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党性教育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17-05-30康彦新韩进宏
康彦新 韩进宏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西柏坡参观调研时指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之后,他又多次讲到,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要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把党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
西柏坡纪念馆是2012年被中组部确定的全国13个“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近年来致力于在工作实践中,整合、依托西柏坡丰厚的红色教育资源,创新干部党性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针对不同对象,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增强培训的互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实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为党性教育提供坚实基础
2010年3月29日,中央领导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要加快组织实施红色文化保护工程,使这些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成为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因此,西柏坡纪念馆利用党史资源进行党性教育,对红色遗址、红色文化进行全方位研究与保护,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
第一,做好革命文化保护与延伸,为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各中央机关分布在以西柏坡为中心的100多个村庄里。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就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的旧居和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十余处,革命遗址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和再生性,见证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奋斗史和英雄史,是进行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为此,近年来,西柏坡纪念馆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保护、复原这些文化载体,根据资源价值、历史意义,坚持科学分析论证,有序研究、建设,做到“修旧如故”,集中修复了西柏坡时期中央部委旧址区、华北人民政府旧址区,以及中宣部旧址、中组部旧址、中央统战部旧址、中央妇委旧址和人民日报社旧址,均已建成开放,全面系统地重现了当年中央机关战斗生活原貌,真实还原历史。同时在西柏坡历史陈列馆外,又修建了国家安全教育馆、廉政教育馆、西柏坡丰碑林、领袖风范雕塑,扩展了进行党性教育的资源容量。西柏坡现在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国家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学习的精神家园。
第二,对革命历史资料进行抢救与挖掘,赋予红色文化鲜活生命
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北京时,带走了当时中央所存的档案、资料,这些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文件、决定、电报、信函、报刊等历史资料具有非同寻常的文獻价值,尤其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留下的大量文献,对于研究西柏坡历史、西柏坡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所以西柏坡纪念馆联合中央档案馆编辑出版了《西柏坡档案》(三册)一书,收录文献千余篇。结合这些文献史料,又开展了“抢救历史,走访当事人”活动,对曾在西柏坡工作过的老同志手中的笔记、日记、著作手稿、书信、讲话稿及照片、回忆录等文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出版《西
柏坡记忆》(四册),并征集到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用过的大量宝贵物品近百件,充实到陈列展览中,使展览真正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做到不仅见人、见物,而且见精神。
当事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亲历或目睹被研究事件的相关回忆与访谈,是研究历史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这些史料很多被尘封在当事人的记忆当中,有着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所无法替代的价值,具有原生态性、鲜活性和逼真性,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比较真实地从各个角度记录着历史,同样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换句话说,如果遗址是红色文化躯体,那么文史资料就是它的生命,把文物与史料结合起来,红色文化才会“活”起来。因此,我们对这些革命历史资料的抢救与挖掘在红色文化保护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红色精神研究,找准党性教育“结合点”,为党员干部提供生动教材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实践中,从胜利走向胜利,充分地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特有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范,蕴含着丰富的西柏坡精神。只有在党性教育的过程中,不断高度概括和凝炼其精神内涵,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并转化成精神力量,激励和启迪人的思想,才有利于我党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开展党性教育。因此,西柏坡纪念馆加大研究力度,重点从红色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等方面集中研究,为党性教育提供生动教材。
第一,准确提炼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
由于中国革命经历了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每一个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革命实践活动各异,每一处遗址和遗存所见证和蕴含的精神实质不同。如,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长征精神的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西柏坡精神是由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主题所决定的。当时中国共产党处于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是如何彻底打倒国民党,二是如何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三是如何进行执政党的建设,所以形成了“坚持为了群众,坚持依靠群众的为民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到底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进取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律己精神”等,而其中以
“两个务必”为核心和以“赶考”为内容的西柏坡精神,因其鲜明的时代价值更是受到特别关注和传播。
第二,重点挖掘当代价值
红色文化的生命在于代代相传、薪火不息,因此,研究西柏坡精神,要做到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相联系,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联系,与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相联系,不断注入活力,赋予其新内涵。如,研究土地会议,就是要与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研究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就需要与中央提出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相联系;研究我党从西柏坡出发的“赶考”,就需要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所取得的考试成绩联系起来研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赶考远未结束”“赶考永远在路上”结合起来,为当前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
