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创客教育的困惑与超越
2017-05-30刘文良
摘要:近几年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拓展和衍生,高校创客教育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相关组织机构或创客活动不断涌现。然而,伴随着创客教育的快速发展,重硬件投资轻软件建设、偷换概念流于形式、形象工程、指标化建设等各种问题相继浮现。高校创客教育对于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意识,强化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以及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将创客教育落到实处,高校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第一,深刻理解创客教育人才观,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实践创新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第二,重新塑造创客导师的角色,注重其引领与辅导的作用,增强教师电子信息方面的知识;第三,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真实环境中依托项目开展做中学,创新创客教学模式;第四,多渠道构建众创空间,营造良好的创客文化氛围;第五,将创客教育融入企业生产链,让创意落地生根。只有认识问题本质,通过政府、企业与高校通力协作,创客教育才能真正焕发活力。
关键词:高校创客教育;多学科融合;创客导师;众创空间;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7)05-0061-08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7.05.008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设计类专业‘创客教育双螺旋模式建构研究”(湘教通 〔2016〕400号);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马克思生态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与实践”(湘教工委通〔2013〕53号)。
作者简介:刘文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信息时代“创新2.0”推动了科技创新主体由“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到“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由“政产学研用”到“政用产学研”虽然只是字序的微调,但却是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政用产学研”更加突出了“应用”和“用户”,进一步明确了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在当今信息时代,传统的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导向、以专门的科研人员为主体、以各层次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模式正在逐渐失去活力,而以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用戶高度参与为特点的新模式逐渐登上社会发展大舞台。科技创新不再是科学家等少数人群的“专利”。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成长环境,为“创客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崇尚学术自由、追求创新创造的高等院校成为创客运动和创客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创客”一词源自“Maker”,最初是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与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实验课题的学生(赵晓声等,2016)。这类实验课题的特点是在创新理念引领下,特别突出以现实客户为中心,强调以个人设计和个人制造为核心内容。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托马斯·凯利指出,风起云涌的创客运动发端于创客群体——这是一群依靠新颖的创意和想法进行制作、发明和改进,探索、解决问题并分享内在荣誉的人(Martinez et al.,2013)。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新华社,2015)。”明确了为全社会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的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对“众创空间”进行支持的政策与措施。随着创客运动声浪的持续高涨,乐于创意、敢于创新的大学生成为最活跃的创客群体。“创客教育”成为高等院校强化大学生学以致用意识、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以及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客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延伸与拓展。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等要求,把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李伟铭等,2013)。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十八大”作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等决策进行了诠释与部署,提出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八大任务,为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政策基础,确立了指导思想。
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正式兴起可以追溯到2012 年,大多高校通过开设校内外创客空间、成立师生创客俱乐部、举办多种多样的创客大赛以及创客教育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创客教育活动。2013年11月,中国发明协会在山东大学主办了首届“中华创客大赛”,这是一项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参与者主体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2014年,清华大学iCenter创客空间成立,确立了“奇思妙想、学科融合、动手实现、乐于分享”的活动宗旨。它积极倡导跨年级、跨领域学习,通过创客讲座、创客工作坊、创客教育引导项目等教学活动营造出新鲜而浓郁的创客文化氛围。2015年3月,温州大学启动“创客学堂”,由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与温州源大创业园共同发起,旨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个发展创意的孵化空间,培植一批大学生创客,助推大学生创业。2015年4月,深圳大学联合同享创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深圳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发展论坛暨首届创客星火班开班典礼”的活动,助力深圳打造国际创客中心。2015年7月,浙江省创客教育基地联盟成立,由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10 多所高校参与。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包括线上创想平台和线下创新平台,其中线上创想平台着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以兴趣为导向的创业资源整合机会。2016年4月15日,“首届中国国际创客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国创客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创客教育联盟正式成立。它旨在促进行业自律,整合社会资源,培育创客教育生态圈,分享创客经验,丰富教育供给侧,培养创新人才,积极为广大创客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创客经济和创客教育有序发展。
