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温暖
2017-05-30周奇
周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教朗读、听朗读。对于朗读,我们有许多集体性的认知,比如语气、语调、节奏、重音。关于朗读,我们也必定有许多相似的记忆,比如,我们曾如何带着学生把一个个字音读正确,把一个个句子读流利,把一篇篇课文读出感情来。
那么,是否还曾有过什么更加触动自己的朗读故事呢?我的眼前浮现出一组语文教学之外的镜头,朗读者分别是我们家的爷孙三代人。
女儿撒娇
那时候,女儿才4岁,刚刚上幼儿园。
晚上,我陪女儿读绘本。那天我们读的是日本作家宫西达也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许多语文老师和年轻的父母应该都知道这个系列。
故事前段,小甲龙把正要吃掉它的霸王龙当成了自己的爸爸,霸王龙非常诧异。我皱着眉头读:“我……我是你的爸爸?”
女儿在幼儿园没学过什么朗读,我也从没教过她该怎么读。现在的她,完全是属于“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状态。她小手朝我鼻尖一顶,然后蹭痒痒般地往我臂弯里钻:“你,就——是我的爸爸!爸——爸!”
女儿的读,让我这个对于朗读处理比较敏感的语文老师一下子愣住了:句子中的那个“就”字,被女儿拖得老长老长;特别是“爸爸”两个字之间,声调还波浪似的绕了好多个弯儿。如此不合“学理”的朗读,在我的语文课上似乎还真没听到过。
故事的后段,讲的是霸王龙因为爱选择了与小甲龙分开。我抚摸着女儿的头读着:“孩子,去寻找你的幸福吧,我们……该分开了!”
绘本里,接下去的文字是“不要,不要!我要长得像爸爸一样,我要和爸爸在一起!”
可是,女儿却半天没有读。我低头一看,她居然在流泪。我提示她,轮到她读了,可她怎么也不愿意读。我笑着说:“只不过是书里写的故事嘛,干吗不读呢?”
她的脸颊挂着泪,紧紧地搂着我,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这里不读!我不喜欢这里,我不要和爸爸分开!”
那一刻我感觉到,孩子拒绝朗读,却比多少“有感情”的朗读更加感人至深。
月夜独吟
那时候,我刚参加工作,分配在一所乡村小学。学校是个小四合院。
没想到,参加工作的第一个中秋节便要加班。几个一起加班的同事都是本村的,只有我家离学校最远,有几十里路。第二天还有任务,我不能回家。
到了傍晚,那个小四合院里剩下我一个人。眼见天色渐渐黑了,孤独、寂寞的感觉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
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坐在小院里。心里慌慌的,不知道做什么好。这时候,浮云散去,月亮现出身来,照得小院白白净净的。或许是月亮触发了情思吧,我轻轻地念起了东坡的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念着念着,我忽然想到可以做点什么。我拿了办公室里老师们教学用的笔墨,拿了几张报纸,铺在小院里露天的乒乓球台上。借着皎洁的月光,我一边念一边写了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放下笔,端起报纸,我对着自己写得并不十分漂亮的字,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也不为读给任何人听。
就这样读着读着,心渐渐安静下来了。月亮底下,我收起纸笔,回房休息。一个遗忘了很久的诗句涌上心头,滑出嘴边——“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那一刻,仿佛不是我在读它,而是它过来陪我了。
原来,朗读既可以是向外的,用来抒发感情,也可以是向内的,用来抚慰心灵。
父亲祭母
那时候,我还没有毕业。寒假的时候,奶奶过世了。
我奶奶经历过太多太多的苦难。她幼年丧母,中年丧女,家中两次遭遇火灾,大雪天里只能带着襁褓中的父亲栖身草棚。
奶奶过世后,按照村里的规矩,要由专门的人写祭文,父亲却提出,还是他自己来写。大家也都覺得挺合适,因为他毕竟是个教书的。父亲在打理奶奶后事的忙碌中,熬了一个通宵写《祭母文》。他用百余行四言短句,讲述了我奶奶的生平。
出柩的前夜要读祭文,也是有专门的人读的。父亲说:“还是我自己来读吧。”家族的长辈和请来的祭祀班子都很诧异:读祭文可是有讲究的,你根本不懂呢!——我也知道,那种带着哭腔、按照一定节奏念几个字哽咽一下的特有方式,父亲肯定不懂。但是,父亲还是坚持自己来读。
村里读祭文,当然不是用普通话,父亲也是用我们家乡的方言读的。老人的遗像前,父亲捧着自己写的祭文,慢慢地念着:“容颜在目,恩德铭心……”至于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拖长些,父亲怎会有心思去想!
读到“长女病卒,泪伴终生”,50岁的父亲扶着灵桌,久久地埋头抽泣。他的读,中断了。他在追忆自己的母亲,哪有心思去在意周围的人。摇曳的烛光中,我和乡邻们也静静地流着泪。
过了好久,父亲又直起身,捧着祭文继续读。我今天还记得父亲写的关于家中失火的几行文字:“祝融两顾,业尽家空。苦煞吾母,东跑西奔。八方求助,劳苦身心……”可是父亲读着读着,竟然完全抛开了手里的祭文,抛开了他自己写的规整的句子。那一刻,他的读,几乎成了哭喊:“苦哒我的娘啊!
谁会在意读的内容已经对不上手头的文字了。灵堂里,一片哭声的海洋。
……
从深深浅浅的故事中走出,校园里回荡着孩子们响亮的读书声。我虔诚地希望,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以后,也能有机会为心而读,为爱而读。愿他们的人生,因为朗读而更加温暖。
(作者: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