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

2017-05-30何虎翼谭冠宁何新民唐洲萍杨鑫李丽淑

热带作物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栽培模式经济效益马铃薯

何虎翼 谭冠宁 何新民 唐洲萍 杨鑫 李丽淑

摘 要 为提高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经济效益,研究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火龙果产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产值和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火龙果桂香红间种的马铃薯品种兴佳2号产量达36 139.5 kg/hm2,商品薯率达97.3%;桂香红产量达35 586 kg/hm2,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20%;与桂香红纯种相比,总产值增加52.7%,纯收入增加109.7%,土地当量比为1.13。

关键词 红肉火龙果;马铃薯;间种;栽培模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667.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red flesh pitaya intercropping with potato,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ropping patterns on potato yield,marketable tuber ratio, pitaya yield, central soluble solid content, total output value, and net income during red flesh pitaya intercropping with potato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output value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was the best in red flesh pitaya Guixianghong intercropping with potato variety Xingjia No.2. The yield of Xingjia No.2 reached 36 139.5 kg/hm2 and marketable tuber ratio reached 97.3%,while the yield of Guixianghong was 35 586 kg/hm2 and central soluble solid content was 20%. Compared with Guixianghong sole cropping,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Guixianghong intercroppong with Xingjia No.2 increased 52.7%, net income increased 109.7%, and land equivalent ratio reached 1.13.

Key words red flesh pitaya; potato; intercropping; cropping patterns; economic benefit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7.03.015

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营养丰富,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广西是典型的马铃薯冬作区,常年种植面积在6.5万hm2左右,市场效益较好,但单产水平偏低,特别是近年来生产面积呈下降趋势[1]。为了大面积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广西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千万亩间(套)种行动计划”,科学集约栽培促进钱粮双增。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少,发展作物间(套)种可以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保障马铃薯市场供应。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属多年生植物,原产中美洲沙漠地区。一般实行设施栽培,火龙果植后12~14个月即可开花,5~11月为产果期,第3年进入盛果期[2]。为提高土地、设施等资源利用率,解决果园工人的农闲用工问题,增加经济收入,许多地方开展了火龙果间作套种方面研究。2004年,江苏徐建维等[3]总结了大棚火龙果套种四季豆栽培技术。贵州王志华[4]总结了火龙果与辣椒、花生间套作的栽培管理技术。方海涛等[5]根据浙南地区实际情况,探讨了火龙果套种番茄、草莓的高效栽培模式。广东农业科学院匡石滋等[6]研究了果豆间作模式对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火龙果与大豆间作明显提高火龙果园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红肉火龙果品种大多是自花不亲和的,需要人工辅助授粉,炭疽病、疮痂病(茎斑病)以及蛾类幼虫、蚜虫等是火龙果和马铃薯共有的病虫害,火龙果间种马铃薯是否可以减少这些病虫害发生,还未见相关报道。广西火龙果年种植面积在1 200 hm2,目前马铃薯间种研究主要有玉米间种马铃薯[7]、甘蔗间种马铃薯[8]、桑园间种马铃薯[9]、银杏林间种马铃薯[10]等,浙南地区还探讨了火龙果套种番茄、草莓高效栽培模式[11],但火龙果间种马铃薯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火龙果纯种为对照,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火龙果产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栽培模式间的经济效益差异,为火龙果与马铃薯的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火龙果行间种植马铃薯;试验地点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平均海拔762 m左右,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霜少无雪,年平均气温21.6 ℃,年均降雨量1 304.2 mm,种植地块为沙壤土,排灌条件良好;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广西主栽品种‘费乌瑞它(早熟、高产、商品性好)和‘兴佳2号(中熟、高产、商品性好、抗病性强、耐寒),红肉火龙果品种为高产优质、自花授粉能力强、商品性好的‘桂香红。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以2个栽培模式(A1马铃薯间种,A2马铃薯纯种)为主因素处理,2个不同马铃薯品种为副处理,即B1:费乌瑞它;B2:桂香红间种费乌瑞它;B3:兴佳2号;B4:桂香红间种兴佳2号。2012年4月按株行距2 m×3 m安装好水泥柱,柱高165 cm,上部搭建好园盘支架,每个立柱四侧各种1株,每666.7 m2种440株,从翌年6月开始分批采收。在距离火龙果主干大于60 cm行间起垄栽双行种植马铃薯,每年10月中旬播种,翌年3月初收获,株行距为22 cm×35 cm。小区面积20 m2,以桂香红纯种为对照(CK),3次重复。基肥:火龙果每柱施有机肥15 kg、钙镁磷肥0.5 kg和三元复合肥0.2 kg,从植后第2年开始每月追肥1次;马铃薯亩施农家肥1 500 kg,三元复合肥10 kg、硫酸钾10 kg和尿素10 kg,植后追肥3次。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常规大田生产。

