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晤士河边的中国遗响

2017-05-30张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纪录香港上海

张华

摘要:英国电影资料馆收藏了百余部与中国相关的早期影像资料,鲜见于国内。本文以地域为分类标准,概括介绍了这批资料的基本内容、拍摄特征及相关拍摄背景。除了肯定它们无可比拟的历史文献价值外,本文也指出了它们对拓展早期中国电影研究视野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1949年前;中国纪录影像;英国电影资料馆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3-0043-07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7.03.008

2015年3月4日,英國电影《帕丁顿熊》借中英文化交流年的契机在上海电影资料馆举行了非同寻常的首映式。威廉王子和帕丁顿熊携手走红毯是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他向上海电影资料馆赠送的礼物更令学界瞩目:英国电影资料馆(BFI)馆藏的电影胶片拷贝《上海南京路》。此片由英国随军记者Joe Rosenthal在报道义和团消息期间(1900-1901)拍摄,是目前所见世界范围内最早关于上海的活动影像。虽然只有1分14秒,百年前南京路的繁华和“现代”还是令人惊叹:店铺林立,旗幡招展,马车、三轮车、自行车往来不断,长袍马褂的市民和头裹长巾的印度巡警随处可见,不时横穿街道的行人好奇地望着摄影机方向,更使短片显得真实而生动。

《上海南京路》的珍贵性不言而喻。机缘巧合的是,2017年3月至4月期间笔者在伦敦观看了一批BFI馆收藏的中国影像资料,发现此片只是其中之一。这批短片至少有百余部,全部拍摄于1949年前,BFI已做了细致的数字化处理,观看便捷。总体而言,时长10分钟内的影片占其中大多数,超过20分钟的约有十多部。这些影片绝大多数从未在中国放映过,至少近70年来肯定没有。另外,由于绝大多数拍摄者均非专业出身,其中旅行者、外交官、传教士居多,多数影片是旅行纪录,也有部分新闻报道,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作或私人家庭生活场景“随手拍”,不尽符合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概念。出于行文方便的目的,笔者将这百余部影片统称为纪录影像,并按英国电影资料馆的区域归类方式简介如下。

一、北京——北方之都

共有24部纪录影像汇集在《北京——北方之都》(BEIJING-NORTHERN CAPITAL)名目下,拍摄时间最早的是法国人的旅行纪录《大运河之行》(In China-A Trip on the Imperial Canal,1908),最晚的是《这就是中国》(This is China,1946),英国编制的一部资料片,带语音(英语)解说。这些影像多聚焦于北京名胜古迹和市井街头,个别几部拍摄了天津和今天河北一些村镇。

从文献标准来衡量,百余年前拍摄的《现代中国》(Modern China,1910)无疑是“北京”影像中最为珍贵的一部。此片长8分钟,带英文字幕,大清帝国覆亡前北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可见一斑。街市没有上海南京路那般繁华,马车、驼队、毛驴车、黄包车四下皆是。拍摄者以中景、固定机位拍了理发匠怎样给一个长辫男人剃头,鞋匠如何缝鞋,还拍了一名富家女一手持水烟壶、一手夹着卷烟的样子。此外,大运河边上船只密集,苦力众多。一场很讲排场的葬礼也是本片重心,足足用了两分半钟,字幕中还专门写着:“注意送葬队伍有多长”,可见此景多么让拍摄者震惊。但以上所述内容似乎和“Modern”没什么关系,而且影片第一张字幕是“古香古色的北京”。据英国电影资料馆的说明,目前看到的这8分钟只是一部大型旅行纪录片的片断。这部旅行纪录约有7000英尺胶片,拍摄时间超过12个月。遗憾的是其中90%或遗失,或由于当时技术人员技术不过关已不能观看。

或许为了凸显这部影像的历史意义,英国电影资料馆在做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有意保留了胶片因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色彩。因而此片大多数段落呈暗黄色,也有少数呈青灰色和紫红色。同一年份法国百代公司拍摄的《北平及其周边》则是黑白色调,冬日运货的驼队和乡村简陋的葬礼是此片中的主要段落。

