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发椎管狭窄通过CT诊断的价值分析
2017-05-30李强
李强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本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47例,对患者行螺旋CT诊断,对比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结果:CT诊断结果为硬膜囊受损11例,椎间盘部分脱出15例,韧带肥厚7例,侧隐窝狭窄6例,椎间孔狭窄7例,检出率为97.87%,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并不具有显著性,即P>0.05。结论: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1.5;R44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7.03.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oncurrent spiral CT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application value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stenosis. Methods: Pick in our hospital in March 2014-March 2016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stenosi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47 cases of patients underwent spiral CT diagnosis, contrast CT diagnosis and surgical pathologic results. Results: The CT results are the dural sac damaged in 11 cases, intervertebral disc part out 15 cases, ligament hypertrophy in 7 cases, 6 cases of lateral recess stenosis and intervertebral foramen stenosis in 7 cases, detection rate of 97.87%, compared with surgical pathologic results an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namely, P>0.05. Conclusion: Spiral CT a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cervical stenosis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has very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value, can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ata, worthy of widesprea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medicine.
Key Words: Lumbar Disc Prolapse; Cervical Stenosis; CT Diagnosis
椎間盤突出症属于常见性神经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基于一种,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患者腰椎间盘的外部环状保护层出现破裂,受活动性挤压,椎间盘中溢出大量髓核[1],联合残存的纤维,共同对外部神经造成挤压,继而导致环外后纵韧带部位突出。如果发生退行性变、肿瘤,或是创伤等情况,病情极易发展为椎管狭窄[2]。本院为了提高该病症的临床诊断效果,对患者行螺旋CT检查,具体实验内容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47例。其中,有29例为男性患者,18例为女性患者,年龄介于32岁-65岁之间,平均为(44.7±3.6)岁;病程介于5个月-33个月之间,平均为(24.3±4.4)个月。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硬膜囊受损11例,椎间盘部分脱出16例,韧带肥厚7例,侧隐窝狭窄6例,椎间孔狭窄7例。
1.2 诊断方法
对患者行螺旋CT诊断:所用仪器设备为GEprospeedAI型螺旋CT扫描机,取患者的平卧位,将患者双下肢屈曲,电压设定在120kV左右,电流设定在300mA左右,螺旋因子设定成0.75,层厚设定在3mm左右,层间距等同于层厚,单层扫面时间控制在1.5s左右。通过计算机多平面工作站对原始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并择取2名影像学知识以及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阅片。
1.3 观察指标
记录47例患者的螺旋CT检出结果,并将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判定螺旋CT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择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的诊断数据,计数资料的体现形式设定成(n,%),Χ2检验数据对比差异,计量资料的体现形式设定成( ),t检验数据对比差异,本次实验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CT诊断结果:硬膜囊受损11例,椎间盘部分脱出15例,韧带肥厚7例,侧隐窝狭窄6例,椎间孔狭窄7例,检出率为97.87%,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并不具有显著性,即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本次实验过程中,CT检出率为97.87%,与手术病理的100.00%较为接近,即数据组间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符合董健康研究结果[3]。
腰间盘突出,即腰椎间盘疝,多发区域为L4/5、L5/S1,参考突出组织类型,可以划分为髓核突出、纤维环突出。基于特定诱因的作用,例如,特定量冲击力、反复损伤等,增加压缩载荷力度,纤维环薄弱处,例如断裂处、蜕变裂隙处,便会发生髓核疝出情况。
如果髓核由纤维环破裂处冲出,但是外层纤维环并不存在裂损情况,而该部分纤维环受到推挤作用,向腰间盘轮廓之外突出,则为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多为活动功能障碍、腰腿疼痛。椎管狭窄则是患者出现退行性病变,或是遭受创伤后,发生的一种病变。如果椎间盘突出患者存在椎管狭窄病症,将会进一步加重病症的疼痛感,即,患者在进行轻微活动时,都存在较大的髓核外流、突出的可能性,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因此,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至关重要。
临床医学中,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主要诊断方法为腰椎X线检查,由于该方法无法对椎间盘突出情况以及周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进行直接显示,因此,该方法的检出率并不理想,无法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数据。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影像技术日益普及,螺旋CT逐漸发展成腰椎病变临床诊断的主要方式,腰椎间盘突出症经CT检测,影像图为椎体后方存在新月形、半月形、边缘不规则形以及丘状软组织肿块突出,而且具有较高的密度,CT值一般介于60HU-100HU之间,有时存在钙化情况。而偏侧形椎间盘突出则普遍存在侧隐窝狭窄、椎管狭窄、脊髓水肿、神经根水肿、硬膜囊受压等情况,主要受到髓核间接压迫,或是直接压迫的影响,或是基于髓核推压的作用,致使神经根发生移位[4]。
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并发椎管狭窄临床诊断中,主要有两方面优势:其一,诊断准确率高,且支持三维重建;其二,检查周期较短,经济性能显著。不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两点:其一,详细分析患者病情,以变椎间盘为扫描重点;其二,L5/S1椎间隙和上层面椎间隙并不具有平行关系,因此,需要結合患者临床症状,分析扫描结果。
4 结语
综上,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孝群.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45例[1]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06(30):206-207.
[2]李海云.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CT诊断探讨[J].中国医学创[1]新,2010,07(24):113-115.
[3]董健康.对于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1]45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4,04(35):362-363.
[4]张文作.螺旋CT诊断腰椎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70例分[1]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07(10):18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