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水族墓石雕刻艺术探析
2017-05-30李焕臣曹子祥吴坤
李焕臣 曹子祥 吴坤
摘 要:贵州省黔南州是水族的主要聚居区,存在一批仿屋结构、雕刻精美的古代墓葬群,雕刻内容丰富,雕刻手法高超,为水族文化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水族;墓石雕刻;造型艺术
引言
因缺乏相关的史料记载,所以水族墓葬石刻的起止时间不详,根据现存的水族石刻制品和对水族石棺墓群的考古发现,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明朝初年在贵州设置了行省,并大规模推行了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发展,与此同时,汉文化也随之传入,在与当地民族的接触中加快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文化的“忠孝礼仪”与水族人民“重死轻生”的观念相契合,所以精美的水族墓石雕刻就随之丰富、发展。黔南水族的墓石雕刻是贵州雕刻艺术的重要门类和组成部分,目前遗留下来的历代墓石雕刻,其形态不一,做工精细,雕龙画凤等图案栩栩如生,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美学价值、文化与艺术价值等。对水族石刻鉴别和研究,为了解水族历史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为研究水族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是一部难得的实物资料。
1水族墓葬的分布
贵州省水族墓葬主要包括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石板寨、水梅、甲路)墓群石刻,水龙乡(引朗、马联—拉佑)墓群石刻,周覃镇水备墓群石刻及塘州乡、中和镇、三洞乡、扬拱乡、廷牌镇、恒丰乡、都江镇、坝街乡等水族聚居地区零散的墓葬石刻;荔波县玉屏镇水浦墓群石刻、水利水族乡的洞托墓群石刻、永康水族乡古尧墓群石刻;独山县本寨水族乡天星寨墓群石刻;都匀市(奉合乡榔木寨、阳河乡格蓐寨)墓葬石刻等。
2水族墓葬的类型与结构
水族墓葬有“石板墓”和“乱石墓”两大类型。
“石板墓”由地下和地上两部分组成,地下部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棺,地上部分用打制平整的石板仿“干栏式”建筑而修建,其形制为两层或三层长方形墓室,墓顶为两面坡人字形,人字形两端竖立有双鱼纹“牛角”形挡头,人字形中立有石板,墓室的四面用整块石板竖立作墓壁,墓壁外有立柱,立柱多有人俑雕刻,这也是水族特有的丧葬习俗。清初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文化也影响到水族的墓葬,“石板墓”的形制便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若干新的墓葬型式,由“仿‘干栏式石板墓”演变为“圆形石围墓”,同时,墓室前竖立了制作精美的墓碑。
“乱石墓”是一种在地面用乱石和泥土堆砌成长方形墓堆的墓葬,是广大水族群众普遍使用的一种墓葬,是水族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乱石墓一直沿袭使用,没有变化。
3水族墓石雕刻的种类
水族石刻根据作品用途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平面装饰为主的壁面石刻和以立体装饰为主的石雕构件。
壁面石刻主要存在于石板墓的立板和碑面等部位,其制作方式是在加工平整的石材上进行雕刻,装饰图案绝大多数是采用平雕阴刻的手法,即在石材平面上画出图案,将不需要的部分浅刻几毫米剔除,保留画面需要的内容,形成一种浅浮雕的样式和效果;也有少部分工艺较为简单的,尤其是线条和几何纹,直接采用阴线刻的方法,用简约的形式来表现所要传达的内容。还有一些墓葬采用红、黄、蓝等色泽鲜艳的彩绘颜料,将石雕与彩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石雕构件主要有石板墓的立柱、墓顶、檐、梁,此外还包括乱石墓后立的石佣。在水族石板墓中,多以鱼装饰碑帽挑檐,以宝葫芦造型装饰墓碑中央尖顶,以人物花鸟装饰墓碑、廊柱,以石狮和壁虎装饰柱头和以莲花为主装饰的柱墩,石板墓两旁的支柱上,雕刻的内容和形式则更加多样化,有的只是在柱面上浅浅地雕刻出装饰纹样,有的则将柱体雕刻成写实人物形象。墓体上下盖板的边沿和部分墓顶以及碑盖,往往仿照筒瓦屋面的形状雕刻,个别细致的还装饰有带花卉纹饰的瓦当。墓顶前后和碑帽最常见的样式是装饰仿牛角矩形的双鱼纹山字形或中间是葫芦形状的“双鱼托福”造型。墓顶横脊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透雕或双面浮雕的“双龙抢宝”造型,另一种是简单的横长山字形屋脊,两边角略微上翘。在有龛式碑的长方形或圆形墓前,将八字形翼墙雕刻成方形狮子座上承抱鼓石的式样。
4水族墓石雕刻的题材
水族墓石雕刻的手法多为阴刻或平雕,也有浅浮雕、深浮雕和雕塑,技法从简单粗犷到精雕细琢。内容题材上,表现为象征吉祥的装饰图案,如吉祥结、龙风、八仙、表意文字等纹样简洁、大方;生活场景与孝道故事;民族习俗与活动,反映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劳动人民尊老爱幼的生活等现象;建筑构造与装饰;人物与动植物装饰,如鱼、马、狮、仙、麒麟、蝙蝠等;日月山川、花草。
