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离不开“深耕”

2017-05-30林春曹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下田睁开老农

林春曹

一位年轻老师正在教学《望月》。她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的神奇幻想——“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一个孩子说:“这儿的‘闭上了是指月亮被云层遮住了,看不见了;‘偷偷睁开是指月亮冲破云层,又露出来了。”老师欣喜地追问:“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个孩子自信地回答:“从下文第20节中可以读出来,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全班同学掌声喝彩,老师点赞:“读书就要像她这样,联系上下文,把课文读懂读透!”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有的微笑点头,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蹙眉凝思。我心里“咯噔”一下,这看似精彩的一处教学,其实是一段“美丽的错误”。“闭上”—“睁开”—“睁大”是月亮在一个月中(农历)“月相”的变化过程,与云层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每个月”已经写得明明白白。试想,当孩子们理解成云层遮住月亮的时候,教师除了追问思考理由之外,完全可以把教学再往前推进一步——“真的是被云层遮住了吗?请注意这里有个词语‘每个月,每个月都要闭上、睁开、睁大,这次你明白了什么呢?”此时的课堂,一定会掀起一个二次深入解读的高潮。在孩子们讨论后,相机出示一张月相变化图,这段美妙的文字、神奇的幻想,便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中。

可惜,时间不能倒流,课堂不能重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这段错误的解读,源自教者在研读文本时浅尝辄止——发现了这段文字平面的阅读价值,但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因而,课堂上才会出现这看似生动、实则谬误的“精彩表象”。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刘墉先生的一篇哲理小文——《深耕》:

有一年冬天,我到乡村写生,在田埂上遇到一位老农,正准备下田,我就问:“请教您,想要丰收,第一件该做的是什么事?”

“深耕。”老农回答。

“深耕?”对这简单的两个字,我一时没能理解。

“对!深耕!就是早早下田,把泥土深深地犁起,这样土壤会变得松软而均匀,更由于泥土整个翻过来,接受了太阳的曝晒,才能减少病虫害。”老农叹口气,“我最看不惯现在一些年轻人,他们总说不急,直到要插秧,才匆匆下田,浅浅犁土,然后猛施化肥。时间久了,土壤和化肥结成硬块,整个田地都被破壞了。”老农看看我笑笑:“难道做学问不要深耕吗?”

是呀,种田如此,做学问如此,教学亦如此。

我以为,语文教学中的“深耕”,可以在三个向度上作开掘:一是“入乎其内”,徜徉文本字里行间,寻找文本中的“裂隙”,补白文本中的“空白”,从“言未尽”中,读出“意无穷”。这是一个“向内深耕”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缘文悟道,仿佛文本中人、事、景、物……一一浮于眼前,融化心中。二是“出乎其外”,揣摩文本表达范式,每一篇文本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这是一个“向外深耕”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回望语言形式,解密表达范式。三是“超越文本”,开拓文本阅读视野,从单篇走向群文,从阅读走向表达。可以在内容、思想、情感上作延伸,不同文本,不同文体,引入课堂,对比阅读;可以在阅读方法上作迁移,寻找相似文本段落,侧重阅读方法实践,提升阅读能力;可以在读写结合上作共振,内容上展开想象补白文本,形式上尝试练笔习得范式。这是一个“横向深耕”的过程,是文本自身的“外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深入方能浅出,教学是永远离不开“深耕”的!

猜你喜欢

下田睁开老农
合同之谜
打猎误伤老农肇事逃逸被公诉
老龙和老农
“两会东风劲,大家快下田”
老农答记者
刷新
刷新
刷新
老农答记者问
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