第三,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西柏坡纪念馆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更把研究目光和视角放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上。这样能更准确地找到党史党性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党性教育目的明确、有的放矢。一方面从历史长河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从党的工作失误中总结教训,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同时,从历史中研究和总结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这样,使党员干部在党性教育中不仅获得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又能在历史中以史为鉴,树立自身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能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三、强化理念与形式创新,找准党员干部“兴奋点”,打造党性体验教育大课堂
体验式教育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方法,强调体验的生成与情感的丰富,重视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施教和受教双方在共同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并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化教育效果。西柏坡纪念馆力求创新教育形式,找准党员干部的“兴奋点”,更好地发挥党性教育功能。
第一,根据观众结构,结合自身资源特色明确教育目的
西柏坡纪念馆是全国五大革命纪念地之一,每年都会有众多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把西柏坡作为其党性教育基地,不再是简单的参观,而是目的非常明确地设计一系列学习环节,进行现场授课教学,把革命纪念地作为其体验式党性教学课堂。在这种大背景下,西柏坡纪念馆更新服务理念和方法,根据观众不同职业、不同单位性质、不同年龄和需求,在分析自身资源,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教育主题并围绕主题。在确立教育主题时,做到:一是突出指向性。即要及时与参观单位的组织者主动联系沟通,与参观单位的活动方案对接,准确掌握观众活动主题和目的。二是突出独特性。就是要与纪念馆自身历史资源特色和所蕴含的精神实质相对照,设计不同的体验教育形式。三是突出可行性。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定位主题,不宜过高,导致达不到目的;也不宜過低,搞成形式主义。有了明确的、合理的体验目标和主题,可整合体验者的体验和诱导出他们内心潜意识的期盼愿望,使观众需求与资源特色达到高度一致,形成合力,使整体活动不偏离方向。
第二,营造和增加体验式教育元素,增强观众现场体验氛围
在党性教育体验活动中,观众的直接参与是提高认识的重要途径。西柏坡纪念馆把观众心理需求和活动内容融合起来,有目的地为观众创设恰当的情境,设计、组合出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产品,做到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一方面注重外部环境营造。例如,在景区内设以大量革命历史雕塑,到处红旗招展,播放革命歌曲,可以增加观众视觉的愉悦性,随之而来的还有临场体验的丰富性与持续性,使观众一走进纪念地,思想和情绪即可被调动和收拢起来,从内心生成庄严肃穆的心理体验。二是注重展览体验元素的营造。要在内部陈列展览的设计上进行考虑,以革命历史教育体验为主题灵魂,以高科技虚拟、幻影成像等现代化技术为载体,利用特效优势,系统全面回顾和体验党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从视觉、听觉、觸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三是注重活动设计。以历史革命主题的情景演出、给领袖献花、演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听取历史讲座等活动,为观众提供广泛的体验空间。
在参观过程中增加的一系列内涵丰厚、品牌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服务水准的体验活动,使教育活动寓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体验的方式传输给观众,给观众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
第三,把握节奏,设计不同的体验式活动
西柏坡纪念馆通过精心设计,为观众增加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使整个参观活动本身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艺术的表现是需要节奏的,所以在设计体验活动中,做到针对观众的需要考虑重点和亮点的展示、节奏的轻重缓急,使观众有兴趣欣赏和体验。 西柏坡在每个体验项目的安排上,节奏根据整个参观活动的主题而律动,在把握参观活动的总体节奏的前提下,按照不同体验项目的风格、内容、长短的变化进行配合与铺垫,使整个参观活动张弛有序。如在“赶考行”学习主题的体验活动中,针对党员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思想,在活动中重点设计了六个环节,使活动高低起伏,舒缓相间,从视觉、听觉、感觉、味觉等方面营造立体式,多层次的体验和感受。如:设计向五大书记敬献花篮——参观中共中央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听西柏坡精神专题讲座——观看西柏坡的影像资料和西柏坡小分队的情景剧演出——重走“赶考路”。期间大家还安排互动演唱红色革命歌曲,走访农户,有意向的还可以安排品农家饭、干农活,了解民情,通过馆方的引导,围绕主题,让观众通过自己亲自的眼观、耳闻、手触,真正做到不忘历史、不忘理想、不忘宗旨,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在体验活动的安排上,革命纪念馆的管理方始终把观众的现场体验感当作整个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从其心理需求上考虑,激活观众的思维,使观众感情变化随体验的变换而波动,使讲解服务与活动参与相得益彰。也就是说,在党性教育的过程中,纪念地的管理者实际上示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真正体验者是观众。所以一次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观众就是特邀演员,能融进去,被体验活动的节奏所感染,情感得到升华,才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第四,互动性参与,点睛式内化提升
知识只有内化,成为智慧,才有力量。体验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它通过观众亲历,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通过在新情境再反思,最后生成新思想,并不断循环、不断体验,直至达到内化提升。
观众通过在纪念馆的参观学习和体验,形成了自己的心理独特感受,如何内化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并形成新的价值观,西柏坡纪念馆还进行了后期设计,实现画龙点睛之功效。如开展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全面回顾和温习所学知识的内容,加深记忆;或是召开现场访谈会,通过互相交流,拓展和延伸学到的知识,使知识面更加丰富,知识结构逐渐完善,实现由“形”到“神”的提升和转化;或是举办征文活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受,通过征文比赛,总结所领悟知识的精华,提炼精神实质,成为指导和激励人生的内在力量和指导工作生活的标尺。通过不同环节的实施,使现场体验感受得到求证,在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中实现内化。
总之,利用历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要注重把握历史与现实的
“结合点”,抓住干部学习的“兴奋
点”,找准触发激情的“切入点”,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课堂+教育基地”“两位一体”教学模式,延伸、深化为党校课堂教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教学、警示教育、调研实践“四位一体”体验模式,引导观众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内化为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单位:西柏坡纪念馆)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