1.2.2 调查内容 收获时调查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火龙果产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文中的火龙果和马铃薯产量均为2 a平均产量,产量由小区实测产量折算),马铃薯投入主要包括人工费8 650元/hm2、种薯地膜肥料农药5 250元/hm2,合计13 900元/hm2,火龙果投入主要包括种苗66 000元/hm2、肥料农药34 000元/hm2、人工费9 000元/hm2、种植设施12 500元/hm2,合计121 500元/hm2。按马铃薯售价1.2元/kg、火龙果售价8元/kg计算经济效益。土地当量比(LER)=(火龙果间种时的产量/火龙果纯种时的产量)+(马铃薯间种时的产量/马铃薯纯种时的产量),间种的增产率=(LER-1)×100%。

1.3 数据分析

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Duncan新复极差法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

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影响见图1-a。结果表明,B1与B4之间差异不显著,但B3、B1(B4)、B2之间马铃薯产量达显著水平,其中B3的马铃薯产量最高,B2的马铃薯产量最低。单纯从品种比较,兴佳2号产量显著高于费乌瑞它;间种结果与品种结果一致,这说明在火龙果间种中马铃薯品种是关键因素。从图1-b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商品薯率影响较大,马铃薯商品薯率排名为:B3>B4>B1>B2,其中B1与B4之间差异不显著,但B3、B1(B4)、B2之间马铃薯商品薯率达显著水平。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火龙果产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

从图2-a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对火龙果产量影响较大,火龙果产量排名为:B4>B2>CK,不同栽培模式之间差异显著。不同栽培模式对火龙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见图2-b。结果表明,CK、B2、B4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CK相比,B2、B4的火龙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5%。说明间种马铃薯对火龙果产量有促进作用,但对其品质无影响。

2.3 不同栽培模式下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栽培模式对总产值的影响见图3-a。结果表明,B1与B3之间差异不显著,CK、B2、B4、B1(B3)之间差异显著,总产值排名为:B4>B2>CK>B3>B1。从图3-b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对纯收入影响较大,纯收入排名为:B4>B2>CK>B3>B1,其中B1与B3之间差异不显著,但CK、B4、B1(B3)、B2之间纯收入达显著水平。

2.4 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地当量比

土地当量比是衡量间种比纯种增产程度的一项指标。从图4可以看出,B2的土地当量比为1.03,B4的土地当量比为1.13,说明火龙果间种比纯种效率高。B2的增产率为3%,B4的增产率为13%,B4比B2增加10%。说明桂香红间种兴佳2号的增产率是最高的。

3 讨论

火龙果是一种新兴热带水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在广西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面积已超过广东、贵州、云南和福建4省的总和,主要分布在南宁市邕宁区和武鸣区、北海市、玉林市、钦州市等地。由于多采用水泥柱等柱式栽培,种植株行距较宽,树苗遮荫面积小,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空间配置,与其他作物合理间种[12],以提高果园经济效益。马铃薯生育期短、适应性广、比较效益高,适合与其他作物间种。由于火龙果与马铃薯对土壤要求具有同质性,两者生育期互补,为了提高火龙果果园经济效益,增加土地复种指数,减少果园病虫害发生,火龙果间种马铃薯已成为广西火龙果种植户普遍采用的栽培模式[13]。火龙果炭疽病的发生更多受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而非气候因素影响[14]。作为一种有效农业措施,火龙果间种马铃薯可能影响火龙果病虫危害程度,至于是如何减少病虫害发生,需做进一步探讨。

