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胃溃疡病的防治
2017-05-30高文娟
高文娟
摘要:防治猪胃溃疡病需要从避免诱发因素的发生和加强管理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2个方面入手;治疗本病可根据具体发病特征选用粘膜保护剂、抗酸药、补血药和止痛药等,症状改善后注意加强保健和护理。
关键词:猪;胃溃疡;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6-0054-01
溃疡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的一种皮肤或黏膜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或溃烂,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溃疡病一种。病猪发病后胃部表现不适,采食量下降,活动力变差,生长速度减慢,严重影响生产。下面就本病的防治和大家做交流。
1 简介
本病是一种胃粘膜形态学的缺损和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可引发胃肠消化机能障碍,消化道神经活动、物质代谢发生生理性紊乱。胃粘膜受损后,局部表现疼痛,特别是进食后,食物可对胃壁产生物理性刺激,同时,胃壁分泌的酸性胃液也会对溃疡部位产生化学性刺激,造成胃部疼痛,而胃疼痛反之会影响猪的采食,吃料下降,长此以往,病猪会发生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
2 致病原因
临床统计发现,饲料中膳食纤维素含量低下时,本病易发,由于膳食纤维主要成分为难以消化的多糖纤维素,虽然不能直接给机体提供营养,但其可以让饲料变得松软,进入消化道后易于消化液混合,同时对肠道有一定的清扫作用,当膳食纤维含量低时,饲料容易抱团,滞留在胃中,引发溃疡。仔猪饲喂过多的脱脂饲料或代乳料中乳清粉含量过高也会造成本病易发;除此之外,饲料发霉时,霉菌毒素会对胃壁造成一定的破坏,促发本病的发生。
尽管目前科技非常发达,但对本病的认识仍未彻底,上述致病原因也是基于统计学分析,真正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随着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养猪进程的加快,诱发本病的因素越来越多,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长途运输、乱用药物、饲喂不规律、环境卫生差等,同时饲料中α-生育酚和硒元素含量低时,细胞代谢产生的单原子氧无法还原,造成本病多发。另外,有齿胃虫和螺咽胃虫的感染会造成胃壁粘膜的破坏,形成溃疡灶。
3 临床症状
本病一般不表现全身症状,溃疡发生的前期更是无异常表现,当发展至中后期时,采食下降,机体衰弱,营养不良,才逐渐受到重视,但仅仅通过采食行为的改变非常难以诊断,因为大多数消化道疾病和全身疾病发生时都会表现类似症状,容易造成误诊。临床上本病都是病猪屠宰后剖检胃部,发现溃疡灶才确诊。如果是急性胃溃疡,剖检后可见胃壁有溃疡灶并伴发出血,猪表现食欲废绝,贫血,粪便呈黑色柏油样,数日之内即可死亡。慢性病例则呈拖延性,食欲减退,胃部也会出血但较轻,粪便发黑,最终大部分都会出现机体衰竭。
4 预防
尽管本病发病原因没有完全形成统一定论,但根据临床统计的数据,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的产生来防止本病的发生。饲料尽量选择正规饲料厂的大厂家饲料,如果自己配制,则粗纤维含量不能低于7%,一次作料最好不要超过7d,防止存放时间过长发生霉变。饲养密度一定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单排圈每头猪活动面积不低于1.8m2,双排圈每头猪活动面积不低于2.0m2,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每周有1~2次的运动时间,保持健康体质。定期对猪群进行驱虫,尤其是消化道类寄生虫,这里建议使用咪唑衍生物类和阿维菌素类驱虫药配合使用,耐药率低,使用安全,驱虫范围广。平常注意猪舍的通风和早晚温差,不要频繁更换饲养员等。
5 治疗
猪群中首次发现有1~2只出现吃料减少、体重下降、排黑色粪便,并有贫血表现而无其他全身症状的猪时,应对本病的发生产生怀疑。将饲料送检权威部门进行检测,如果纤维含量低则及时调整配方,保证其含量不低于7%,同时大群给药粘膜保護剂,如硫糖铝、鞣酸蛋白等,以降低胃酸和食物对溃疡灶的刺激,已经出现症状的猪需要服用氧化镁、硅胶镁、碳酸钙、氢氧化铝等可以中和胃酸的药物制剂,防止胃酸过度刺激胃壁。出现黑便的猪需要注射维生素K或止血敏等药物进行止血,防止猪失血过多而产生严重贫血,胃部触压疼痛的猪需肌注胆碱抑制类药物来防止胃肠道过度蠕动,减轻疼痛,常用药物有阿托品等。
本病用药后症状可很快改善,但不代表疾病已经治愈。后期需要加强保健和护理,定期补充铁制剂、多维和高蛋白类饲料,饲养过程中尽量选择湿拌料,多饮水,缩短饲料在胃部的滞留时间。同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解热药,因为其有较强的抑制血液凝集的作用,可能会加重出血,使贫血症状加重。
6 讨论
猪胃溃疡为非传染性疾病,临床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发生后会影响猪的采食,在追求生产效益的今天,本病的发生无疑会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尤其是母猪发病后,因采食量下降,营养不良,影响妊娠和胎儿发育,最终的损失更大。因此临床上一定不能忽视本病,尤其是规模化的大型猪场更是要多注意猪群的观察,一旦发现有发病趋势,尽早治疗,将损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