高校“创客教育”的宗旨在于为大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技术工具、资源以及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与创造过程有机融合。通过研究性特别是创造性学习,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创业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开拓精神,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量具备创业知识和技能,善于创新、敢于创造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很多高校把图书馆作为创客活动和创客教育的重要阵地,并以此为基础向社会延伸,组建了相对开放的创客空间,举办多种形式的创客沙龙,以创客项目、创客大赛等方式响应创客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部分高校的创客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无论是“创客运动”还是“创客教育”,整体而言都仍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全社会对于创客教育热情高涨,但这一热情能够持续多久,关键取决于创客教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为社会发展带来多大实惠。
二、当前高校创客教育的误区和困惑
创客、创客运动、创客文化、创客教育,概念在教育界看来近乎耳熟能详,但是,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以及急功近利、形象工程等因素的干扰,高校创客教育的实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卓有成效。当前高校创客教育繁华表象的背后尚存在着某些误区和困惑。
1.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
创客教育诞生于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下,是伴随着3D打印、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和技术而产生的,很多人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创客教育必须要跟各种高大上的仪器设备挂钩。于是,一些高校实验室、创客工作坊便将建设重点放在了高档仪器设备的添置上,与企业合作时也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企业先进的研发和生产设备。这无疑是对创客教育的一种误解。创客教育不排斥良好的硬件条件,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可以为创客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让创客教育走得更好、更远。但是,这些并不是所有创客教育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
创客教育尽管可以高端,但更重要的还要接地气。创客教育强调在项目和问题引领下,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创新性地解决真实问题。创客教育有别于单纯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它不仅重视动手做,更注重以项目为导向实现跨学科学习,并以完成实际作品为目的,而不仅仅是做一个科学小研究。它拒绝设定标准答案,强调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因此,除开展活动必要的硬件条件外,创客教育的顺利实施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创客课程、创客师资等软件条件。创客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产学研,它具有鲜明的教育内涵,强调与课程挂钩,而不仅仅是布置几间有价值不菲设备的创客教室。实际上,与创客空间的建设相比,创客课程及相关软件资源的建设更是一个根本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更大的问题。为适应创客教育新形势,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有形形色色的创客课程,但是,大部分课程仍然属于传统意义的课程,所不同的只是这类课程的授课方式打破原来同专业同领域学生听课的传统,将学科背景、知识基础和兴趣方向都有差异的学生集中到同一个课堂中,而且仍然以知识性内容讲授为主,头脑风暴和创意分享等创客要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创客教育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实践,但是,创客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教。实际上,与传统教学相比,创客教育对师资有更高的要求。由于创客教育常常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信息化技术,创客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宽广的多领域知识以及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还要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激活创意付诸实践,并最终获得实际可用的产品。传统型教师通常会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是,面对全新的创客空间,很多教师不知从何下手,把握不准自己该在哪个环节上下功夫。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风格,传统型教师平时较少参与创客实践之类的活动,与社会和市场互动的机会和经验都比较缺乏,导致在具有实战意义的创客项目中指导学生时就会捉襟见肘。因此,为了适应创客教育,传统教师的角色转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顺利实施创客教育,必要且良好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是科学的创客教育理念、务实合理的创客课程、有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客师资等软件建设同等重要甚至更加关键。
2.移花接木,改头换面逐时髦
创客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诞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与传统的实践教学和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既有联系也有比较鲜明的区别。实际上创客教育的宗旨更明确,内涵更丰富。“创客教育的三大关键特征即教育目标、情境及资源的整合性,学习过程与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育过程的专业化(郭伟等,2015)。”然而,纵观当前的“创客教育”,其实施过程并不能够完整地体现创客教育的关键特征,很多实际上只是将过去或当下某种教育理念或模式套上一件更加時髦的外衣而已。比如,源自国外的STEAM教育,国内的科技创新教育、信息教育、创业教育等教育理念和方式可能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吸引眼球的“创客教育”,颇有点新瓶装旧酒的味道。
STEAM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等是近年来教育界提出的新教育理念,是创客教育的重要内涵。然而,创客教育不只是这些教育模式的翻版。首先,创客教育不同于STEAM教育。创客教育强调学生要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或产品,STEAM教育同样重视动手实践,但并不强调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产品。在STEAM教学中,教师扮演的往往是教学设计者、活动组织者、知识讲授者和学习引导者等角色,教师的干预性比较明显。而在创客教育中,“教师则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不会过多干预学生的想法,不需要预设太多具体的问题以及讲授固定的知识体系(高云峰,2016)。”其次,创客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创新教育。创客教育不着力于培养科技英才,它倡导技术的平民化,强调科学探索之路的去精英化。科技创新往往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普通个体一般很难独自完成,而创客则可以利用开源硬件尽享DIY的惬意。不同于科技创新教育强调“创前人之所无”,创客教育认为只要是学生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产品就值得肯定,不必过多地考量产品的创新价值。再次,创客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创客教育的升级版。两者在追求创新产品实现的角度上是一致的,而在目标定位、内容体系上有交叉但指向性具有显著的差异(王佑镁,2015)。”当我们将具备技术挑战的创意转变为作品或产品的时候,可能就成为了创客。但创客创作出来的产品还需要通过多种创业孵化的方式,才能够实现从创客到创业的转化。