若从电影技术角度来看,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之行》(A Visit to China,1938)。众所周知,1949年前的影片多是黑白片。这部主要拍摄北京名胜的影片却是用彩色胶片完成的,片长30分钟。《中国之行》开片就是紫禁城,故宫斑驳的红墙和尘埃难掩的汉白玉台阶逐一出现。有些近景段落中,黄、绿色的琉璃瓦明晰可辨。颐和园的一池碧水和丛丛绿树与青白色的石舫、玉带桥相互映衬,明十三陵的蓝天白云和古柏黄瓦形成了鲜明对照。此外,天坛祈年殿的鎏金宝顶、三重蓝瓦,卢沟桥下浑黄的河水、桥上灰白的石狮和一排黄褐的驼队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也有一小节街头景观。关注披麻戴孝的送葬队伍显然出于拍摄者好奇,集市上的老百姓或吃或逛,神色安然,身上长衫非蓝即黑,想必该是日据时期的生活常态。拍摄这部短片的Tor H Wistrand是名瑞士外交官,因此有机会拍到当时已沦陷的北京和附近区域,如卢沟桥、承德避暑山庄和日据时期的首尔。“首尔景象”(SCENES FROM SEOUL)是这部短片的结束部分,入画者均身着传统朝鲜服饰。小孩子们好奇地望着摄影者(机),他们衣襟上的红色系带格外显眼;头顶重物的行人和背着婴儿的妇女也吸引了拍摄者的目光。片中“首尔”很难看到今天大都会首尔的影子,却是1949年前中、日、韩三国关系鲜活而难得的历史印迹。

1938年还有一部彩色短片《北京:景山街景和紫禁城》(Beijing-Coal Hill Street Scenes and the Forbidden City),时长15分钟。只是影像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较《中国之行》均稍逊一筹,其间夹杂个别黑白场景。白塔(北海)跃丛绿、玉带(护城河)绕紫禁的景象略带韵致之美,值得称道;九龙翻腾戏琉璃和一支粉荷立田田的画面也是本片出彩之处。另外,这个短片拍了不少当时戏校小演员们训练的场景,也可从中看出拍摄者的兴趣所在。根据机位和演员们的状态看,有些场景可能不是拍摄者随机捕捉到的,而是演员们按要求在表演他们的拿手戏,如单腿过肩,刀剑相搏等。

此片拍摄者Sidney Howard Hansford是英国考古学家和玉石专家,曾出版过几本玉石方面的权威著作,也写过一些有关中国装饰艺术的学术文章。二战期间,这位教授曾供职于布莱切利园,而此处是当时英国进行密码破译的主要场所。在北京期间,他还拍摄了《北京:宫殿和庙宇》(Beijing-Palaces and Temples,1938)和《漫步北平》(Wandering in Peking,1939)。老北京杂耍艺人的精彩表演在后一片中有比较完整的记录。此前,他经由苏伊士运河途经香港、再到上海的经历也保留在短片《通过苏伊士运河去外地,到上海》(Outward Bound through the Suez Canal and on to Shanghai,1938)中。

拍摄了《北平和上海的街景》(Street Scenes-Peking and Shanghai,1933)的Dr Reginald Clay同样是英国人,退休后来中国旅行。但他是伦敦的一名普通教师,观察中国的眼光明显不同于政府官员,也不同于学者。观看他的短片可以感受到1930年代中期京沪两地鲜活的市民生活:集市上各种货物琳琅满目,迎风而动的灯笼排成长队,蔬菜摊前生意不断,街头小吃热气腾腾,彼时中国普通民众比较安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二、上海——东方之珠

集中在“东方之珠”名下的影像共有31部,包括两三部与苏州、杭州相关的短片。拍摄时间最早的是本文开篇介绍的《上海南京路》。前文已提及的《大运河之行》(1908)和资料片《这就是中国》(1946年),以及《我的东方朋友,从槟城到北平》(My Oriental Friends, from Penang to Peking,1923)也都列在其中,因為它们均为集锦式影像,涉及京、沪等多处拍摄地。“上海”影像中最常看到的场景是人群熙攘的商业街道、鳞次栉比的西式建筑、进出频繁的大船小舟,还有数量可观的在沪侨民生活和工作纪录。它们都说明,上海在20世纪前半叶已逐渐形成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城市气质。

