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士群和他的朱泥紫砂壶

2017-05-30田玉豹

江苏陶瓷 2017年4期
关键词:制壶宜兴紫砂壶

田玉豹

许士群,男,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63年生于宜兴丁蜀镇,大学本科学历,首届清华高级研修班学员。

早期就职宜兴紫砂工艺三厂,遍阅诸多大师的紫砂壶作品,并进行临摹,汲取紫砂壶创作的艺术营养。后曾受汪寅仙大师悉心指导,并师从著名老艺人王伯大,提高制壶技艺。从事专业紫砂壶全手工制壶35年,专攻并擅长以朱泥为主的传统壶型紫砂壶创作。

1

宜兴紫砂泥,是非常特殊的制作紫砂壶的原料,分为紫泥、段泥、朱泥三大类。纯手工制作紫砂壶,以紫泥多见,而在制作紫砂壶的三大类泥料中,目前所见的朱泥紫砂壶作品最为少见,纯天然泥料纯手工制作的朱泥紫砂壶更是少而又少。这倒不在于朱泥的原料稀少,而在于朱泥制壶的难度。一般的紫泥紫砂壶的烧成收缩率为11%,段泥的收缩率为14%,而典型的赵庄朱泥紫砂壶的烧成收缩率高达24%,这就决定了朱泥壶的烧制成品率极低。

要解决烧制成品率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艺人的功夫和工艺,能够驾驭朱泥这种最难调教的泥料,在制作过程中解决壶的规整性问题,解决壶在进窑烧制时极易出现的开裂问题,解决变形、“戴戒指”(指多出现在嘴、把与壶身的衔接处出现的绺岗现象)等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所以,朱泥难碰,这使得大多数做壶的艺人“闻朱色变”。

也正因为如此,朱泥紫砂壶少而又少,极其珍贵。在中国目前所知的紫砂壶制作史上,只有400年前的一位名叫惠孟臣的制壶名家,以制作朱泥壶而著称,且其紫砂壶均为小品。令人称道的是,400年后的今天,在宜兴丁山,一位执着追求、一心做壶的能手,创作出一件又一件朱泥紫砂壶作品,他的名字叫许士群。

2

许士群的朱泥壶作品,风格雍容华贵,华彩艳丽;造型流畅饱满,韵律十足;颗粒表现充分,层次丰富。他的朱泥紫砂壶,嘴、把、钮、底与壶身的衔接,暗接的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明接的明中有暗过渡自然。他的朱泥紫砂壶将传统光素器壶型在现代美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全新诠释和再创作,或圆或方,真正达到圆形壶饱满有度,方形壶方中寓圆、圆中寓方。他的朱泥紫砂壶大者雄浑,容水可达1 100 CC;小者精巧,容水的只到180 CC。而通常,由他创作的朱泥紫砂壶容水量均为400 CC~600 CC的大品。这已经使“自古朱泥无大品”的习惯讲法成为过去。他的朱泥紫砂壶明针精细、口盖严谨,胎体轻薄适度,看起来舒服,用起来顺手。他的朱泥紫砂壶烧制完美,电窑烧时壶色红中透橘色,华丽夺目;煤气窑烧成后红中透紫,深沉厚重。尤其是采用赵庄朱泥制成的作品,壶体颗粒表现充分,细看上去如颗颗紧实细密排布的红艳鱼籽,光彩照人,充分体现紫砂之“砂”的特点。

许士群的朱泥紫砂壶令他自己自豪,令宜兴丁山的同行暗中称道,令海内外壶友啧啧称奇。在紫砂壶诸多藏家口中,许士群有一个响亮的称谓:“朱泥大师”。对一位艺人来说,这是成就和荣誉,这成就和荣誉来之不易。

3

30多年前,许士群开始学做紫砂壶。在他做出这个重要的决定之前,他已经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宜兴紫砂工艺三厂模具车间的主任。那时,紫砂壶的制作与现在完全不同,仅仅重视紫砂壶的实用性,而完全忽略其艺术性和收藏价值,所以,采用模具制壶方法制作紫砂壶风靡一时。许士群的这份工作和这个职位,在当时是非常吃香的。他曾经被厂领导派去紫砂一厂学习,见识了众多紫砂壶大师的作品。他制作母模,都是临摹大师作品做出的实芯紫砂壶,这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两方面非常坚实的基础,一是耳濡目染,亲自临摹优秀的紫砂壶作品,得到长期的艺术熏陶,造化了自身的创作功底;二是接触了各种泥料,使其对紫砂泥泥性的掌握有了深切的体验。

按理说,身为紫砂三厂的模具车间主任,有着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他应当心满意足、安于现状,但许士群天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并敢于闯荡的人,他骨子里喜欢做壶,要以做壶为生,并要亲手做出纯手工紫砂壶的那股劲儿,那股愿望。在他每天接触、观察那些大师优秀作品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纯手工壶与半手工壶的区别,也得出了自己的判断:紫砂壶不仅是实用器,也是艺术品。不然怎么会有古代的陈曼生、惠孟臣和现代的顾景舟,因紫砂壶而成为大师。他立志也要成为一位紫砂艺人。一次,在一位朋友家,他看到了几把朱泥小品壶,他把这几把壶拿起来端详,他做壶的欲望仿佛突然被这几把朱泥小品唤醒。许士群当时对他的这位朋友说:“我要辞职,自己做壶,专做朱泥壶。”他的朋友听言惊呆了,进而真诚地好言相劝:“士群,走做壶这条路,可太难了。”

