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主题先行”,行与不行
2017-05-30陶丽春
陶丽春
今日热点
“主题先行”原是指根据需要,先确定好主题,再来编制文章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在此,我们借“主题先行”这一特定的概念,来指代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尚未接触文本进行初步感知、自我研读的情况下,教师就根据目标的制订、教学的需要,从已知的“阅读结论”出发,把文章主题先和盘托出,再指导学生进行求证式阅读的教学现象。
那么,阅读教学“主题先行”到底行还是不行呢?偏执一词固守一见显然不是科学态度。我想,我们应该以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最大发展、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为最终考量和价值追问。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结合阅读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对“主题先行”是否可行,做一分为二的研判。
一、“主题先行”,这样不行!
大部分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主题先行”教学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施的。
1.课堂叙事,主题先导
在许多“主题先行”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用自己特有的解读技术对文本进行重构,
对主题进行艺术化的先行描述,处心积虑地预示主题。
请看以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长征》一课的教学:①教师声情并茂地简述长征的历史背景,配以多媒体画面及音效,展示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历程。②问题引读:长征经历的这些千难万险,对红军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读读课文,诗句又是怎样写出红军的英勇无畏呢?③找出诗句品读,读出红军的英勇无畏。④背诵本诗,延伸拓展红军长征途中不怕艰险的故事资料。
这就是“主题先行”典型的求证阅读。教师将课堂叙述置于恰当的多媒体画面和音乐背景中,刺激学生的视听觉思维,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前蓄势效果。以背景介紹叙事导入,非常有效地确立了课堂叙事的情绪,也确立了课堂教学对于这首诗歌的解读走向,学生未读曲调“先有情”,就有了一些“先验认识”。接着教师又以“诗句是怎样写出红军不畏艰险英勇无畏的呢”为牵引,把本应由学生自我潜入文字深处去发现习得的阅读结论,以问题提出的方式予以暗示,直接将学生引入求证答案的过程。
2.抓关键词句,聚焦视角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以非线性的阅读方式,以一个关键的词、句或以个别学生“乖巧”、恰切的解读为“稻草”,来带动全体学生的阅读思维。沿着这样的阅读思路,让学生利用文本中最能围绕主题的摄人心魄的的关键词句,以点带面、煞费苦心地带领孩子进行解读。我们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的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①课伊始,教师在检查生字词时,就聚焦“信赖”一词:什么是信赖?联系生活,说说谁和谁会有信赖?②出示句子“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③学生读句子谈感受。于是有了课堂上以下一系列的问答:
“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巢”,如果你是珍珠鸟,你在这样的环境里,会觉得怎样呢?——觉得作者很喜爱我。
“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大作家为什么把它的巢布置成这样呢?——因为大作家很喜爱珍珠鸟。
……
看看,“喜爱”成了万用标签,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一开课,教师就极为功利地抓住“信赖”来做文章,并在学生未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就告知学生文章主题是写人与鸟的信赖。于是整堂课无不在主题的“庇荫”下,把学生的阅读引向“喜爱”的“单行道”,没有了珍珠鸟“淘气呆萌”的可爱,没有了“蹦到杯子上喝茶”的情趣,没有了“趴在肩上睡着了”的意境……一句话,没有了学生深浅起伏思维碰撞的阅读“立交桥”。
3.利用结构张力,速读首尾
有的教师在学生没有接触文本,通读文本的情况下,便要求学生“读首尾、悟情感”。为什么要读首尾而不是让学生一段一段从头到尾地品读呢?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出“主题”结论,并配合教师的教学预设加以演绎。
现行教科书中有许多选文结构都是篇末点题的,如《槐乡五月》的“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海底世界》的“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等等。
读首尾是一种怎样的规律体现呢?这其实是需要学生理解的,是需要学生有一个阅读感知的过程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发出这样的指令,求得一个便于教师教学的答案,然后再引导学生以推演的方式,用文中的几个语段为例来证明答案,那么教学的真实作为是值得怀疑的。利用文本的结构张力来重构课堂,其前提是在学生熟读文本把握文体结构的基础上,否则,由此而引起的情感、认知张力不仅没有文字的依托,也往往成了学生附和教师教学的回应语。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主题先行”,是指学生未接触文本,未感知文字教师就将主题和盘托出的做法。它有别于在学生熟读文本,获得感知取得意义后,再回过头去看看文章如何表情达意的做法。那是阅读教学必经的第二个回合,是阅读思维的另一种方式。
二、“主题先行”,这样可行
“主题先行”的阅读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教学方法,行与不行关键在于选用是否恰切。如果主题先行的“教”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不是代替,不是阻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方向、有条理、有方法、有习惯、有滋味地学,那么“主题先行”做为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合理采用的。
1.说理性文章教学宜“主题先行”。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说理性文章占有一定比例。如苏教版四年级的《说勤奋》、五年级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等等。这些文章通常是先提出中心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再总结观点。根据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学时可顺应文体阅读的思路主题先行。
2.以中心句构段的文章教学可“主题先行”。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中,有不少文章是以中心句构段的方式来组织的。如苏教版五年级的《秦兵马俑》、四年级的《田园诗情》、三年级《庐山的云雾》等等。这样的文章每段都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文章主题鲜明,学生一读就懂。因此,教学时,可以从主题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形式来理解内容、体悟情感。也就是说,要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指向表达,有意识地让学生咀嚼文本的语言形式,努力实现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和谐共生。
这种说明性的文体在文中已直示了主题,教学重点就是要揣摩文本的构思之巧,语言表达之妙。这需要老师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自觉地根据文体的特点,把阅读实践指向表达,以教方法为旨归,并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渗透,让学生明白列数字、做比较、适当联想能把事物说明得更加准确、具体、生动;而不是把它当成静态的陈述性的知识来教。让学生在发现、对比、感受、练笔中真实地经历学习的过程,经历实践运用、读写历练的过程,这样才能实现读写迁移,形成阅读能力。
3.课题直示主题的文本阅读,可以“主题先行”施教。如《倔强的小红军》,“倔强”一词,昭然直示了小红军的坚强品格。那么,文中是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这一品质的呢?这是在主题了然于胸后,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的。
“主题先行”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法,我们不能断然决然地说是行还是不行。理念正确,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让学生真实经历学习实践的过程,运用恰当,有效助推了学生阅读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当然可行。教师的理念偏颇,为教服务,急功近利,以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目标,运用不当,课堂教学无真实作为无实效,当然不行。我们只有不断地增强辨识,审慎选择,才能为我所用。其价值追求就是能运用此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知觉,去触摸文字“入乎其中”,读出共鸣与个性,又“出乎其外”,玩索文字具体独特的表达,在出入反复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