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下高校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

2017-05-30彭明国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成果导向基本特征建设路径

彭明国

摘 要: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努力的一个方向。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需要师生建立高度相关、深度交互、广度融合的教学共同体,认识自组织性与重构课堂教学模式、交互性与协同完成教学过程、反思性与持续改进教学效果等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形成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机制、关注学生的评价反馈,促进教学水平的持续改进等路径来实现高校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高校师生;教学共同体;基本特征;建设路径;成果导向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5-0056-05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成果导向教育,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成果导向教育强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高校工程教育中凸显学生知识建构过程和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增加学生的工程背景,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在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为目标组织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安排课程活动,需要师生建设高度相关、深度交互、广度融合的教学共同体,这是实施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成果导向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高校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高校师生共同体建设不仅是一种高校课堂教学的虚拟组织形态,更是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师生共同体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双方高度互动,师生形成高度相关的组织形态,共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参与教学的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双向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课堂组织形态和课堂教学模式。师生教学共同体将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将课堂教学过程演变成一种非单纯的教和学的线性关系,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在情感交流、信息反馈、持续改进等方面高度相关、深度交互、广度融合。

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的目标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师生教学共同建设的基础是师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相关、交互、融合的课堂教学关系。师生教学共同建设的关键是形成信息共知、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教学共同建设的重点是实施师生协同、能力培养、持续改进的教学方式。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将最大程度地保证整个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能够向成果导向教育的基本方向转变,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动力和效能的优化,真正体现成果导向教育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成果的构建。

二、師生教学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自组织性与重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单项的知识传递过程,教学设计目标围绕教师所传递的知识数量和质量,而对知识传递的终端,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基本不做专门的研究和考量,评价教师的最大着眼点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了什么、讲的怎么样,而对学生的听了什么,听得什么样,基本不作评价。对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不作评价。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关注到学习个体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无法达到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目标,更是无法实现学生个体从知识建构到能力提升的跨越。

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将教学过程变单向的知识传递变革为双向的互动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师的知识传递转向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学模式的变化实现教学目标质的变化。彻底改变师生之间原有的简单线性关系,将教学活动原有的教师的教加上学生的学的简单叠加建设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二)交互性与协同完成教学过程

从生态学上说,保持生态系统活力的关键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保持各个部分的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这样才能体现整个系统的活力。建设师生教学共同体要求参与教学的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深度互动、高度融合的师生协同,形成师生交互相关的组织形态。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将课堂教学转变成一个交互系统。成果导向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那么师生教学共同体创建了一个参与教学双方的平等交流、共同面对、共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系统环境,所有资源与平台都应该纳入整个共同体建设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师生的共同建构来达到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养成。

具有自我统一性和自我完整性的师生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对话、合作、交往为主要形式进行交互式教学、建构教学意义而形成的较为开放的环境系统。[2]师生协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信息传递、效果反馈、交流互动的系统环境。这会给这个课堂教学系统增添动力,不仅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从属地位,从外部环境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为课堂教学活动凸显学生学习成果提供了条件和结果的可能性。

(三)反思性与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高校师生共同体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围绕师生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实现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双重目的,达到最大程度地教学相长。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中的教学反思也要以学生的成果为核心,在整个教学反思中凸显学生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取向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和提升与知识相关的能力素质,这就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同样看作是知识生产的过程,教学是通过设置虚拟或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像专家解决科学问题一样的探索过程,这就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3]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一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转向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反馈为重点的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教学目标设计的达成情况。跟进学生的需求,预设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情况在课堂教学活动怎样进行调整优化。教学过程就是将整个教学内容分散到具体的时间安排,但现在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适时作出调整和变化。二是教学效果的评价转向学生的能力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通过,将教师课堂教学信息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有效信息中做到数量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对教学过程形成持续改进的基础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从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和实施具体过程。三是教学模式的运用转向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改进主要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的自我反思,这是不全面或者是片面的,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反思中的教学评价的最大功效是调整反馈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三、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师生共同体建设不仅要关注教,还要关注学。不仅要关注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呼应,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这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同时,也包含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组织实施。

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节点上,不能满足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要从简单的知识传递转向学生知识获取、知识体系构建和能力培养上。在教學过程中注重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以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为标志的学生学习成果的构建。