这一点通过以外滩和黄浦江为拍摄主体的若干短片看得很清晰。1922年的《江边景象》(Riverside Scenes China)以固定机位、长镜头拍摄,相机内编辑,虽只有2分钟,但视野开阔、画面流畅,黄浦江的繁忙、外滩的繁华和中西方的差异都在其中。这种差异在小舢板和巨型轮船的对比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另一部1分钟的短片《上海:水上交通》(Shanghai: Water Transport,1933)与之遥相呼应,江面上的各类船只有增无减,差异已然更明显:划船人的赤脚,背着孩子撑船的女人,装满货物的木板船都以中、近景呈现,不远处能看到冒着浓烟的外国轮船,更远处还有连成一片的外滩建筑群。此外,在《我的东方朋友,从槟城到北平》《上海街景》(Street scenes in Shanghai,1933)、《中国船的旅程和上海风光》(A Chinese Boat Trip and View of Shanghai,1934)、《通过苏伊士运河去外地,到上海》等内容比较综合的影像中也能看到外滩和黄浦江片断。后两片用横移的长镜头拍出了外滩建筑群的气势和规模,又用俯拍横移镜头呈现出黄浦江的辽远和外滩街道的宽阔,其间穿插商铺林立的街道,令人感受到这个东方大都市的勃勃生机。

需要专门说明的是《大运河之行》。该片最后一张字幕是“上海港”,但画面所见非常不同于常见的上海影像:几个妇女在泊靠江边的船上洗衣服,挑着重担的男人在繁忙的码头上来返穿梭,“贫瘠”二字呼之欲出。

大约有10部影片不同层面地纪录了在沪侨民的旅行、工作和日常生活。由英国人William Simpson拍摄的影像就有5部。早在1928年前后,William Simpson就开始在上海工作。他的妻子Charlotte出生在中国庐山,家人或许是早先来到中国的传教士。1928年,他们在上海圣依纳爵主教座堂(俗称徐家汇大教堂)结婚后一直住在上海,直至日军占领前才离开。《在上海大教堂举行婚礼》(Wedding in Shanghai Cathedral,1928)就是他们的婚礼纪录。这部2分钟的短片中,新婚夫妇步出教堂,随即乘汽车来到一处带花园的独幢楼房,和亲朋好友合影留念。端着茶杯、酒杯的客人们衣着华贵、严整,花园宽敞而草木繁茂。若非一个中国仆人无意间入画,很难相信他们生活在中国上海。

由William Simpson拍摄的短片还有以下这几部:《在上海家中及香港之旅》(At Home in Shanghai and a Trip to Hong Kong,1928),《福州之旅和上海风光》(A Visit to Fuzhou with the Bradford Dyers Association and Shanghai Views,1929),《布拉德福德印染协会上海办公室和院中闲逛》(The Bradford Dyers Associations Office in Shanghai and Messing About in the Courtyard, 1929),《殖民地的婚礼》(Colonial Wedding,1930),片中新婚夫妻也是英国人,William Simpson和他妻子Charlotte的朋友。富有的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在片中时时可见,典型如朋友聚餐、外出旅行、和狗嬉戏、骑马狩猎等等。由此不难看出,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如何传入上海并在这座城市中迅速传播开来。

英国人Richard Martin拍摄《上海生活》(Life in Shanghai,1933) 、《阅兵式和上海空袭》(Parades and air-raids in Shanghai,1937)呈现了更多的欧式生活,比如打猎、赛马、赛车。不过,《上海生活》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篇幅是日本生活。这或许和Richard Martin的妻子是日本人有关。因而,在他拍摄的《上海的阅兵式》(Parades in Shanghai,1938)中也有一段日侨在上海的生活画面。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片中不仅能看到特色明显的苏格兰军团列队行进,也能看到日本军职人员在观看阅兵式,其中穿插着一些小孩玩耍、女士打保龄球等家庭生活场景。“珍珠港”事变前租界内的“安定”状态由此可知一二。但与此同时,租界外的上海已被日军占领。Richard Martin的《上海空袭》就纪录了“八一三事变”中浓烟滚滚的天空和满目疮痍的街道。

