流的声音,与当时其他文化力量交相辉映,最终促成了重庆战时大后方文化艺术中心的形成。以上就是笔者对于抗战时期重庆左翼期刊的初步梳理与评述,至于这些刊物的政治刊文风格、政治主张对比,以及发行方式等,囿于篇幅,并未过多涉及。惟望通过本文所论,能使此议题逐渐展开,并逐渐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新闻出版局. 重庆市志出版志(1840-1987)[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39-273.

[2] 房向东. 《横站》鲁迅与左翼文人[M]. 译林出版社,2014:3.

[3] 钟树梁. 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M]. 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436-438.

[4] 周沛良. 七月诗选[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17,225.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左翼
江南书院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法国左翼阵线的演进、问题与大选前景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30-1935)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前期延安文学对左翼文学的继承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中东欧国家左翼政党缘何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