其次,教师突破以往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学生要全过程的参与教学,彻底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地位,学生参与教学准备、师生的协同备课、学生参与课堂授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做法,都可以充分唤醒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最后,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教学效果的时候,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生的学习需求融入教学过程。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教师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设计树立“教融于学,学融于教”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重点关注主要取决于学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学得怎么样,这是成果导向教育的使然。[4]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相接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做到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

(二)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意义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基础上,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这种简单线性关系使得师生之间基本处于平行状态,没有交叉,更不会产生有效互动。教学共同体中的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仅是师生之间关系的转型升级,更是成果导向引导下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共同建设的目标结果。有效互动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要主动跟进,两者之间要积极呼应。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上,而且表现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获取方式,也就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投入度。更加反映在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上,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投入度的认可,教师和学生之间创设的平等交流的对话,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投入度。学生的情绪投入度又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整个教学状况。教学共同体通过教学载体形成比较稳定的师生关系与活动模式,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教学中发挥情智联结和群体动力用。[5]

1.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师生具有共同的教学活动预期以及期望愿景,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对话,在对话中互动,在互动中提高,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各自的智慧,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并通过师生互动形成相互促进的亲密人际联系,对这个共同体具有很强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6]

2.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发挥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努力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

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变革学生的学习模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状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积极鼓励学生从乐学到会学再到学会。乐学是指学生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构建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基础。会学是指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学习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是否将教师讲授的知识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会是按照成果导向的最终结果,学生的知识的获取和能力养成情况是看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多少已经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形成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机制

从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终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知识的死记硬背能力到学生的机械模仿和复制能力到学生的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上升过程。这个上升过程与课程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有助于学生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传递的过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过程中和教学反思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首先,围绕学生能力具体指向,重新规划设计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评价的框架体系。从课程学习的最终结果出发,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为指向,反向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的一致性。采取讲授、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通过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地被动接受知识,形成学生的批判学习能力。

其次,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要素,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地增加实际工程案例和项目化学习方式。将实际的工程案例应用于课堂案例教学,深化学生的工程认识和工程思维。组织学生形成项目团队,按照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训练,所有学生加入项目团队,并且在项目团队中进行分工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围绕学生能力提升要求,扩展课堂学习空间。教师将课堂教学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的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利用第二课堂组建项目学习小组,学生在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与探讨。在第二课堂的项目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以学习体验的形式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工程现场,以多种形式完成工程设计和工程项目训练。

(四)关注学生的评价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改进

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评价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成果,那么学生对于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凸显出重要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想法与需求、意见与建议对于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学生的评价反馈主要包括客观性评价反馈和主观性评价反馈两个方面。评价反馈的客观性是指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学习状况对课程教学的影响,评价学生知识获取、知识体系建構和能力培养的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教学效果,从而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评价反馈的客观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畅通各种渠道,主动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课堂教学环节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学生的评价反馈,及时优化、调整教学计划,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2] 曾小丽,田友谊.论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内涵、价值与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5):51-55.

[3] 王丽娜,李平.范式转换视阈下教学共同体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8):27-30.

[4]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5(3):54-56.

[5] 方林佑.虚拟教学共同体——大学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43-45 .

[6] 杨兴坤,毕星.“变革范式”视域下教学共同体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28-29.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in College I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Outcome-

Abstract: Outcome-based education, as an advanc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the trend toward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t lays emphasis on the outcomes which are achieved by students through education when it correlates with the goals of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Naturall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build a highly relevant, deeply interactive and broadly confluent teaching community so that they can perceive the self-organizing theory and reorganize the teaching modes,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e to fulfill the teaching process. Meanwhile, it is also required to reflect on and persistently improve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teaching effect in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Therefore, an equal and harmonious relation could be confirmed to ensure the dominant role of students, contributing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for both teaching and studying and effective interaction can be carried out. Eventually, we could further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s, forge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students capabilities, concentrate on the feedback and promot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proficiency to reach the target of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according to the routes above.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ing community;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ng route; outcome-based

责任编辑 晓 潭

猜你喜欢

成果导向基本特征建设路径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高校概率统计课程OBE教学方法研究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职计算机教育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借鉴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软件技术专业成果导向课程设计
基于高职成果导向教育的行动学习模式构建
中国古代军队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