涉及“八一三”的影像还有几部。其中《中国上海——私人影片》(Shanghai China-Personal Film 1-c1937)最具文献价值。全片16分钟,始于惊恐逃命的人群,止于一场熊熊大火,相对完整地纪录了这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空前灾难。许多画面今天看来依然触目惊心:随着炸弹不断从空中投下,巨型蘑菇状烟柱冲天而起,整座城市上空瞬时浓烟滚滚、焰火烈烈;街道上则断垣残壁、遍地阵尸,惨烈之状不忍一一看下去。影片中也有双方交战场景,甚至出现了机关枪的特写;还有上海沦陷后日军列队进城的片断。影片结束时,堆积如山的箱状物(形似棺木)被付之一炬,让人不由想到《辛德勒名单》中那场焚尸戏。它或许没有那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在历史的语境中,纪录本身的力量已令人心生震撼。

还有一组新闻短片有必要专门介绍,它们是《海军陆战队到达上海》(Marines Arrive in Shanghai),《盟军增援部队》(Allied Reinforcements),《我们的男孩们》(Our Boys),《混乱之城》(A City of Chaos),由Topical Budget公司 该公司是默片时期英国三家主要新闻短片制作公司之一,1911年问世,1931年终结,期间拍摄大量不同题材、体裁影片。拍摄于1927年。是年初,为了保护欧洲国家在上海租界的利益不受北伐战争的影响,英国在上海组建了上海国防军,并调集皇家海军陆战队和冷溪卫队即Coldstream Guards,也译作高士廉卫队,是英国御林军的一支步兵卫队,也是英国陆军持续在役历史最长的步兵部队。驻防上海。这组新闻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摄的。时任上海国防军总司令的约翰

瘙 簚 邓肯和海军上将雷吉纳尔德

瘙 簚 特尔怀特均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前检阅部队。看到一队队外国士兵走过外滩,穿行在普通市民中的画面时,笔者对上海及其历史的独特性、复杂性及多樣性都有了更深的体会。

三、香港——繁荣之港

与香港相关的影像共计20部。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1920-1930年代末,1940年代的只有1部《香港:东方遇到西方》,由卫理公会派传教士拍摄。英国教学电影公司(BRITISH INSTRUCTIONAL FILMS LTD 该公司经营于1919-1932年间,默片晚期和声片早期发行了大量的故事片,在制作一战影片和纪录短片方面享有声名。)制作的《中国的大门》(A Gate of China,1927)是其中最早一部短片,其专业水准令人赞叹不已。

除了画质清晰、字幕规范等显见优点外,此片最值得称道的是构图讲究,极善于因势利导,选取合适拍摄地点和角度拍摄香港。比如有一段从高处俯拍街景:鳞次栉比的民居沿繁忙的街道层层铺展,与不远处的海岸连成一体。随着略略升起的镜头,又能看到海面上船帆点点、远山绰绰。不仅巧妙地呈现出香港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和依山而建的建筑结构,更赋予画面立体感、纵深感和难得的美感。另外,拍摄者还善于缓慢横移镜头,以类似参观者的视角呈现出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给人留下香港日新月异、发展前景良好的深刻印象。不过,字幕写得很清楚,这是英国统治下的新香港。换言之,《中国的大门》是英政府为香港拍的形象宣传片。

摄影爱好者镜头下的香港显得更有生活气息。此类影像约有10余部,其中包括William Simpson拍摄的三部:《在上海家中及香港之旅》《1920年代的香港景象》(Scenes in 1920s Hong Kong)和《广东之旅》(Trip to Guandong aboard the Lion steamer with friends,1929)。这些短片也像William Simpson在上海拍的短片那样,以纪录家庭生活、朋友聚会等私人生活为主。风光优美的浅水湾海滩是他们嬉戏场所之一。