在本研究探讨了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火龙果产量、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产值和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显著降低了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同时,虽然火龙果纯种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马铃薯纯种,但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可以提高土地当量比,增加火龙果产量和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总产值,增加果农经济收入,有力促进火龙果、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陆荣芬[15]研究一致。与桂香红纯种相比,桂香红间种费乌瑞它和桂香红间种兴佳2号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马铃薯和火龙果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其原因可能类似于火龙果间作大豆效应[6],火龙果间种马铃薯能明显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改善果园微生态环境,促进养分的吸收利用,抑制杂草生长,总体表现一定程度的间作优势,但种间相互作用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其中,桂香红间种兴佳2号的土地当量较高,经济效益较最好,增产率最高。这种栽培模式的马铃薯商品薯产量达35 163.7 kg/hm2,火龙果产量达35 586 kg/hm2,总产值达319 726.7元/hm2,纯收入达184 326.2元/hm2,比青食鲜玉米间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还高[7]。桂香红间种兴佳2号是红肉火龙果间种马铃薯栽培最佳模式,这对于扩大广西马铃薯种植面积、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推广这一间种模式时应注意:一是选择合适间种的马铃薯品种;二是要控制好种植密度,做到合理密植;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如及时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

参考文献

[1] 何新民, 何虎翼, 谭冠宁, 等. 广西冬种马铃薯回顾与展望[J]. 中国蔬菜, 2009, 19: 5-7.

[2] Yusoff M M, Halim R A, Mohamed M T M, et al. Growth, yield and fruit quality of red dragon (Hylocereus polyrhizus) fruit as affected by plant support system and intercropping with long bean (Vigna sinensis)[J].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08, 6(3): 305-311.

[3] 徐建维, 潘华强, 江 宏. 大棚火龙果套种四季豆技术[J]. 上海蔬菜, 2004, 1: 36.

[4] 王志华. 火龙果与花生(辣椒)间套作栽培试验[J]. 中国园艺文摘, 2012, 2: 166-167.

[5] 方海涛, 吴朋喜, 侯号付. 浙南地区火龙果套种番茄、草莓高效栽培模式探讨[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6): 128-130.

[6] 匡石滋, 田世尧, 段冬洋, 等. 火龙果与大豆间作的效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5): 128-132.

[7] 丛文荣, 徐富义, 王振福, 等. 青食鲜玉米与马铃薯间种高效栽培模式[J]. 新农业, 2015, 3: 21.

[8] 刀静梅, 刘少春, 樊 仙, 等. 甘蔗间种马铃薯对产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影响[J]. 中国糖料, 2013, 3: 18-20.

[9] 文柳璎, 李平春, 黄振文. 应用免耕栽培技术在桑园间种马铃薯的总结报告[J]. 广西蚕业, 2013, 50(3): 52-54.

[10] 翁校生, 袁鸣凤, 钱 云, 等. 银杏林间种马铃薯全程稻草覆盖高产高效清洁栽培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5: 24-25.

[11] 方海涛, 吴朋喜, 侯号付. 浙南地区火龙果套种番茄、草莓高效栽培模式探讨[J].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44(6): 128-130, 133.

[12] 解开治, 李朋星, 徐培智, 等. 火龙果早结丰产栽培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 46-47, 62.

[13] 劉新彩. 幼龄果园冬季间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南方园艺, 2012, 23(1): 39, 43.

[14] Masyahit M, Sijam K, Awang Y, et al.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occurrence of anthracnose disease caused by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Penz. & Sacc. on dragon fruit (Hylocereus spp.) in Peninsular Malaysia[J]. 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09, 6(5): 902-912.

[15] 陆荣芬.火龙果间种马铃薯栽培技术及应用效果[J]. 中国农业信息, 2016, 2: 75-76.

猜你喜欢

栽培模式经济效益马铃薯
马铃薯有功劳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
浅谈无公害苹果洋葱栽培技术要点
定边马铃薯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
胖胖的马铃薯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