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是作者的思想传记

2017-05-30冯奎

收藏与投资 2017年5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身心哲学

冯奎

陆象山说:“某观人不在言行上,不在功过上,直截雕出心肝。”陆象山把尊德行立于道问学之先。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是生命哲学,哲学(真)、宗教(善)、艺术(美)都是论道的学问,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是体,书法是用,作品中体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敬畏程度,具有人文价值,体现人文修养。古人云一字见心,君子小人立判,艺术作品中隐藏着艺术家的生命密码与生命状态,艺术家在创作中不自觉地灌注了自己的生命能量。每张作品都是作者的自画像,从中体现出作者對人生的觉解程度与内在达到的精神品格,每张作品也都在为作者的思想作传记。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不只是娱乐和审美的对象,也不仅仅给人看一个经验的事物和表象,更要有一种超验的东西在所创作的具体形象中体现,具有超越的关照。所以,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除了具备扎实的艺术创作技巧,还应该具备深刻的哲学修养和终极关怀的宗教体证,在深入体悟古圣先贤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进行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最终豁然贯通,变化气质,接续中国文化的慧命。

修养心性、洗涤胸襟有两种方式:静处涵养、动处磨炼。一、静处涵养。宁静致远,只有沉静下来书方看得进,《大学》中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通过广泛学习与自我审视,找到自己的生命节奏和与之相应生活方式的哲学基础,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文化哲学理论,奠定自己的伦理原则与价值基础,成为道德自觉的主体。同时忠实于自己的价值观,不取悦于任何人,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不迎、不拒、不推、不抗的中道状态,从容、笃定、沉着、包容。二、动处磨炼。书法不只是练手,更要打开感官,在生活里磨练心性,学更多的东西,用敏锐的心去感悟、领悟和提炼。其实做什么都可以达到生命的完成与生命的内在领悟。一念不懈,时刻关照自己的不足,感受、觉悟、提升、净化,突破自己的习性,在红尘中进行人格修炼。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身心越柔软,达到的韧性越强,善待身边的一切,卑以自牧,援心向内求,谦下、柔和、无争。放下自我、放下个性,离开分别对待,进入绝待的无欲地状态,体证空性、共性,在深刻领会虚无中找到终极实在,拥抱并热爱生活。从而圆融一切个性,超越一切好坏对错的标准,获得一颗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大心,远离一切固定标准的框框,获得大自在。

书为心画。大雅之书一定是称合法性的,充满着一种平静、祥和、广阔而慈悲的爱,体现出内心的饱满与富有。最好的美学标准在清静心里面,如佛菩萨的庄严相好:端庄、有威仪,内心非常宁静,充满着佛菩萨的那种慈悲之光,心存太和之气,书中自然温雅德香。好作品要让人放松,能让人找到自己内心需要的快乐、美好和温暖。在书写过程中保持平常心,顺势随性,笔笔生发,体现一种完全自然的情感状态,让胸中的诸般工夫、美好心境自然流淌出来,不人为造作安排。作品要去掉机诈之心、苦心积虑之相,不纠结、不折腾,自然归大道,显温柔敦厚之意。身心刚硬与法性不相应,要心无杀伐之音,远离炫耀、傲慢、轻狂、外驰之心,戒轻浮、张扬、毛躁、争强斗狠、生存竞争之心。艺术不是宣泄的工具,世间书很多所谓的彰显自我,彰显的其实只是私欲和负能量。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弟子规》讲得真好!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佛法中讲一心具足十法界,我们每个人,身为人类,心却都在六道轮回。很难想象一个艺术家,在放纵烦恼习气状态下创作的作品,对人能有多少审美教化作用。一个艺术家首先应该从体起用,保持觉性,净化身心,在身心抵达纯净无染的状态下自然书写,作品方能心手相应,渐臻上乘,达到一种飘逸、淡泊、洒脱、空灵、圆融、庄严、敦厚、慈悲的大美境界。

2017年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身心哲学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给身心降个温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身心八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