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2017-05-30田晓箐

大东方 2017年5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陌生化诗歌

田晓箐

摘 要:“陌生化”理论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强调文学创作旨在颠覆读者的惯性思维。诗歌是艺术之艺术,海子、北岛等诗人通过语言的难化,结构的跌宕、变形,意象的营造等方式,阐释了“陌生化”对诗歌审美的重要意义以及带给读者的独特审美感受。

关键词:诗歌;陌生化;审美体验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的目的是让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简言之,陌生化就是将审美对象从常规的感觉中移出,通过运用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其感觉从而扩大审美主体认知的难度和广度的创作方式。“陌生化”又称为 “反常化 ”,“尖锐化”或“奇异化 ”,它是艺术加工和处理必不可少的方法。在诗歌陌生化方面,虽然形式主义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通过大量的分析性文章,研究者认为实现诗歌的陌生化主要有诗语的难化、创造性的变形以及结构的延宕三种途径。

在北岛和海子的诗歌中,经常出现诗歌结构的延宕,语词组合的变形,象征、隐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现象。这不是诗人的有意为之,却跟陌生化的相关理论相契合。这种陌生化,一方面对增强诗歌的文本性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刺激读者神经,重新唤起读者对事物,对世界的新奇感。

一、诗语难化现象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诗语难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诗歌中的诗语难化多表现为拟人、重复、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种现象在海子和北岛的诗歌中尤为常见。以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美国学者劳·坡林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说的,同时也是超越它所说的”。在这首诗中,诗人说自己拥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看似是在说房子,实际上是在用“房子”象征所向往的理想世界。因为诗的第一句“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暗示了现在的不幸福,现在的不幸福自然会对理想的世界充满向往。

“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人为的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语言、行为、思想和感情。”在诗歌中,诗人共两次运用拟人的手法。其一,“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一句,将“幸福的”和“闪电”搭配,赋予“闪电”生命力,生动形象。其二,“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通过取名,赋予山河人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将闪电、山河拟人化,拉近了读者和闪电、山河的距离,赋予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此外,这首诗中的重复表现在词语的重复和修辞的重复两个方面。首先,在词语的重复方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总共重复出现了三次,“幸福”一词先后出现了四次,通过增加节奏的韵律感带给读者美的感受,也在词语重复的过程中,使诗人感情步步强烈,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诗意栖息地的向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次,修辞的重复主要表现为重复排比,诗歌的前两节“从明天起”几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重复,在节奏上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在情感上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明天的理想的彼岸生活的深切期望。

二、创造性的变形

形式主义的“变形”是奠基于陌生化基石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性变形。所谓“变形”,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艺术本身的要求,不仅可以对写作素材进行扭曲加工,而且可以使其发生根本改变。对于诗歌而言,这种变形可以出现在结构、语言、意象等各个方面。变形一方面使自然材料转变为艺术成分,另一方面改变了读者对作品的感受,造成了一种级差感或差异印象。这种差异印象是通过选择用语、词的组合、句子的搭配和曲折婉转中的细微的不同寻常性来产生的。在北岛诗歌《回答》中,这种变形主要表现为受阻碍的、扭曲的诗歌语言和“不”字的独特运用两个方面。

首先,在诗歌首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与高尚”形容性的界定词,与集体性的名词通行证、墓志铭搭配,卑鄙不见得如何,高尚也面临死亡。且不论“天空”意象在徐志摩、戴望舒那里的美好寄托,在这里是镀金的,沉重压抑的,因为他挤满了弯曲的死者的倒影,从接受层面上给读者以心理上的压抑和抗拒。然后,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按照读者客观的接受规律和接受经验来看,冰川纪过去了,冰凌也会消失,好望角已经发现了,死海里千帆相竞的场面也该是多余。但作者却把这种不存在当作客观存在来写,并且予以发问的语气,就给读者以接受上的想象性和空间感。

其次,北岛前期诗歌中的“不”字的效果与舒婷诗中的“也许”、“如果”等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形式主义那里,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有着明确区分,日常语言在生活交际中作为一种交流手段而存在,而文学语言则尽可能以脱离自身的语意外壳,以表达形式本身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语言潜在的合理性被排除并做了陌生化的處理。这里的“不”字也就突显出了这首诗语言的存在性,本来天是蓝的、雷的回声、梦是假的、死无报应都是客观事实,但在这里诗人不断地使用“不”,“不信”等否定含义的词来进行肯定性的表达,“不”字已经抛却了语词赋予它的本来含义,更多的扮演形式自身的角色,构成文本所需要的材料。

总体来说,北岛的这首诗采用非同类词语的硬性拼合方式来构成诗歌语言,打破日常思维,构制超现实空间,通过否定词的肯定性含义表达,扰乱读者对语词的既定设想和对历史的既定认同,使得读者的接受过程受到阻碍,达到持续审美的目的,同时作品在不同空间下的不间断接受,也造成一种级差感,在这破坏的趣味中,读者得到了想象的极乐感。

三、语言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合“意”与“象”而成,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可以归类为两种:一是几个意象的并列组合,二是意象作为构成要素套入其他修辞手法之中。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这两种方法实现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达到传递美感的目的。

海子的诗歌中有很多固定的意象。其中“麦地”的意象以及由其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镰刀、马匹、瓷碗、树木、河流、汗水……的系列意象,占据较大比例,也最为典型。在海子的诗歌中,诗歌意象主要通过“悖论”实现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在诗歌《答复》中,麦地和诗人呈现给我们的都是孤独,当诗人把麦地放大成一个客观宇宙时,也把自己放大成与之对应的对话者。他被麦地“质问”,麦地也被他“质问”。麦地意象寄托着文本自身内在的含义。

从修辞上看,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歌首节,通过“温暖,美丽”的修饰,把麦地描述成与大地母亲更接近的形象。“太阳痛苦的芒”一句通过语词的搭配变化,产生差异意象。“麦地的温暖美丽”与“被麦地灼伤”,采用悖论式对称,形成强烈的对比。麦地本是人们生命的源泉,却被诗人写成“人类的痛苦”,赋予“麦田”本不属于它的属性,使读者在疑惑的同时捕捉这些瞬间性的、深隐的、模糊的感觉,来揭示事物之间复杂而又深刻的联系,这就使诗语带上了令我们感到新奇与陌生的意味,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延长读者欣赏时间,达到陌生化效果。

“文學的价值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对诗人和读者而言,诗歌语言的“陌生化”给予她们的审美效果是双重的。一方面,使诗人积极地调动其已有的审美意识体验,并且能在头脑中进行审美意识的整合创新,全身心地感受创作过程中的“奇异美”,另一方面,读者通过诗歌感受“陌生化”的过程,享受感官上的新鲜感,并使其保持长久的审美注意,提高审美兴趣。

参考文献

[1]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2]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周宪.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陌生化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诗歌岛·八面来风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