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2017-05-30王家骢

项目管理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企业家管理者精神

王家骢

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简称《意见》)出台,《意见》一经过公布,立即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这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所传递的信息量之大,思想转换幅度之广,令人始料不及。它反映了党和国家以清醒和极具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中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即从“管理经济”转向“企业家经济”的必然趋势。它也反映了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在发生变化,从凯恩斯的“干预政策”迈向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以企业家为主要力量。

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曾经出现过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各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制造业大量裁员,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纷纷下岗。尤其在美国,有些城市的失业率高达20%,通货膨胀率高居不下,银行利息飙升。人们担心经济短期内不会出现好转,悲观情绪笼罩世界。

然而,美国经济却在短短两年之后神奇地复苏。不但填补了由于工业不景气失去的工作岗位,还创造出了近两千万个新就业机会。经研究发现,这次美国经济的复苏不是依靠政府投资,而是依靠民间企业家。20世纪80年代,美国民间出现了大批的创业者,他们采用创新、创业、创意来提高企业效能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时间企业家迅速增多。“企业家经济”开始替代“管理经济”。这一经济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欧洲和日本经济严重停滞而美国经济却一枝独秀的现象。

何为企业家精神

按照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定义,企业家是“将资产从低产出投入到高产出”的一群人。他们拥有敏锐的眼光,能看到未来的机遇。他们知道创新可能有风险,但是不创新风险更大。只有创新才有出路,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可以说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并非是人人要做老板,自己开公司、办企业。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看待变化的态度。而态度会决定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通常持有视变化为机会的乐观态度,他们知道变化会带来风险,但是他们更看重的是变化带来的机会。一位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要拥抱变化 ,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变化,不为变化所恐惧,对待变化的最佳态度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未来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依靠创新、创业。即使是企业内部也要鼓励创新、创业,这就要求每一位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企业家精神”,成为“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

企业家如何突破创新

每一位管理者应该懂得创新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的选择。那么,企业家的创新应该从哪里入手呢?首先要突破固有思维,改变认知是创新的切入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极大丰富,企业家应该认识到中国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管理经济”描述的是卖方市场,“企业家经济”针对的是买方市场。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卖方市场满足的需求是从无到有,侧重点在数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效率。买方市场满足的需求是从有到好,侧重点在质量,管理的目的在提高效能。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市场供不应求。只要能够制造出产品,销售从来不是问题,生产多少,就可卖多少。以方便面为例,它曾经是一种紧俏食品,市场需求旺盛。为此,企业不断增加产能,最终结果是市场迅速饱和。随着消费观念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方便面不仅有了更多的替代品,甚至因添加各种添加剂被视为不健康食品,再也不是畅销货。消费者已经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如果方便面生产商不调整战略,不推陈出新,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

买方市场也称为“替换市场”。以购买电脑为例,你有一台电脑,外观略显陈旧,基本上还能满足你日常工作的需求。如果有一款同样的电脑,功能相同只是价格下调,你不会购买这台新电脑。是否更换新电脑,不在厂家是否降价,而在于电脑是否有新功能,如果这些功能对你来说十分重要,可以为你带来新价值,即使厂家不降价,你也会购买。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毯生产商曾面临一个挑战。地毯是购房者喜欢的、上档次的、物美价廉的房屋的一部分,然而销量却差强人意。经地毯生产商管理者的分析,了解房屋购买者是他们的客户,开发商也是客户,而且是更重要的客户。开发商愿意将地毯作为房子的标配,作为房屋的一部分,購买者就可以将这部分的开销算在按揭之内,每个月只需要多付一点点费用,就可以拥有令人羡慕的地面。然而,当时法律以及银行尚不允许将地毯作为购买房屋的一部分。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做第二次创新,说服政府出台新法律,允许开发商把地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现在,新房屋配有地毯已经成为行业的标配。

以上是企业创新的案例,企业家要考虑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了解客户价值取向,洞悉消费者需求,在市场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满足客户需求的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指出,企业有四个发展周期阶段,即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个周期需要两种不同的能力:发现能力和实现能力。

发现能力是企业家能力,即创新能力。实现能力是管理能力,即建规矩的能力。创业期发现能力占首要地位,实现能力次之。成长期、成熟期,发现能力退居二线,实现能力成为首要能力。当企业发展到衰退期时,此时的企业更需要发现能力,但是多年来,由于发现能力退居二线,用进废退,这个能力已经十分衰弱。企业急需恢复发现能力,重塑创新精神,为企业创新重新注入创新的基因。

克里斯坦森教授认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需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即:联系、提问、观察、交际与行动。这五个条件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联系。是指以什么样的世界观看待周围的环境,是线性思维还是生态思维。联系,是以点连线,将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串在一起。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曾经说:“创造就是把事物联系起来。” 他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说,每个人都要学会以点连线。

然而很多管理者却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当人们将蒸汽机与马车联系起来时,创造了火车。火车的出现,缩短了世界间的距离,因此改变了世界。当人们将电话与电脑联系起来,創造出了互联网。互联网再次改变了世界,它取消了世界间的距离。

提问。良好的问题比优秀的答案更重要。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从来不是找到对的答案,而是提出正确的问题,因为世界上最无用,甚至是最危险的情况,就是虽然答对了,但是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

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应该问哪些问题,特别是在经济迅猛变化时期?德鲁克的管理经典三问是好的开始: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将会成为什么?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管理者还应该问我们的客户是谁?他们认为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观察。你能否做到“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要求管理者走出办公室,到市场上去,多拜访客户,聆听他们的诉求。IBM的创始人老华生讲过一个故事。一次他参加一个社区活动,身边坐着一位中年妇女。当这位妇女得知他就是IBM的创始人时,便抱怨说:“为什么您的销售人员不愿意向我展示你们的计算器?”

老华生问道:“请问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那位妇女回答:“我是图书馆馆长。”

第二天一大早,老华生就来到图书馆。经过询问才得知,美国政府每年给图书馆一笔费用,要求她们帮助提供人口统计数字,这种工作计算冗繁,工作量很大,然而计算器却可以减轻工作量。经过两个小时的交谈,老华生带着足够支付两个月工资的订单离开了图书馆。他后来提起这件事,经常说“我发明了先付款再发货。”

交际。信息的交流往往比冥思苦想更有效。你是否能够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流,从他们那里汲取经验与灵感?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应该有兴趣参加不同行业的展览会,看看他人,特别是行业外的人,是如何创新的。毕竟颠覆性的创新大多不是来自行业中的竞争对手,而是与你的行业不相关的企业。

行动。将点子化为行动是创新者的秘密武器。实际上,很多创新计划是停留在书面上的。创新的点子如果停留在书面阶段,它只不过是个点子。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会将想法付诸行动。

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创新与管理是“新常态”下的必由之路。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企业家管理者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