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绘大美山水
2017-05-30徐玄晔
徐玄晔
搬来绿色的小板凳,平常随意地坐在记者面前,眼前的刘越胜不似记者想象中那些长发髯须,充满怪味道的艺术家。相反,却带着随和的笑容,好似邻家兄长般,温润如玉。
刘越胜出生在安徽,成长于金陵。自幼受老学究——石城翁金老耳提面命,后又拜入在江苏书画界颇具影响力的张文俊大师门下,所以登上山水画之途,未走过多弯路,其在三峡、黄山等题材画作的创作上可谓独树一帜,这一方面源于受到其师张文俊的耳濡目染——张大师本是北方人氏,尤喜大山、大水。刘越胜在张大师身边陪伴了几十年,创作主题自然更倾向于山水画。另一方面,刘越胜在各地写生的几十年间,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偏爱。“我喜欢画三峡,因为它是那么的壮观;我喜欢画黄山,因为它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每次来到这两个地方,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说到这里,刘越胜的双眼不由得释放出光芒。
2008年,張文俊大师的离世曾让刘越胜陷入无以复加的悲痛之中,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越胜遇见了人生中的另一个贵人——画坛巨匠李小可。说起与李小可结缘的传奇经历,刘越胜至今仍记忆犹新。“可能是好事多磨的缘故,与李老师约定见面的那天,我家门口的路竟然被翻修的泥土挡住,为了铲土,本来干净整洁的衣服沾满了泥土,好在得到施工小伙的帮助,终于挖出了一条路,历尽‘千辛万苦得见远在黄山的李小可老师。”也正是这样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成就了李小可与刘越胜深深的师生情缘。
除了山水画,刘越胜所绘制的青花瓷同样是一绝。2013年,以他绘画的青花瓷作为主题的邮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发行,也博得了业内的一片叫好。在刘越胜看来,青花瓷的绘画与水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讲究笔墨变化,线条、墨块的应用都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中国和瓷器在英文中的拼写方式完全一样,可以说瓷器代表了中国的民族符号。”刘越胜向记者介绍道,“瓷器的形成就像一只涅槃的凤凰,经过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温,从松软的泥土转变为坚韧不腐的瓷器,是一种质的转变。”
都说笔墨和水是传统中国画的根本艺术语言,在刘越胜不少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书写时那笔随人意,墨随情布的情景。老话说得好,“画为心声”,表现在画家笔下的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更是一种人格和生命的修为。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和禅宗思想,着实给刘越胜提供了心灵上的归依、精神上的寄托、艺术上的灵感。
在孔夫子看来,一个知识分子人格的成长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由于长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刘越胜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心,都具备了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天地情怀。那是一种境界:一种铅华尽洗的淡定与从容;一种笃定的生活方式下的大气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