动物题材。墓石雕刻中的动物题材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牛、马、鱼,也有龙、凤、麒麟等吉祥瑞兽。在水族人民心中,牛是神的化身,对于牛有着特殊的感情,将牛的形象用于墓石雕刻中,既有对先逝者的敬重,也有对于后代美好生活的祈求。在中国传统概念里龙凤一直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作为浮雕的龙凤雕刻在墓石雕刻中经常出现,且形象生动逼真,这也说明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鱼主要以太极双鱼、三鱼同首的形象出现,这充分体现出水族人民原始的生殖崇拜,祈求先人保佑子孙后代繁衍生息,这在我国的墓葬装饰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征。
植物题材。植物题材广泛,主要包括葫芦、梅花、兰草、竹林等,其中出现最多,样式最丰富当属葫芦,其大量出现,一是取汉字“福、禄”的谐音,以求吉祥如意,再者就是在水族传说中,葫芦曾经是救助人类和孕育生命的体现,是一种作为图腾崇拜的物件。
人物题材。墓石雕刻的人物形象,主要有穿民族服饰的水族人物形象和穿明式服装的汉族人物形象两类。水族人物形象的出现多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吹芦笙、跳芦笙舞等场面。穿明式服饰的汉人多为官吏或读书人的形象,这也形象的说明了,汉文化的传入多当地人生活的影响。相对于以上两种形式,水族墓石雕刻中最独特的题材当属表现情爱的场面,包括裸女、男女情爱、哺乳幼子等场面,这主要是作为原始的生殖崇拜而出现。繁衍生息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在生产力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再生尤为重要,于是雕塑这一魔法拥有了特殊的意义。这些场景的出现,反映了水族人民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原始的宗教信仰,以及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诉说着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铜鼓的特殊应用。铜鼓作为水族人民重要的礼器和实用乐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人民在丧葬时敲击铜鼓,为亡人驱邪恶、安亡灵,石雕铜鼓主要安置在逝者头顶的壁面上,与实物大小相当,这象征了财富与地位,后人希望以此来巩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的地位。
独具特色的石刻人俑。石板墓中竖立的石俑可以说是水族石刻中另一种特殊的石雕,这种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墓葬习俗中也是较为罕见。一类被雕刻在同一块石材平面上的半浮雕抽象人物形象,以相同的形象并列在石面上,人物数量不等,最常见的是三个一组。另一类是雕刻的立体造型单个或两个、三个一组的抽象人形,一般高出地面40-60厘米,宽10-12厘米,厚6-9厘米。躯干部分多为柱状,头部常见的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形状。数量也是从单个到十余个不等,少量的就立为一排,数量多的就分为两排或三排排列。从多位研究学者的考证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既这些石人佣象征着先逝者的后世子孙,寓意子嗣昌隆。
石刻墓联。水族石刻墓联也是水族石刻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墓碑楹联多为祈福、颂德、怀念等内容,一般镶于墓碑的石檐阁下,墓碑两旁夹柱,也有镶于墓围正中的墓志铭两端,多为当地知名文人墨客所撰,因此有些墓联还是难得的书法珍品。
5结语
水族石刻经过历史的演变,行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美学价值,是我国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石刻机械出现,手工制作的带有文化个性的水族石刻制作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需要对这种古老的技法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汪力.水族墓葬石雕艺术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王英莉,段晓昀.水族石板墓的形制结构与装饰石雕考察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6,118(2):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