或许,许士群当时并没有体会到他的朋友说出这番真心规劝之言的分量。他真的辞职了,回家了,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去了,专心做壶。但在其后的十年间,他再也没有走出家门。十年间,他的朋友、战友、同学来看望他、关心他,要找他聊天,要请他吃饭,他都拒绝了。他是个性格倔强、要脸面的人,他对朋友们说:“来我这聊聊天可以,吃饭我就不去了。你们请了我,我就要回請你们。可我现在没钱,我拿什么请你们?谢谢你们的关心。等我做壶挣到钱了,我一定请你们吃大餐。”

确实,十年间许士群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最初的那段时间,恰好是台湾人热炒、热捧宜兴紫砂的时期,许士群那时的朱泥小品也做的像模像样了,但在当时,紫砂壶的市场交易在宜兴是由贩壶人掌控的,台湾人到宜兴收壶是不能轻易与做壶人见面进行直接交易的,紫砂壶的买卖交易完全被宜兴当地的“码头”人物控制,大把的利润被这些所谓的交易人赚走,而他们付给许士群的只是做壶的辛苦钱。他总想:总有一天,我要让收藏紫砂壶的人知道我许士群,知道我的壶,喜欢我的壶。

十年寒窗、十年风雨。许士群的壶一天天在进步,宜兴紫砂壶市场一天天在发展。紫砂壶市场,终于在新世纪之初回归了其自身应有的氛围。许士群在2000年走出自己紧闭十年的家门,将自己的工作室安置在宜兴紫砂博物馆。从那时起,他的紫砂壶制作可谓是日日精进,他在海内外壶界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许士群并不满足一时的成功,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做的每一把壶都是由前一把铺垫的,我再做的每一把壶都要超越上一把。”他为了弄通壶盖怎样做才漂亮,子口与壶口怎样做才更密实契合,壶钮与身筒、盖子怎样才能达到和谐的呼应,曾向自己的老岳母、一位有着60余年做壶经验的老艺人虚心求教、闭门学习很长时间;他曾就壶的身筒与壶的嘴、把、钮的关系研究,虚心向汪寅仙大师求教,并得到汪大师悉心指点;他曾经手捧自己的赵庄朱泥“大圆珠壶”,到吕尧臣大师家登门求教,并得到了吕大师“壶把跟着身筒走”的真心指点。许士群的进步与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自己的劲头密不可分,逐渐地他制作的紫砂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朱泥“六方掇韵壺”、“石瓢壶”、“西施壶”、“圆珠壶”等等各款光素器紫砂壶,在壶界成为人们争相收藏、一睹为快的精品。

4

2014年,许士群将自己的工作室从宜兴紫砂博物馆搬回到自己的老宅,这座不起眼的院落饱含着太多的往事,饱含着太多的辛酸与快乐的记忆。院落地面30公分厚的土层下,埋的全部是他做的紫砂壶的碎片,但这座老宅给予他更多的是亲切和温馨。这里,让人觉得亲切、安静,心里踏实。

许士群在老宅工作室做壶,一贯富有激情。他喜欢壶友到自己家,他先泡上一壶宜兴红茶,点上支烟,与壶友进行交流。他知道,紫砂壶是通人性的,一把壶在外在造型和内在品质上,要与用壶人合得来才好,而他建议的恰恰是壶友最喜欢的。

许士群做壶,喜欢当着壶友的面,让人看着做。将泥条变为泥片再变为身筒,进而再变为壶型的过程,于紫砂泥来说简直是一种幻化、涅槃。于观看的壶友来说,简直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享受。于许士群来说,却变成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看壶,别看我。”

5

2014年盛夏,许士群参加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操作考试,他在考试现场制作的赵庄朱泥大品“四方如意壶”惊艳众人。大家心中暗暗称赞的同时,也啧啧称奇:想不到在丁山,现在居然有了制作朱泥壶的高手。

以朱泥创作紫砂壶,是许士群紫砂壶艺术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许士群的朱泥紫砂壶创作与制作工艺,基于其自身30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与执着的钻研,早已达到每做必成、磅礴大气、自成一派、非同凡响的创作境界。他的朱泥壶作品使用原矿泥料,全盘采用纯手工拍打成型法,通过壶形塑造,给予朱泥最为丰富和充分的表现力。所作光素器朱泥壶或小巧玲珑,或气势宏大,为传统壶型赋予了新的活力,使朱泥紫砂壶真正达到淋漓尽致、酣畅自如的不凡艺术境地。许士群也因此成为自400年前惠孟臣之后的宜兴紫砂壶朱泥高手,其朱泥紫砂壶作品在制壶界堪称经典。

许士群的朱泥紫砂壶创作,使朱泥紫砂获得了新的生命,为宜兴紫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猜你喜欢

制壶宜兴紫砂壶
宜兴釉陶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