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2017-05-30周光斌徐建民

畜牧兽医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防治诊断

周光斌 徐建民

摘要:2017年4月初,江西丰城市某水禽养殖大乡一个养鸭场发生一种高度致病毒性的传染病,1~5周龄的雏鸭,出现死亡现象,邻近的5个鸭场的雏鸭,也出现死亡情况,通过对雏鸭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139-01

1 发病情况

该鸭场雏鸭存笼8560羽,存笼成年蛋鸭5200羽,6日龄雏鸭开始发病,10日龄时共死亡雏鸭5050羽,成年蛋鸭不发病,雏鸭死亡率达58%,成年蛋鸭不死亡,发病后,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无效果。

2 临床症状

雏鸭发病急,死亡常在3~5d内,发病初期表现废食,精神不振,以头触地,眼半闭,打嗑睡,运动失调,全身抽搐,有神经症状,呈“脚弓反张”状态,约十几分钟或几小时死亡,少数雏鸭排黄白色稀粪。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在肝脏,表现肝肿大、色暗、质脆、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胆汁呈褐色,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肿胀充血,心肌质软,組织学病变为肝细胞大量坏死、出血,有部分鸭发生脂肪变性,肝脏表现为炎性细胞发应,脾、肾组织出现变性和坏死。

4 实验室检查

4.1 病毒接种雏鸭

无菌取病死鸭肝制成悬液或病鸭的血液接种到10羽1-10日龄的敏感雏鸭,可复制出该病的典型症状和病变,而接种10羽同1日龄的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鸭,未出现该病的典型症状和病变。根据接种的情况即可确诊。

4.2 病毒接种鸡胚尿囊腔

可取病鸭血液接种于10个8~10日龄鸡胚尿囊腔,感染鸡胚于6~8日内死亡,表现出鸡胚萎缩、水肿、鸡胚肝肿大,坏死。当在鸡胚在15日龄时,通过照蛋可见尿囊液和卵黄变绿色,鸡胚肝呈绿色坏死。此种方法也可以确诊。

5 防治

5.1 雏鸭免疫

雏鸭在1日龄时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口服或皮下注射,2~3d产生抗体,7d可达到抗体高峰,具有很强的抗体保护。

5.2 種鸭免疫

可在种鸭产蛋前2~3周内进行两次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种时间间隔7d,在4~5个月,产蛋鸭高峰下降时,再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再免疫1次,这样可使下一代雏鸭获得被动保护。

5.3 发病雏鸭免疫

鸭场暴发病毒性肝炎时,可皮下注射康复鸭血清、高免血清、卵黄等,同时投服广谱抗菌药物补充电解多维,可降低死亡率。对刚出孵的1~4日龄雏鸭用高免卵黄抗体皮下注射1~2ml,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5.4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暴发本病多是从发病鸭场或疫区所致,应严禁场外人员不经消毒进场,育雏舍门前设消毒池,按要求对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饲养环境卫生洁净。

6结论

6.1 鸭病毒性肝炎最好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来防治

一是对种鸭、雏鸭进行有效的免疫注射;二是隔离饲养,严格消毒。

6.2 雏鸭的首免日龄要根据种鸭的免疫情况来确定首免日龄

对种鸭没有免疫的,雏鸭应在1日龄进行首免,对种鸭已免疫的,雏鸭可在5~6日龄进行首免。

6.3 强化消毒灭源工作

消毒是防控此病的重要措施,要求鸭舍及周围环境每周1~2次进行消毒,带鸭消毒可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消毒液,每1~2d1次,严控病毒的传播。

6.4 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

尤其是4周龄以内的雏鸭,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养用具定期清洁、消毒,抓好疫病防控工作,提高鸭群病毒性肝炎的抗体水平,降低雏鸭的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防治诊断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