真正深入香港市井生活的是拍摄发烧友Edwin GPhillips。他的几部影片可视为1930年代中期香港生活的编年史。《香港事件》(Hong Kong Happenings,1935)以标题方式依次纪录了人山人海的汇丰银行开业典礼,热闹有趣的圣安德鲁斯教堂吉卜赛集市,以及仪式感十足的新港督上任、出席纪念日活动。《香港事件二》(Hong Kong Happenings Part2)相对简单,主要纪录了1937年9月香港遭受的台风重创。《香港的街道》(The Streets of Hong Kong-Wintertime 1936,1938)则表现出Edwin GPhillips对不同文化的浓厚兴趣。他深入大街小巷,拍摄了大量商铺和形貌各异的招牌,繁荣的商业气息充溢着画面。除了关注香港本地居民,他的镜头还专门对准了街头的日本人、印度人。杂耍艺人的表演和婚礼队伍也都被他一一纪录下来。他的足迹甚至到了当时尚未充分城市化的新界(Around the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1938)。在这部13分钟的短片中,大埔市场已有邮局,吐露港风光优美,粉岭民居中国传统韵味十足,城门水塘水域宽阔且还在扩建之中,无疑是极富历史细节的香港影像。此外,Edwin GPhillips还去探访过一江之隔的广州(A Visit to Canton,1937),除却孙中山纪念馆、寺院、公园等建筑外,他的兴趣依然在街头巷尾的人和物中。

记录中国新年的《恭喜发财》(Kung Hei Fat Choy- A Happy New Year,1937)同样充满细节。Edwin GPhillips捕捉到香港市民庆祝农历新年的诸多特点,甚至用“恭喜发财”作为短片标题,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气息。除放鞭炮、舞狮子之外,他注意到店铺装饰一新,人们穿戴喜庆的传统服饰;走亲访友时一定会拎着礼物,还有游园、看戏、看电影等休闲娱乐活动。

看完Edwin GPhillips的香港影片有两点比较突出的感受。一是就总体而言,193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社会发展稳定,百姓生活谈不上富裕但较安宁。还有一点更明确:香港是中国的香港,也是英国的香港,中西合璧、古今一体、华洋共处是这座城市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因此也是这部分“香港”影像的共同主题。另一位拍摄发烧友AJ Hall的影片印证了这一点。他的香港短片至少有四部。《香港龙舟赛》(Dragon Boat Racing Hong Kong c,1937) 和《香港加冕礼》(Coronation Hong Kong,1937)互为映衬:锣鼓喧天、百桨齐挥的动感画面纪录了香港市民对龙舟赛这种传统活动的喜爱,为庆祝乔治六世加冕而举办的庆典既有英国的广场阅兵,又有中国舞龙耍狮等街头表演,具体呈现了欧洲和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这座殖民城市中融合共存的。《香港》(Hong Kong c1938)始于几个大全景,展现出这个海港城市山海相拥的环境之美,但其余画面所见多为普通民众的各类劳作,包括小孩子也在帮忙做事。《新界水稻种植》(Rice Cultivation New Territories, 1938/9,1938)很独特,按时间顺序表现了新界农民种水稻的每个环节:犁地、插秧、收割、脱粒等,可见拍摄者对中国传统耕作方式的好奇程度。

四、中国其它各地

这部分短片共计36部,除北京、上海、香港之外,中国其它地区的影像都归于此部,能确定的城市有广州、重庆、福州、长沙、邵阳、汕头等地,新疆、内蒙古、云南几个少数民族区域的影像也在其中。由于拍摄地比较分散,时间跨度也比较大(从1900年到1948年),这批影片缺乏明显的关联性,却有几组非常值得注意的短片。

其一,“晚清写照”。这里共有4部1910年之前的短片,其中1900年的《中国男人》片长1分钟,应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中国”影像。片中所见男人均着长袍马褂,头上戴小帽、脑后留长辫。据BFI的介绍,这部影片是用一台卢米埃尔摄影机拍摄的,但出自谁手、在什么地方拍的均是未知之谜。1995年,英国Blackburn电影公司的地下室发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Mitchell&Kenyon电影公司 该公司是20世纪初英国兰开夏郡布莱尔本市早期商业电影先驱。的影片,《中国男人》就在其中。但可以确定的是 Mitchell和Kenyon二人从未去过中国。

