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一书的几点认识

2017-05-30潜鹏州 杜瑷蔚

大东方 2017年7期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学

潜鹏州 杜瑷蔚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先生的著作之一,也是有关教育的经典名著。本文主要讲述阅读此书之后的几点感想,以供交流。

关键词:教育的目的 教育学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著名学者怀特海关于教育问题的一部著作,集中反映了怀特海在教育问题上的系列思考。在书中,怀特海的论述涉及了教育的多个方面,既有关于语言、文学、艺术等人文教育,也有涉及数学、物理等科学教育;既有涵盖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学术教育,也有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密不可分的职业技术教育;既有对基础教育的观察分析,也有对高等教育的反思探讨。此外,书中还就教育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如关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反思以及关于国家层面的文化與体制的看法。总体而论,此书是怀特海先生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反映的观点值得我们反思借鉴。以下就是笔者关于此书内容的几点认识:

一、关于惰性思维的问题。

怀特海先生在书中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指出,惰性思维是指一种“只是通过大脑去接受某些观点,而不去应用、验证或与其他新事物有机地融合起来”的思维。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惰性思维,努力克服惰性思维。教育除了要将人类积累的文化经验传递给学生,还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而惰性思维的存在,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那解决的途径又在哪里?怀特海强调,要消除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孤立状态,将知识连为整体。从目前实践角度看,消除各学科的孤立状态的方法,就是实行综合课程,在历史学科方面就是实施社会课程。笔者上初中时期,家乡浙江已经广泛实行综合课程,将原先地理、历史科合二为一,整合为社会课程。其理论意义在此不论,只讲述笔者的感触。社会课程的教学,虽共用一套教材,但知识内部的整合依旧不够充分,地理和历史知识分在不同的章节,没有太多的联系。此外,历史知识还涉及到一个衔接问题。由于新课改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专题+模块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但这一模块体系有一缺陷,即容易使学生对历史整体时间脉络的把握不够清晰,缺乏历史线索,对学生学习历史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再加上初中时期实行综合课程,缺乏系统的历史教育,学生整体历史认知水平不高,因此造成学生整体历史认知不足。如此,综合课程的真实效果如何,它是否真的能解决怀特海所关注的惰性思维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此外,怀特海还提出教育的主题,只能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关于这个主题,笔者有个疑问:这生活本身是指教育要从生活出发,还是指生活要融入到教育?前者应该是指提倡采用活动课程,而后者则是将生活中的常识、案例带入到课堂之中。如果怀特海指的是前者,那他的观点与杜威的观点不约而同。但是活动课程讲究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这容易造成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笔者推测怀特海先生的观点应该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即将生活带入课堂教学之中,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思维不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这确实是克服惰性思维的好方式。

二、关于技术教育问题。

怀特海在书中第四章直接点明技术教育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在他的眼里,教育的关联性无处不在,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是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怀特海指出,欧洲现代的人文与科学教育传统可上溯至柏拉图时期。这种人文教育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只能将技术教育、科学教育、文学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在相互融合中达到共同发展,才能克服这缺陷。在这里,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概念好理解,那技术教育具体是指什么?怀特海在文中多次提及职业教育及其相关概念,并提倡技术教育的理想化状态就是“工作即娱乐,娱乐即生活”,将工作、娱乐、生活结合,三位一体。因此,可以推测,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概念相近,但并不相同。技术教育除了有职业教育这层含义外,更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本质就在于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产品的实际生产制造的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表面上技术教育问题与本书主旨并不一致,但实际上技术教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与克服惰性思维的途径相统一,共同表明教育不应仅仅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又印证了怀特海所奉行的教育原理:“如果我们在教育中把心智和身体分离,把思想和行动分离,忘记了学生有血有肉的躯体,那么我们的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关于古典文化的问题。在本书第五章中,怀特海从纵向维度论述了古今之间的辩证关系,实质上针对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衔接与连贯问题。他在书中虽然是就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进行探讨,但是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怀特海认为,学习古典文化,要从语言的学习分析入手,去掌握古典文化知识,去体会感悟历史;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去“认识鲜活的歷史发展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背后动力”,“判断人物伟大与否”。 于是怀特海提倡学习拉丁文以及古希腊语。但是这种方式是否真的有效,能为我们所借鉴?或许会有作用,但是效果不大那我们应该如何去传承传统文化,解决这个衔接问题?笔者认为,还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先人们创造了无数优秀的文化成果,但是也有无数文化传统消亡了。借用进化论的思想,凡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就能被继承下来,而不适应的文化自然会被淘汰。所以,对于传统文化,只要能适应历史发展的,我们就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而那些不适应的文化,就让它自然地消失在历史进程中,不要去企图拯救。因此,对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值得继承,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怀特海教育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一封“安慰信”
美的教育背景——品怀特海的精神发展史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漫画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