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剑锋从磨砺出

2017-05-30钱海霞

江苏陶瓷 2017年6期
关键词:方壶方器制壶

钱海霞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紫砂已走过几百年的历程,并逐渐从实用茗器转变为集功能性、艺术性、人文性为一体的手工艺品,历经漫长的岁月凝练,以独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传统文化之林屹立不倒,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演变为独具艺术特色的紫砂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1 造型设计

中国人自古崇尚“天圆地方”的思想,在造型上也沿袭此观点,紫砂壶分为方器和圆器两种基本形制。行话说:“一方抵十圆”,足见紫砂方器的制作难度之大。一般,方器在成型上采用泥片镶接工艺,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体系。在角、线的处理上,方器的角是表现茶壶气度的首要因素,或寓圆于方、或刚劲利落,都应独具气质;在口盖上,与圆器相比,方壶口盖更易变形,壶盖、子口、虚片的软硬调配应控制得当;在泥片的镶接上,因壶身与堆砌的泥料软硬不同,极易产生不美观的痕迹,也容易开裂。因此,遇见一把好的方器是难上加难。方器或刚正挺拔、或刚柔并济、或别有生趣,其气质随作者的设计思想和立意表达而变化。

“宝方壶”(见图1)作为经典的四方方器,整壶端庄肃穆、刚劲挺拔,线条简洁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将方器的刚劲锐利之风表达得淋漓尽致。壶身切面为梯形,比例协调,犹如四面稳固的壁垒,给人庄重稳定之感,底足为四方侧角造型,为整壶增加了几分威严之气。锐利挺拔的长直嘴,线条刚劲、断口锋利。尤其是壶把的设计,转角不过于锐利、亦不过于圆滑,既贴合人性,又不失方器的特点,转角分明、刚柔并济,既方便提拿,又与壶流相辅相成。在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制壶者始终坚持紫砂壶的“实用性”这一基本性能,以融入、贴合生活为根本原则,绝不避重就轻。再看壶身与盖钮之间的转角,此转角与壶把、壶流衔接得恰如其分,又给整壶增加了层次性和变化感,恰到好处地缓解了整壶的锐利之气。方形壶盖极具层次感,大小不一的盖片相合层叠,规整又不失趣味,方形壶钮稳重挺拔,壶钮虽小,气势却不减。纵观整壶,从壶身、壶肩到盖钮都为大小不一的梯形截面,不同比例的梯形堆叠拼接构成一个大梯形,无论视觉上还是结构比例上,其稳固挺拔之势不虚。由此可见,所谓“形神兼备”,应以深厚的功底和造型思想为基础,从细节处体现精髓。归根结底,紫砂壶是点、线、面的组合,由点、线及块面,对于其造型,既要注重细节,又要树立整体思想,有面面俱到的造型,方有浑然天成的神韵。此壶刚劲锐利,有如雄鹰展翅高飞,又如锐不可当的军队气吞山河,其雄壮之风令人望而生畏。

2 文化内涵

紫砂壶的取名有象形法、引申法、拟人法等等,好的名字雅俗共赏,为壶锦上添花,可以通俗形象、可以亲切朴素但不媚俗,可以简约却深刻、表其意蕴。此壶名为“宝方壶”,含义无穷,既涵盖了壶型,又谐音“宝锋”,有“宝剑锋从磨砺出”之意。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地磨砺中得到的,正如制壶,唯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唯有不断地提高审美和文化内涵,方能使壶融入自身的思想见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方器的刚劲锐利,是背后数十年的打磨和练习。大而化之,生活也是如此,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唯有持久的坚持和磨练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此壶壶身陶刻竹叶,紫砂壶常以竹叶为题材进行创作,古人歌咏竹子的诗句数不胜数,例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在長期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人们把竹子的形态特征总结为一种精神面貌,慢慢发展成竹文化。制壶者以深厚的陶刻刀法将竹子刻画得入木三分,将其形态和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竹子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气节与“宝方壶”的刚劲锐利相辅相成,既增加了整壶的观赏价值,又使其独具文化韵味,引人共鸣。

3 总 结

紫砂壶烙印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和悠久的历史质感,每一把紫砂壶都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作为一名紫砂艺人,唯有深刻了解传统,在古老故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时代语言,方能推陈出新,塑造出形神兼备、令人喜爱的作品。

猜你喜欢

方壶方器制壶
继往开来 大方大器
——谈紫砂方器的面面观
“冠方壶”艺术特征刍议
浅析“弦儒无方壶”的创新特征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浅析紫砂方器的造型
浅谈紫砂《六方掇球壶》的文化及其魅力
浅谈紫砂《六方虚扁壶》的艺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