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2017-05-30
“一带一路”给我国广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和市场机遇,这些机遇会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生态、风俗习惯、法律法规和管理水平是我们“走出去”和“共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处理不好这些问题,“一带一路”带给我们的就不会是机遇而是风险。
项目是利益相关方合作的平台,项目成果是业主、投资方、承建方等众多贡献者协作的产物。仅靠承建方或投资方的努力,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协同能力,项目很难取得理想结果。这些年来,随着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同努力,中国的项目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有多个项目获得IPMA全球卓越项目管理奖就是证明。尽管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在整体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从整体上看又会高于 “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仅依靠我们自己的管理體系去抓这些海外项目,试图教条地以我们在国内甚至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移植到“一带一路”上的项目目的地国家,就会很容易产生“好心没好报”的结果,不但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也会产生使对方不了解、不支持甚至对抗的结局。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无数令人惊叹的项目,例如都江堰、长城、京杭大运河、坎儿井等,它们凝聚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国人勤劳勇敢的拼搏精神。但是,这些项目的管理大多建立在权力、个人经验和不计代价的基础上,辉煌项目的背后是资源浪费和生命损害。这些项目的管理方法即使是在“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帝皇家天下时代,也经常招致揭竿而起的斗争,灿烂的历史遗迹背后常充满血泪和仇恨。我国真正走向系统化项目管理之路的标志是三十年前的鲁布革水电站建设项目。在该项目中引进的治理机制、招投标准则、现场管理办法等极大开拓了我国项目管理人员的眼界,促进了项目管理意识和水平的提升。鲁布革项目是中国引入西方先进项目管理的重大里程碑。
我们今天重温鲁布革的经典故事,不仅是要明晰中国项目管理发展走过的历史轨迹,更重要的是再次整理一下当年遇到的改革阵痛,理清由彷徨、怀疑到信任、信心的心路历程,找到项目管理变革的成功要素,并将这些成功要素修正到适合“一带一路”相关的国际项目上去。
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三十年前世界银行看中国与现在的亚洲开发银行看待一些欠发达国家、日本大成公司看水利水电十四局与今天的中建集团看待一些非洲国家的施工合作伙伴会有很多共同之处。回忆鲁布革、总结鲁布革,不仅在于回顾我们将项目管理引进来的历史,更在于考虑如何使中国项目管理走出去的未来。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重温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创构自身的经典。中国项目管理走出去既是对三十年前我们将项目管理引进来的交代,也是未来对我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