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2017-05-30邹礼健
邹礼健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主要围绕蛋鸡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展开论述。
关键词:蛋鸡;产蛋高峰期;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084-01
引言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经验,认为对于蛋鸡产蛋高峰期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是保证产蛋量的必要途径,以下将进行简要的分析。
1 优化蛋鸡的生活环境
实际上,我们不仅保证蛋鸡在产蛋高峰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要将优质的生活环境贯穿养殖的全过程。那么我们该怎样保障蛋鸡有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呢?第一,对鸡舍要进行定期的、全面的消毒,以避免蛋鸡患病,特別注意对鸡笼、水槽、食槽等地进行消毒,还要保证蛋鸡饮用水的清洁,以及饲料的安全[1]。第二,要注意蛋鸡转笼时鸡舍的温度,保持在13~24℃为宜,以确保蛋鸡处于正常的体温。第三,在蛋鸡养殖的过程中,养殖密度对于病害的预防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来说,我们要根据鸡舍的环境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鸡笼要保持合适的距离。第四,合理的光照是蛋鸡产蛋的关键所在,在蛋鸡产蛋高峰期一定要保证充足的关照,这对于提高鸡蛋的质量是有积极作用的。一般情况下,在产蛋高峰期,要保持16小时的恒定光照,可根据蛋鸡的生长期随时调节光照时间,此外还要保持鸡舍有良好的通风系统。
2 要满足蛋鸡产蛋高峰期的营养需求
环境因素是影响蛋鸡生长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充足的营养也是保证蛋鸡产蛋量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蛋鸡的产蛋量在80%左右时,养殖者就必须保证蛋鸡的饲料中,含有至少20%左右的蛋白质,并且产蛋量每提高10%,就要增加1%的蛋白质。实际上,处于产蛋高峰期的蛋鸡,一般会有专门的饲料以配比,以满足产蛋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当蛋鸡要进入产蛋期时,养殖户就需要搬迁鸡舍,我们可以以此为时间节点,给蛋鸡更换合适的饲料。但是要注意,很多的时候,搬迁到新的鸡舍后,蛋鸡会产生应激反应,这个时候我们要根据蛋鸡的实际情况,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保证蛋鸡健康的生长[2]。
3 蛋鸡的体重管理
处于产蛋高峰期的蛋鸡,最高的产蛋量是9枚/10d,并且会极大的消耗蛋鸡的体能,进而缩短蛋鸡的高峰产蛋时间。所以,要想保证蛋鸡的产蛋量以及产蛋时间,对蛋鸡的体重进行科学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养殖时,要定期的称量蛋鸡的体重,整个鸡群的平均体重不得低于300g,如体重偏低,要及时的给蛋鸡补充营养,例如,在饲料中添加1%—2%的植物油脂,增加蛋鸡的体重,保持其的产蛋量[3]。
4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水是生命的源泉,当蛋鸡处于产蛋高峰期时,保证充足的饮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保证蛋鸡的饮水量,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比缺少营养的后果更为严重,会大幅度降低鸡蛋的产量。笔者在此之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发现蛋鸡的饮水量会随着产蛋量的增加而增多。由此来看,在蛋鸡产蛋高峰期,保证其充足的饮水量是非常关键的。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气候的特点,来调节供水量,根据笔者多年的养殖经验总结出,蛋鸡在早晨6点、中午12点以及下午6点时,需水量是最多的,这个时间养殖者要供给蛋鸡充足的、清洁的饮水,但是要注意,供给的水温要适中,否则會造成蛋鸡消化不良。
5 合理的用药
在养殖的过程中,如果蛋鸡患病,就会影响产蛋量,这也就凸显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为了保证蛋鸡在产蛋高峰期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合理的用药是必要的。通常情况下,我们主要预防的就是蛋鸡体内寄生虫的产生。如果蛋鸡体内产生寄生虫,其就会吸收蛋鸡体内的营养元素,这个时候蛋鸡的体重会逐渐的下降,相对的产蛋量就会降低。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通常会根据蛋鸡的体重,定期的给蛋鸡服用适量的抗寄生虫药剂,我国在蛋鸡养殖过程中,通常给蛋鸡服用适量的阿苯达唑,消灭寄生虫。此外,在蛋鸡产蛋高峰期,要定期的给其喂养适量的庆大霉素等药物,避免蛋鸡患肠胃炎等常见疾病。在要用药时,要严格把握药物的用量,以免用药过量影响产蛋量[4]。
结束语
通过文章以上的论述,我们可知影响蛋鸡产蛋量的因素有许多,其不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会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造成产蛋量的降低。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养殖经验,在以上总结了几点蛋鸡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方法。在实际的饲养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加复杂的养殖情况,所以,在今后的养殖中,我们还需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养殖水平,善于接受先进的养殖技术,创新饲养管理的方法,不断提高蛋鸡的养殖水平,促进蛋鸡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方善.蛋鸡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要点[J].中国家禽,2015,(07):90—91.
[2]黄炎坤.蛋鸡冬季的饲养管理要点[J].中国禽业导刊,2014 ,(01):112—11 3.
[3]万宏云.简述蛋鸡的饲养管理要点[J].四川畜牧兽医,2016,(01):89—90.
[4]王清华.蛋鸡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要点[J].现代畜牧兽医,2015,(08):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