不可否认,创客教育与近年来某些新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契合和相通之处,不过,它们之间仍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创客教育可以从其他的教育形式中汲取合理的内容,但同时必然要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只有这样,方能彰显其独特的能量和优势,才能为高等教育的进步创造更多更强劲的动力,同时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卖弄噱头,流于形式轻内涵
随着“双创”时代的到来,创客热潮已经席卷社会各大领域,在高等教育界的渗透尤其深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创客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某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噱头。这些高校不管具不具备条件,也不管有没有透彻了解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就轻易开展各种“创客”工程,似乎当下的教育不与“创客”挂钩就是没面子的事情。创客教育之所以流于形式,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形象工程思想在作祟,要求每个学院必须建设若干个高档次的创客空间,必须有多少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商业利益追逐所致。一些高校将创建创客空间、实施创客教育赋予行政指令化色彩,存在着目标任务化、指标化的现象。同时,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学校的“收益”,扶持学生创客项目的背后更多是为了获取各类比赛奖项,创客教育的重点从优质人才的培养变为科研项目的培育。实际上,创客运动作为一项“平民化”运动,并不能以所获成果荣誉的大小和多少作为最直接的衡量标准。
正因为相关部门急功近利,在尚未完全把握创客教育本质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各类他们自己也不懂的创客项目,一味地从开源电路板、3D打印、机器人等相对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上做文章,脱离基本的教育规律,不注重科学合理的教育内涵建设,从而使得某些创客教育变成了炫酷的“秀”场。也正因为对创客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目前高校创客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难免趋向某些极端。一些人认为只要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参与的教育活动就是创客教育,也有一些人认为经常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就是创客教育,诸如此类片面甚至偏頗的理解让一些创客教育实施者玩起了形式主义。高校创客教育如果只是为了追赶时髦,那不但不能增强高等教育的造血功能,而且还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搅局者。
高校创客教育的真正实施,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学校创客空间或创客教室建设的依据主要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打造适合自己特色的创客空间?一个创客空间的设备与功能应该具备何种标准?创客空间的基础设施、基本工具与基本的创材配置应该包括哪些?它通常应该包含哪些核心功能?等等一些基本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与解决,那么高校的创客教育将很难取得实质上的成效。
创客教育不是一句口号,做秀之风只能让创客教育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从而丧失它应有的活力。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结合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专业特色,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与政府、企业合作建设自己的创客空间,深化创客教育内涵,优化创客教育形式,推动创客教育发展。
三、强化高校创客教育的内涵建设
作为新生事物,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目前尚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创客教育的“教育”本质,真正把握创客教育的规律,矫正流于形式的跟风潮流,强化创客教育的内涵建设,才能从中获得切实的利益。
1.优化创课系统,构建多学科课程体系
创客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高校创客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育,它是课堂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创客教育要想卓有成效,合适的创客课程设置是基本保障。创客教育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教育形式,创客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设置既有联系更有区别。一般来说,创客课程更注重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更突出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更加突出对知识的分析、评价,特别注重利用现有知识实现创造。在创客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入门创客学习时,感觉上手很快,但是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没有明显的提高,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陷入了多学科知识融合不畅的瓶颈,难以找到新的突破点。因此,创客课程体系注重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当然,创客课程的设置不可能完全摒弃传统课程,如何与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结合起来是创课设置的难题。创客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融合:一是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性;二是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的融合性;三是信息技术的融合性;四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创客课程不是某一门课,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几门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从跨学科、全方位优化课程体系的角度看,创客教育可以汲取 STEAM 教育的精髓,融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人文(Art)和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知识,借助开源硬件、3D打印以及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化技术设备,开设基础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系统化课程。考察创客课程的重点,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与理解程度,而应该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迁移应用以及创新实践。创客课程的内容体系也不再是传统的“线性”模式,而应该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的形式来组建整个课程体系,体现整合性、研创性与协同性。而且,创客课程不是无差别、笼统地进行布局,最好是由低阶到高阶的一系列课程组合。一般来说,“入门级”课程应侧重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比如材料、机械、电子等;中级课程应着眼于较为复杂的技能训练,比如电子切割、电路装配、高等编程、3D建模等;高阶课程则适宜于导入创新实战,积极寻求现实项目,借助团队的力量为企业或社会解决现实问题,探索新方案,开发新产品。
