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毒梭菌病的防治
2017-05-30强热吉
强热吉
摘要:肉毒梭菌是细菌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专性厌氧,本菌在繁殖代谢过程中能产生肉毒梭菌毒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毒力最强的毒素,具有耐热、耐酸和抗消化酶的特征;牛通常是采食了肉毒梭菌污染的物质而感染,不会发生牛与牛之间传播的现象;神经症状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加強管理和疫苗免疫可预防本病,治疗本病可选用抗毒素血清,配合清洗胃肠道,疾病早期能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牛;肉毒梭菌;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131-01
牛肉毒梭菌病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很多人听过本病但从未真正见过,大部分人知道本病是因为肉毒梭菌毒素是目前世界上毒力最强的毒素。尽管本病发病率不高,临床上也多以个体形式出现,但由于牛个体价值较高,也会造成较大损失,故临床不能忽视本病的发生。下面就牛肉毒梭菌病的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 病原简介
肉毒梭菌是细菌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营腐生繁殖,专性厌氧,很多人都听说过本菌是因为其产生的毒素——肉毒梭菌毒素,这是一种蛋白神经毒素,肉毒梭菌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产生,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毒力最强的毒素,人只需要注射0.0001mg即可致命,如此强的毒力让人们无不谈之色变。据测定,肉毒分子量约为1.5×105,一般情况下可与血凝素载体构成复合物存在于自然界,对热不敏感,沸水中30min才能失活,耐酸,PH在3.5~8.5之间仍保持活性,对胃酸和消化酶抵抗力非常强,毒素随食物进入消化道中后,活性基本不变。
2 流行情况
自然界中,肉毒梭菌存在于腐烂的动物尸体、霉变饲料、土壤、粪便和各种植物中,牛群感染肉毒梭菌大多是由于采食了污染的植物饲料而引发。除了牛之外,鸡、鸭、羊、马、家兔和鼠类等动物也可感染。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感染了肉毒梭菌的病牛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方式将病原传染给另外一头牛,也不会传染人,临床发现本病时无需通过加强消毒以切断传播的方式控制传播。本病的发生和地域关系很大,一般不会造成广泛流行,牛发病都是毒素中毒引起,毒素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身感染肉毒梭菌后通过细菌代谢产生,另一个是直接食入还有毒素的饲料而出现中毒。
3 发病特点
由于环境温度在25~38℃之间时,非常利于肉毒梭菌的繁殖,其毒素便是在繁殖和代谢过程中产生。我国大部分都处于温带地区,春末、夏季和秋初的环境温湿度非常利于肉毒梭菌的繁殖,同时这个季节也是1年之中牧草、树木枝繁叶茂的时期,牛群采食量较大,本病多发。对于舍饲牛,由于饲料的污染常以局部形式出现,毒素分布不均,故不是所有牛采食同一批饲料后都会发生感染,中毒现象多以个例形式出现,同样条件下,膘情良好,采食量大的牛更容易发病。另外,如果土壤或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牛群可能会出现异食癖,尤其是放牧牛群,表现爱啃咬枯木或草原上偶尔出现的腐败动物尸骨,感染肉毒梭菌的几率就大大增加。
4 发病机理
肉毒梭菌毒素经吸收入血后,可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组织,其中神经组织和神经肌肉接头处是其主要攻击的靶点。毒素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造成破坏,导致呼吸出现麻痹,机体缺氧,缺氧的机体反过来又会对神经细胞的功能产生更加严重影响,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动物出现窒息。毒素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神经信号的传导受到阻断,引发运动神经麻痹,尤其是头部器官和四肢肌肉,无法接收来自中枢神经的指令,故而出现麻痹的表现。
5 发病症状
肉毒梭菌毒素为神经毒素,牛中毒后首先表现出强烈的神经症状,全身神经麻痹,起初先表现在头部神经,病牛表现无法采食和吞咽,不自主流涎,瞳孔放大,眼睛无神,下颌出现下垂,用手拍打头部无反应。随后慢慢发展到四肢,无法行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跌倒后长时间无法站立,后期出现头部侧弯。听诊肠蠕动音减弱或消失,便秘,有时有急腹症表现。呼吸困难,无规律,临死前出现呼吸麻痹,80%以上的中毒牛最终都会死亡,病情严重者数小时内便无生命体征,轻者能拖2~3d,有少部分病牛可耐过,经过调理预后良好。
6 本病的防治
6.1 预防
本病在临床上通常都是突然发病,很难针对性防控,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管理,饲喂前仔细检查饲料有无霉变或腐败的情况,若有一定禁止饲喂。无论是放牧牛群还是舍饲牛群,一定要科学配制饲料,尤其是微量元素一定要添加足够,必要时每日定时补饲高矿物盐精料,防止出现异食癖。当牛群中发现有牛中毒时,应立即将其隔离,防止出现神经麻痹后受到其他牛的攻击,积极治疗,及时将体内毒素稀释和排出。
6.2 治疗
一次感染量较大或食入毒素较多的患牛大多发病较急,死亡快,无治疗意义。而中毒较轻,发病较缓的病牛可第一时间注射多价抗毒素血清来中和血液中毒素,只要毒素还未到达神经部位,或还未造成神经肌肉接头组织的破坏,就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机体可逐渐康复。已经食入的毒素饲料可灌服泻药让患牛快速排出,避免吸收,同时同0.1%浓度的温高锰酸钾水对胃肠道进行清洗,促进毒素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