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熟语教学的“真实语用”

2017-05-30顾围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熟语歇后语词语

顾围

【摘 要】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它们用词固定、语句短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学生如能领会熟语的丰富内涵、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并加以运用,对提高语文能力大有裨益。日常教学活动中,熟语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学生的学习脱离语境,不能真正地对其形成“语用”。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实现熟语教学的“真实语用”。

熟语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熟语教学往往缺席于“真实语用”,学生大多脱离语境对其进行死记硬背,或重复地做着基础性的题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笔者试图引入语用学理论,利用语用教学的关联性原理、体验性原理尝试指导教学,让熟语真正进入到“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探寻并实现其“真实语用”。

现状:熟语教学往往“蜻蜓点水”

人们常说:“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练的语言是熟语。”一般说来,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它们用词固定、语句短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因而广泛流传。

然而,种种原因导致日常教学活动中熟语教学往往“蜻蜓点水”, 流于表面,学生大多脱离语境对其进行死记硬背,或重复地做着基础性的题目,不能真正地对其形成“语用”,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追问:熟语教学亟需“刨根问底”

日常教学中熟语教学长期缺席于“真实语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如此现状,亟需“刨根问底”。

一、教学内容的客观原因

1.意义的双层性,造成理解难度

所谓意义的双层性是指熟语常常有两层意义,即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是该熟语的构成成分组合后所形成的字面意义;深层意义是该熟语的引申意义、比喻意义或文化背景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相关认知经验,多停留其表层意义。要知道,深层意义才是熟语的魅力所在,常常是熟语真正的意义。

2. 流传的历史性,形成使用隔膜

熟语虽然大多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故事,但由于其历史悠久,故事纷繁复杂,当下学生缺乏记忆和体验的支撑,在学习时往往死记硬背,一知半解,这必然是失败的。每每预习相关内容,学生一般只将词语的意思查到后写在书旁,上课时照本宣科,更不会有意识地主动运用这些熟语进行说话、写作。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实施的主观原因

1.教材编排集中化

熟语的集中教学编排在每一单元的练习中,内容相对较多。教学参考用书中只是对某些词语的含义进行了简单罗列,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指导,直接导致了教者教时利用不足、教法随意等不良后果。

2. 教学方式传义化

教者在熟语教学中缺乏完备、成熟的教學设计,教学过程呈现简单化倾向。学生对词汇意义死记硬背(有的地方甚至组织学生抄字典、背字典),或者做答题模式的归纳、记忆与应用。然后用这些规律和模式一同应付词语教学,企图使教学能够以简驭繁,驾轻就熟,走上定理公式化的“科学轨道”。这是一种简单的“传义式”教学。要知道,“意”是本,“义”是标,相应地,传意是本,传义是标。指向“真实语用”的熟语教学应当是“传意式”而非“传义式”的教学。

探寻:语用学视野下“真实语用”

新课标开篇明义:“语言文字的语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可见,语用并不偏爱当下教师们有意指向的“表达”,而是如特级教师魏星所说的“是一个整合了的概念,一个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的概念。”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通过各种形式探寻熟语的“真实语用”。

一、体验,开拓新鲜思维

王元华先生说:“词语的意义是生活体验和语用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语用教学以语用体验为核心,就意味着语用教学围绕着语用体验展开,评价语文教学好不好,标准就在于师生的语用体验开展得好不好,包括听、说、读、写的状况好不好,师生互动的教学会话状况好不好,通过说话指事、行事、成事的状况好不好,从内在感受和身体反应角度衡量,就是学生能不能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转化成话语,能通过话语唤起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自身的身体感知行为,感同身受,如痴如醉。”

体验性原理提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自参加实践,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或者与自己亲自参加实践所得的真切感受相联系,从而具体感知语言文字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在熟语教学中,教者可以运用相关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各种体验,用体验在词语和“语用”之间搭起一架沟通的桥梁。

【教学现场】

人类对色彩的感觉非常灵敏,其次是听觉上的体验性联系,最后则是其他感觉以及感觉的相通。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利用小学生敏锐的身体感觉来帮助完成熟语的学习。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用身体来体验叠词叠音的音乐效果。熟语特别是成语中有一部分蕴含叠词,比如“孜孜以求”“飘飘欲仙”“栩栩如生”……还有AABB、 ABAC、ABCC式等都有叠音的效果。在教学这类词语时,引导学生“大展拳脚”,通过拍手、跺脚的律动,体验和感悟节奏的短促轻快,又通过反复诵读,通过叠词叠音与非叠词叠音的对比,体验感悟词语固有的音高音长差别,指导他们:“曲曲折折”与“曲折”相比,“曲折”可以读得又长又高,“曲曲折折”就只能读得又短又轻。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教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身体体验,用体验将词语和“语用”密切联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角度,成就个性对话