2.强化创客师资建设,培养创客教育续航舵手
有人认为,创客教育一般是在创客空间进行,呈现一定的松散性结构,教师不必再担负起传统课堂教学那样大的责任了。其实不然,创客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责任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重了。作为创客教育的总设计师,创建、优化或合理利用创客空间,引导学生制定或遴选创客课题等等,都是教师在创客教育中的责任体现。在创客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协调者和辅助者。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知识、阅历、技能及时地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创客教育,创客教师应该具备这几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开源软硬件的运用,这是创客教学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二是能融会贯通运用电子、机械、计算机、编程等学科知识,这是创客教学最常用的知识储备;三是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熟悉材料、元器件的选用,能较熟练地使用、设计、组装、调试常用的设备和装置。同时,为了适应灵活的创客团队教学,创客教师还应该成为一名出色的教练,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和调控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学生设计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运用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和技能。
为了提升创客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高校要积极创新研修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灵活方便、适应性强的在线研修网络服务体系。高校要注重发挥整合效应,一是根据创客空间和创客项目的实际需要,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吸纳进入创客导师队伍,开展组合式教学;二是从企业中邀请成就突出的“超级创客”作为创客教育的兼职导师,以讲座、研讨或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三是从校外聘请专攻创客教育的导师或训练师,既可以指导创客学生也可以培训创客教师(张睿等,2016)。也可以将微课、慕课等新型授课方式纳入创客教师培训体系,让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全球化、即时性的信息资源。
3.依托项目,创新创客教育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依托实现“做中学”是创客教育重要的特征。根據学科教学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内容,合理地寻求和设计创客项目是高校创客教育顺利实施的必由之路。创客项目是指学生为创造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课题(陈鹏,2016)。美国创客教育研究专家Martinez & Stager认为一个好的创客课题应具备八大要素:一是相关性(与学生切身实际相关);二是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课内与课外时间);三是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四是高投入(吸引学生长时间、深度投入);五是关联性(学生相互协作、必要时联系外部专家);六是可获得性(随时访问、使用任何材料、工具、软件、硬件等);七是分享性(与他人分享一切);八是新颖性(不重复已有研究)(杨现民等,2015)。
创客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跨学科的创客教育要想卓有成效地付诸实施,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只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专业角度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思路,学生创客才可能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使得创意思维有生长的土壤,最终通过“做中学”、“研中创”切实践行“学以致创”。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需要构建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专业教师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意水平,将专业教育自然地融入创客教育中。当然,强化专业教育要在专业基础上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同一创客空间的学生可以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鼓励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学生参与合作式研究,真正实现互相启发互相弥补,通过深度合作解决创作中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指出,回归自然的学习是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通过实践来学习,应该是“做中学”和“学中做”。创客教育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正是对于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的回归,不仅注重以信息的传递来完成知识传授,而且更重视感悟、体验等心理过程,重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主动建构内在心理表征,注重学用结合,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校要积极将企业的资源引进来,创建并利用创客空间,共同完成具有实战意义的创客课题,让学生在项目研究中锻炼研发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同时,创客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与科技想象中发现需求和问题,融会科学、技术、艺术、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寻找创新灵感。
创客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新理念,更需要与时俱进地引入新的教学形式,如: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为适应这些新的教育形式和手段,高校要注重提升创客导师的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创客导师将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知识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并将技术整合到具体的教学中。要积极建设教师信息化学习平台,利用Moodle、云平台、电子书包等新型教育资源,对优质课程积极开展信息化工程建设,顺势推出在线创客课程,同时尝试在线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借助于这样一些灵活的课程形式,学生创客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有选择性地弥补知识和技能的“短板”,培养自己主动学习、随时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汇聚多方优势,构建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可以被定义为“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王丽萍等,2016)。