1902年的《中国景象》由法国使馆领事Auguste Franois摄于昆明,片长5分钟,五个场景:热闹的集市,苗族士兵训练用枪,有钱夫妇用餐,戏台上的表演以及两个男人躺着抽鸦片。领事的官职给Auguste Franois带来很多拍摄便利,这些场景显然是按照他的意图摆拍的。由画面可见,用餐的女人极不情愿面对镜头,表情和身体都显得很别扭。

《中国的船上生活》(Naval Life in China,1908)与《中国的手工活和街景》(Homework and Street Scenes in China,1908)都由法国百代公司拍摄。前一片看起来像是中国南方某地,长江或大运河沿岸,河上舟船云集,岸边渔者、商贾熙熙攘攘。后一片饶有兴趣地纪录了绣花女、灯笼师傅、街头理发匠等手工艺人的工作场景,也拍了乞讨者和端碗吃饭的小孩子。

其二,少数民族影像。3部维尔族短片都以拍摄地喀什(Kashgar)命名,拍摄者Major Sherriff是当时英国驻喀什使馆副领事,对民族志学有兴趣,同时醉心于搜寻各类植物。他拍的喀什场景中既有维吾尔姑娘跳舞也有小山羊演杂技,还有京戏班子的表演,说明当时这个遥远的边疆城市已有汉族居民。1部蒙古影片长达28分钟,以拍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为主,除了纪录蒙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外,还记载了一处历史细节:画面中有不少头戴清朝官帽和留长辫的男人。这说明当时蒙古归属日本人控制下的伪满洲国。还有1部传教士拍摄的影片《在中国西南的部落中》(Among the Tribes in South-west China,1948),纪录了云南偏远山区险恶的生存环境,苗族和彝族近乎原始状态的生活和传教士所做的医疗救治工作。

其三,与教会相关的短片数量众多。上文提及的《在中国西南的部落中》就是一例,此外还有不少。JGPearson为英国卫理公会传教会拍摄的影片就有五六部。这些影像纪录了他携带家人途经印度、香港前往中国的行程(A Visit to Hunan,1946,37m)和到湖南后所见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劳作情形。教会主持的各类慈善工作是JGPearson的纪录重点,教会医院怎样做手术、救治病人,教会办的幼儿园如何给小朋友上课、孤儿院怎样照顾孤儿,教会工作人员如何救助难民、组织民众参加教会的礼拜活动,在(《中国快照:传递福音》(Snapshots of China Evangelism,Hunan,1946),《中国快照:邵阳医院》(Snapshots of China: Shaoyang Hospital, Hunan,1946)等影片中均能看到。

还有几部影像反映了英国贵格会(教友会)在中国的行程,由John Cuthbert Wigham拍摄于1930年。他本人是出生于爱尔兰的教友和商人,退休后对教会事务很活跃,后来担任理事会主席职务。不同于上述卫理会的影像,《中国二》(China Ⅱ)没有拍摄教会活动,只有沿途见闻。影片中有大量水上行程,对船夫划船充满兴趣,也有集市、人群、街道、庙宇等常见城市景观。《中国四》(China Ⅳ)中可以看到传教士们和当地民众一起活动的画面,但也不多。

另有一部《中国小镇》(A Small Town in China,1933),不确定拍摄者情况,但根据其中医院场景判断,应是教会医院在训练护士如何护理病人。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小镇环境优美,街市井然,民众精神面貌良好。一所校园的画面更是赏心悦目:校舍整饬,操场平阔,学生们或跑或跳、置身于各种体育活动,中外教员均笑对镜头、若有所语。与同时期北方的村镇相比,它仿佛是一座世外桃园。

以上三组短片之外,“中国其它各地”中还有几个亮点。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广州大爆炸》(THE BOMBING OF CANTON,1938)。众所周知,“中制”纪录片目前在国内所见很有限。它怎么飘洋过海来到英国还不确知。这部短片最先出现的是广州遭到日军轰炸后的惨状,一片废墟、四处死伤。接下来的场景是学生复课,民众聚集听抗战宣讲。宋美龄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走进会场,激情扬溢地讲完后离场。最后一段是蒋介石在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开学典礼上的点名和训话。今天看来,依然能感受到当时举国上下抗击日军的高昂情绪。

