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经验及启示
2017-05-30康萌越程楠岳维松
康萌越 程楠 岳维松
摘 要: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囊括了斯图加特市区、伊姆斯·莫、葛平根、埃斯林根、波普林根、路德维希堡以及周围曼海姆、卡尔斯鲁厄等地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車产业集群之一,分布着奔驰、保时捷、尼奥普兰、艾瓦客车等汽车龙头企业和博世、采埃孚集团等众多汽车零配件生产企業。据统计,当地聚集了2000多家车企及与汽车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发机构,汽车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德国的1/7,城市综合排名在全德列前三位。在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过程中,区域协同创新、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对我国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7) 04-038-05
引言
汽车产业因其与钢铁、石油、橡胶、电子等产业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倾向[1]。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以产业集群为特征。从2016年统计数据看,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汽车生产和制造,但是,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产量前十的国家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79.3%,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的汽车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8.5%。这些国家的汽车工业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集群特征,形成了世界知名的汽车城,比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汽车总部所在地;日本东京汽车产业带——日产、三菱、丰田公司所在地;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戴姆勒·奔驰及保时捷汽车公司所在地;法国巴黎汽车产业集群——标致和雪铁龙汽车公司所在地;意大利都灵汽车产业带——菲亚特公司总部所在地。
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之一,分布着2000多家奔驰、保时捷、尼奥普兰、艾瓦客车等汽车龙头企业和博世、采埃孚集团等众多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以及与汽车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发机构[1]。在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过程中,区域协同创新、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对我国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历程
(一) 1886-1945年,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培育阶段
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德国人抓住德意志帝国统一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相继发明了发电机、内燃机等革命性新产品,用短短30年时间就走完了英国人耗费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在此期间的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全球第一辆三轮汽车,戴姆勒发明全球第一辆四轮汽车,标志着世界进入了汽车时代[2]。1926年本茨和戴姆勒联合组建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1931年保时捷汽车公司成立,1935年尼奥普兰客车公司成立,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1933年希特勒上台,把高速公路建设和国民轿车的生产提上日程,将发展汽车工业及相关行业摆到十分显著的位置,打造了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汽车生产的“黄金时代”。二战期间,德国汽车工业成了军事工业的一部分,到二战结束时,大部分汽车工厂遭受重创,几成废墟。
(二) 1945-1960年,斯图加特汽车工业迅速发展阶段
二战结束后,斯图加特的汽车厂都被盟军接管。由于德国处于战败国的地位,许多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依靠德国人民顽强的民族精神以及“艾哈德经济奇迹”,斯图加特的汽车工业很快得到恢复并获得了重生。1950年,西德汽车产量突破30万辆,斯图加特汽车产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随着国内汽车高速普及以及汽车出口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西德汽车产量大幅度上升,标志着西德汽车工业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到1960年,在期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带动下,西德的汽车年产量达到200万辆,10年内,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率达21%,从此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三) 1961-至今,斯图加特汽车工业与高技术融合发展阶段
从1961年开始,斯图加特汽车产业进入与高技术的融合发展阶段,汽车工业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许多现代科技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汽车生产开始进入一个成熟阶段。70年代,由于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加上德国国内汽车已基本普及,当地汽车产量呈现下降、徘徊和低速增长的态势。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汽车融入了更多高科技元素,防抱死制动系统、自动变速器、电子稳定系统、制动辅助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为斯图加特乃至世界汽车产业的革新奠定了基础,奔驰S级轿车、保时捷911等车型引领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模式
(一)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汽车制造业
成功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来完善和提升传统汽车制造业产业链是斯图加特汽车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在斯图加特及其所属的巴登·符腾堡州,集聚了全球领先的汽车产业科研力量,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达到了20%以上,研发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也达到了20%,强大的高科技科研力量是斯图加特地区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斯图加特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技术不断融入传统汽车制造业,使得斯图加特地区汽车产业始终站在国际汽车产业发展前沿。以奔驰为例,多年来,奔驰致力于创造更安全、更清洁、更高效的汽车,率先研发出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安全气囊、主动悬挂系统、陶瓷制动器等一系列重要技术成果,为汽车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保时捷汽车公司研制的涡轮引擎技术、超智慧型排档系统、第五代ABS防锁死刹车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也为现代汽车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二) 注重汽车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
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是斯图加特汽车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保障。据统计,斯图加特地区有96%的企业属于不足100人的中小型配套企业,但他们大多在某行业或某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汽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斯图加特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当地不仅拥有奔驰、保时捷等汽车巨头,还分布着博世等零配件企业,以及大量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例如,采埃孚集团在机械式变速器、液力自动变速器和各式齿轮传动箱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贝尔集团是世界领先的汽车空调和发动机冷却系统专业厂商,格特拉克(GETRAG)集团在传动技术产品、变速器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技术,埃贝赫集团是全球领先的辅助加热器生产商,马勒集团在活塞系统、气缸零部件、气门驱动系统、气体管理系统和液体管理系统方面全球领先,杜尔集团是全球知名的喷漆和装配系统供应商。此外,当地还分布着ABB、Siemens、IBM等1000家电子信息产业公司,致力于汽车电子与汽车控制系统,同样成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力量。
(三) 构建“团组式”汽车产业布局
在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各环节呈现“团组式”布局,团组内发展配套产业,团组外充分利用地区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汽车产业在区域上实现了优化配置。例如,斯图加特东南地区分布着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东北地区分布着通讯行业企业,西北地区分布着环保科技、仓储物流、太阳能技术产业,西南地区分布着IT技术、计算机等产业。“团组”内部众多工业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推动细分领域的发展,使得汽车产业集聚了各细分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提升了斯图加特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当地拥有庞大、先进、便利的市内外公共交通网,囊括了轻轨、地铁、有轨电车等交通工具,便于各团组间人员、物资流动。
三、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带来的启示
(一) 政府是產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柱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过程中,德国政府和斯图加特地方政府为汽车产业提供了一套政策体系,创新方面,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推动汽车技术集聚发展,在斯图加特创建了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汽车、电子信息等网络平台。社会政策方面,斯图加特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资金来支持企业的研发、扩张、出口以及员工培训认证等。建议:一是研究制定国家级的产业发展规划。明晰产业发展的阶段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提升顶层设计能力。二是重大工程牵引带动。通过重大专项资金、重点行业试点示范等方式,开发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产品,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三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地缘思维限制,消除行政隐性和显性壁垒,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竞争有序的产业集群市场体系[3]。
(二) 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要凝聚各类创新资源的力量。在斯图加特及其所在的巴登·符腾堡州,研究机构包括9所国立大学、3所私立大学、16所以技术为导向的公共学院、12所自然科学马普学会研究机构、9个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的研究所、3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以及250个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的技术支持中心,创新是维持该地区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建议:一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发挥企业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国家、省、市各级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创新网络,推动实现产学研用协同。三是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加快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院校等多维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善国家人才保障体系。
(三) 科技中介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粘合剂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的作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構,是推动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在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过程中,科技中介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分布着16个汽车产业相关的能力中心,管理和加强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合作及创新,提供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推动和支持科技公司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议:一是加强科技中介机构信誉体系建设。对取得较高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其在重大科技决策、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中的作用。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调动研究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三是营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建立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协调,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中介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4(9):67-70.
[2] 王缉慈.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经济经纬[J],2006(2):65-68.
[3] 黄建康.FDI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刚性及其超越路径[J].经济学动态,2006(4):31-34.
[4] 蔡睿.国内外汽车产业集群城市发展对十堰汽车工业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2,(4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