高校众创空间的建立,有助于将多方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教师和学生创客们提供便于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场所,既可以为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创客文化氛围,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桥梁。高校众创空间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创建,既可以在学校内部成立创客空间,也可以与区域创客空间或企业创客空间建立合作关系。高校内部创客空间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打造创客空间。高校可以利用工程实训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以及各级重点研究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着力建设容纳性强、功能比较齐全、智能化突出的校园“众创空间”。建设好一个创客空间本身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而创客空间建成后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则更是一种浪费,相邻高校共建创客空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014年底,清华大学发起高校创客联盟,获得10余所高校加盟;广州大学城部分高校也联合成立了创客空间,形成创造新动力和新合力,均带来了良好的效应。即使是校内创客空间的创建,一般也需要借助外部资本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内创客空间也宜于建设成开放式创客空间,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或者直接利用企业内部创新研发平台,灵活处理合作成果知识产权以及收益分配等问题,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众创空间,形成项目对接与企业孵化的校企联动模式。例如,2015年6月,山东大学与海尔集团发起成立“2025创新创业联盟”,共同致力于建设能够汇聚高校智力资源、企业项目与技术资源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平台等创新要素的众创空间。校企战略合作打造众创空间,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企业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增加了创客之间的跨界交流,有利于实现企业与学校多层次的人才聚集。
高校众创空间是群体创客文化成长的苗圃。创客空间不一定要豪华气派,但一定要实用,功能齐备,努力建成“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场所,实现学生、学校、企业、政府的“多赢”效益。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要坚持开源共享、协作共创与跨界自造的原则,努力为学生提供开源软硬件,引导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学生在其中分享设计资源和设计作品,获得跨界的实践体验和创新,创造条件共同开发产品。在创客空间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吸收和积累各种可以转化的资源,汇聚多方优势。引导和帮助学生将封闭的学习平台延展到学校之外的社会舞台上:一方面将社会上的产品研发项目引进校园和课堂,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校内的创客项目与社会创客空间进行对接,让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从而与各行各业的创客分享创意、共同创造,实现优势互补。
5.打造创客产业链,促进创意落地
创客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形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成为经济产业链中与企业相辅相成的重要一环。创意、创新、创造是创客运动的核心内涵,但是,再好的创意如果离开了相对完善的业态支持,也难以成为现实的产品。创客教育进入产业链,既可以为创客教育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又可以从行业运作、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创客提供贴合实际的建议和启发,同时还可以为学生的创意变成符合现实需要的产品提供保障。完善的产业链之于创客教育的功用,还表现在它可以为创客活动交叉融合的研发提供多种可能,给创意的产生和完善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资源,给产品投入市场提供检验和修正的机会,促使创客们基于行业实际创造出更完善更合理的作品。
打造“创客产业链”,需要在高校、政府和企业间建立起务实高效的合作关系。在创客产业链中,企业是大学生创客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行业的桥梁,与创客合作的企业一般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行业中具备较好的品牌形象及成熟的行业运营经验。合作过程中,企业应自觉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置于经济利益层面之上,校企双方应该从提升大学生创客创业力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和市场的现实需求,精心规划、设计校企合作项目,为大学生创客真正融入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各级政府应该成为创客运动强有力的推动者,不仅要出台各种鼓励政策,也要不断推出各种资源,更要乐于在学校与企业间牵线搭桥,既扶植创客经济,又培植创客文化。
四、结语
创客教育业已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发动机”,成为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推动力。然而,创客教育绝不是一个噱头,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应该是一个内涵饱满、充溢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校创客教育必须科学把握创客教育的基本规律,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的紧密联系,充分汇聚创客教育所需资源,从创客空间、创客课程、创客师资、创客项目、创客產业链等方面强化创客教育的内涵建设,切实保证创客教育看得见、摸得着、站得稳、行得通、走得远。
参考文献:
[1]陈鹏(2016). 创客学习:一种创造有意义学习经历的学习范式[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 26-38.
[2]高云峰(2016).创客与STEAM教育结合的实践[J].力学与实践,(1): 74-77.
[3]郭伟,钱玲(2015).我国教育视域下创客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8): 107-112.
[4]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2013).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6): 42-51.
[5]王丽萍,李忠华(2016).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1): 94-97.
[6]王佑镁(2015).创客教育连续统:激活众创时代的创新基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5): 38-46.
[7]新华社(2015).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N].人民日报,1-29:001.
[8]杨现民,李冀红(2015).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 23-34.
[9]张睿,潘迪,张雨(2016).大学生创客教育平台建设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6): 89-94.
[10]赵晓声,司晓宏(2016).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电化教育研究, (4): 11-17.
[11]Martinez, S. L., & Stager, G.(2013). Invent to Learn: Making, Tinkering, and Engineering in the Classroom [M]. California: Constructing Modern Knowledge Press: 75.
收稿日期 2016-11-30 责任编辑 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