其次是旅行纪录《东方威尼斯》(An Oriental Venice,1925)。由于使用了蜡染着色技术,这部短片不是单一的黑白色调,而像嵌在画框中的陈年油画,色彩温和而别有韵致。古老的浙江水乡三桥埠看起来光影迷离,不负东方威尼斯之称。

再次是宣传片《中国》。此片意在向西方观众介绍1940年代的中国并谴责日军侵华,由PAUL ROTHA PRODUCTIONS公司为英国信息部制作。该公司制作的纪录片在二战期间的纪錄片运动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本片编辑Budge Cooper则是当时英国纪录片界几位巾帼翘楚之一。或许这两点可以解释《中国》何以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全片由一张中国地图为线索贯穿始终,简明而形象地交待了日军步步入侵的事实,主要画面则用于表现中国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国度遭受日侵之惨烈严重,全民抗战之奋勇顽强。不少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长城之壮阔,逃命百姓之凄惨,国民党部队军容之严整以及后方民众支援抗日之万众一心都有很好的宣传效果。其间偶有漫画穿插,生动说明中日力量相差之悬殊。

最后还要介绍一部长片。当然,这里所说“长片”也是相较上述所有短片而言。《今日中国》(CHINA TODAY,1936)长达58分钟,脱胎于Dorothea Hosie夫人为她的新书《勇敢的新中国》(1938年出版)所做的调研。Hosie是英国作家,1895年出生于中国宁波,父母都是温州卫理公会的传教士,因此对中国有非同一般的情感。影片从广州开始,依次拍摄了温州、上海、川藏边界、陕西、北京、天津 、山东等多地的亲朋好友、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由于想呈现“新”中国的形象,此片中大多老人慈祥,小孩可爱,即便是路人也会羞涩地笑对镜头。看得出,有不少场景是按导演Hosie的要求拍摄的。她本人有时也会入画,让画面显得更自然。继山东后,Hosie南下来到南京、苏州和宁波。南京的大学堂、苏州街头的小笼包、宁波小学校里踢毽子的小姑娘共同表达了这样的主题:中国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影片结束段落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到南京,各界人士为之举行欢迎仪式的盛大场面。但见人山人海,“庆祝蒋公脱险”之类的大幅标语四处悬挂。拍摄者专门加了按语:大总统安抵南京,全中国欣喜感激。这段难得的影像文献让我们再次体会到历史的丰富和多样。

需要补充说明一点:《今日中国》里不是完全没有贫瘠和简陋的画面,只是导演无意专门于此,这就和有些影像中明显的西方人眼光有了区别。

结语

毫无疑问,这百余部纪录影像是有关1949年前中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即便它们所呈现的“中国”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和期许,其中有些短片甚至带有明显的猎奇之心和殖民者的辱华姿态。它们的珍贵在于以不同于文字的直接方式保留了一个逝去已久的时代,更难得的是保留了其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今人重新认知中国历史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参照。正如谢飞导演看了BFI的纪录影像短片所说:“我特别喜欢那些在北京拍的场景……前门大街的大门,老城墙。能看到这个城市以前的建筑真是太难得了。”谢飞导演曾应英国电影资料馆之邀到伦敦观看这批纪录影像,并就此话题接受了馆方的访谈。文中所引是他当时的评价,BFI用于为“北京——北方之都”写的引言中。这批纪录影像还给我们不少电影史研究的新启示。上文已提及,这批影像的拍摄者多为传教士、外交人员(或类似身份的官员),其次是富裕的爱好者和商人。也就是说,中国最初的影片及影片拍摄活动主要是通过这几类人群从不同国家传入的。这就大大拓展了电影如何传入中国这一研究领域,即除了眾所周知的商人以商品方式带入中国外,还可以关注传教士、外交人员等不同路径。了解他们的拍摄或放映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到国人对活动影像的认知,都是可以推动中国电影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大课题。

猜你喜欢

纪录香港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出版纪录
香港之旅
展与拍
《科教·纪录》
香港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