笔者在教学“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时,与学生对话时产生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恰是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下,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词语进行了一次崭新又充分的对话。

【实录】“滥竽充数”

生1:老师,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南郭先生的同事都没有发现他在作假?按理说那么长时间应该会暴露了呀!

师:嗯,这个问题比较尖锐。

生2:你没注意他每次都在“装腔作势”吗?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都没让竽发出声音,我还真有点儿佩服他的表演能力呢!

生3:我估计他平时与同事相处很好,大家都帮他隐瞒。

……

话题引出来,学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他们大多站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自我的心理角度看待问题,阐述问题。当这些成语裹挟着浓厚的历史感、明显的故事感来到他们的面前时,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话语权,让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让他们在看似怪诞不经的观点上生长自己的语言,展现出“真实语用”。而笔者只是在他们争论、猜想告一段落后再来提醒他们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是寓言故事,是借用故事来揭示道理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不必细究它的真实性,而是更多关注它所揭示出来的事理。

三、运用,凝结语用智慧

其实,语用教学的关联性和体验性密不可分,两者息息相关,浑然天成。正如王元华先生所说:“文本关联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将已经语言文字化的生活体验,通过语文教学活动,还原成可以具体、生动、深刻感受和领会的生活体验;一是将由文本联想到的生活体验变成语言文字,予以表达与交流。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这两个关联,促成生活体验和语言文字的转换生成,从而促成语文水平的提高。”

在熟语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运用熟语进行说话和写作。我常常让他们在一组熟语中随意挑选三至四个连贯成一段话。在我们班的例行作业“每日一记”中也要求150字的一段话中必须要使用四至五个熟语为自己的写话增色添彩。长期运用,使学生具有了积极运用熟语的意识,也增强了学生准确运用熟语的能力。

在教学第十册练习2歇后语的过程中,突然想起我那不识字的奶奶,她目不识丁,但说话的时候总喜欢用歇后语。我常常觉得她的话很有意思,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她的歇后语有些是广泛流传的,而有些呢,则仅是我们村里老少皆知的,因为那些就取材于周围的邻居。比如“吴国胜结婚——形势所逼”;“二癞子吃藕饼——净是肉”。我将这些歇后语背后家长里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们饶有兴趣。于是,我灵光闪现——让孩子们创作我们班约定俗成的歇后语。为了方便我这个新任语文老师理解,我请他们在歇后语后用简短的一段话加以注解。

过了几天,我便收获了很多精彩的歇后语:

【摘录】

1.吴京科做仰卧起坐 —— 一个都没。(每一次体育老师让我们做仰卧起坐时,我的好朋友吳京科总是一个也做不起来。这也难怪,他是我们班最胖的人。他若是躺下去,浑身上下不知道哪个部位可以挪动一点儿,他的双手甚至都不能顺利地交叉枕到脑勺后边。)

2. 丁驰宇考试——稳拿第一。(丁驰宇是我们班的学习超人。只要是他在的每一场考试,他得第二就没人敢拿第一。我们都是绿叶,为了衬托他这朵红花;我们都是小草,为了装点他这棵大树……总而言之,他总是第一,我们是打打酱油而已。)

……

尽管后来很多同事跟我争论自创熟语的可行性,他们坚持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具有稳定性的语言形式,不适用于学生的自由创作。我想,且不论这样的熟语离开我们班是否就失却了存在的意义,只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熟语这一语言形式的“语用”与自己的生活第一次如此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用心体验,用心书写,算是达成了我尝试让熟语教学走向“真实语用”的初衷吧!

在教育实践中,笔者还只是一个且行且思考的探路者,语用学的理论博大精深,我对于语用教学的关联性、体验性等等原理领悟还不透彻,但我想,真正的教学研究不是附庸风雅,高攀高大上的理论,而是要贴着地面飞行,将先进理论与日常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反思,在探寻中完善。这或许也是理论永葆青春的秘诀所在,也是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御城校区)

猜你喜欢

熟语歇后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一枚词语一门静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