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毒主要毒力基因的研究进展
2017-05-30任卫科池晶晶李秀丽鄢明华张莉
任卫科 池晶晶 李秀丽 鄢明华 张莉
摘要: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2011年以后我国免疫猪群中爆发PR,研究发现目前流行的PRV与早期毒株相比已经出现了变异。本文将对PRV主要的毒力基因gE、gB、gC、gD和TK基因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伪狂犬病毒;基因;现状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07-0012-02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以引起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一种以发热、奇痒、呼吸和神经系统障碍为主的高致死性疾病。该病在猪上主要表现为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仔猪腹泻及出现神经症状,两周龄内仔猪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育肥猪发病后更多的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及延缓出栏时间。PR上个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后,已遍布大部分省市,曾经给养猪业造成惨重损失。自从PR基因缺失疫苗(Bartha-K61)引入并广泛应用后,该病在国内国基本上得到控制。然而2011年之后,我国华东、华中、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疫苗免疫猪群中相继出现PR疫情,流行呈猛增趋势[1]。国内一些科研院所随即对新流行的PRV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将PRV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
1 PRV基因组结构及分型
PRV属于疱疹病毒科,为双股D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143 kb,分子量87-92×l03 kDa,G+C含量高达74%。PRV基因组分为两部分:长独特区UL和短独特区US。由于US区段和UL的方向有两种(一致或相反),因而导致有两种异构体。
Herrmann等(1984)通过BamHI-RFLP分析方法,将PRV分为4个基因型,I型和II型在全世界广泛存在,III型和IV型分别分布于丹麦和泰国。叶超等(2015)利用BamHI-RFLP分型方法对我国目前流行的PRV毒株进行分型,发现国内流行毒株主要为II型,而国外以I型为主[2]。在已知的动物病毒中,PRV基因组相对保守和稳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Sara等对比利时的PRV的分型情况研究发现,1973至1976年的基因型主要为I型,1988至1989年的分离株的基因型为II型。
2 PR主要毒力基因
在对PRV基因组的研究中,有些学者对分离毒株部分基因的同源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目前流行的PRV的毒力和抗原性基因与早期毒株相比已出现变异,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2.1 gE基因
gE是至今发现的所有PRV野毒株都表达的一种糖蛋白,是PRV主要的毒力基因,能够介导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并有助于PRV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它也是PR基因缺失疫苗的标志基因,通过检测gE基因的有无可区分疫苗株和野毒株的感染。
彭金美等(2013)對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等省分离到的PRV毒株的gE基因进行了测序并与NCBI中登录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虽仍在97%以上,但这些分离株均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传分支中。安同庆等从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河南发病猪场分离到的16株猪PRV,对其gE基因进行测序,并于NCBI中发布的早期PRV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同样发现这15个毒株位于相对独立的遗传分支中,对其氨基酸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15个分离株在48和492-495位氨基酸上均增加了一个天冬氨酸(Asp)。余秋颖(2014)等对从河南分离的4株PRV的gE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的这4株PRV为一个单独的小亚群,与国内代表株HB/HD株、Ea株处于同一较大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与马来西亚PPRV株、韩国Yangsan株又处于同一大分支上,形成1个亚洲毒株进化群,而欧洲分离株与南美洲分离株处于另外一个大分支上,形成1个欧美毒株进化群。对这4株分离株PRV的gE基因核苷酸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OOV72株、89V87株、Becker株、Kaplan株、NIA-3株、NS347株)比对分析显示:4株PRV分离株gE基因核苷酸序列第6位、161位、1342位、1534 位由G变为A,54位由G变为D,228位由C变为A,448位由V变为I,512位由G变为S,1472位与1473 位之间插入CGA,1539位由G变为A。相应氨基酸序列47位与48位之间插入1个D,138位与139位之间插入GAC,493位与494位之间插入1个D。
2.2 gB基因
gB蛋白是PRV囊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该病毒的一种主要糖蛋白和免疫原蛋白。gB蛋白形成一个由二硫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复合物,能诱导机体产生依赖补体和不依赖补体的两种中和抗体。gB基因在疱疹病毒成员中属最保守的糖蛋白基因,在不同的疱疹病毒之间,gB蛋白的功能可以相互取代,且对于病毒的感染必不可少。
张青占等从江苏分离的JS-2012株的gB基因测序结果分析显示,其gB基因在207-208位发生GA特征性替换为CG,285-286位发生了GT特征性替换为CG[20]。279-281位有連续3个碱基(CGG)插入。215-217位发生了不同于Bartha株的3个碱基的替换。此外,与Bartha株相比,223和225-233位存在不连续的1 + 8个碱基的缺失,这些大段碱基缺失可能会导致其抗原性变化[3]。
2.3 gC基因
gC蛋白是PRV的一种主要糖蛋白但并不是病毒感染所必需的,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且为病毒的主要中和抗原之一。gC是PRV基因序列中变异相对活跃的基因。在不同的免疫压力下分离到的毒株,gC基因(大约671 bp区域)出现多种形式的突变。Antonio等对NCBI上公布的gC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树分析,将PRV分为5个主要的基因型。叶超(2015)研究表明,中国分离毒株相对于国外分离株在gC蛋白第63-69为连续插入AAAATPA 7个氨基酸,且该插入突变可以作为鉴定国内外PRV的分子特征。范克伟等(2016)研究发现近年来PRV分离株gC基因有许多相同的氨基酸替换特征,最有特征性的是氨基酸52-61位、63-69位和186-194位的替换或插入,这可能会导致PRV分离株的抗原性同Bartha-K61株发生一定的变化。
2.4 gD基因
gD蛋白为PRV的主要中和抗原,其ORF编码40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具有糖蛋白固有的特征。gD能识别脊髓灰质炎受体家族,介导病毒与靶细胞的稳定结合,参与病毒感染的穿入过程。
张亮等(2012)将分离到的PRV北京株与NCBI上公布的其他PRV gD基因的序列进行比较,相似性在97%~99%之间,但北京株与国内外分离株Ea株、MinA株、FA株、FZ株、Kaplan株等分处于两个不同的系统进化树分支[4]。张新平等(2014)对福建分离株LY株gD基因的测序结果与FA株、FZ株、Kaplan株等进行比较,发现LY株的9、10、221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存在差异。
2.5 TK基因
TK基因即UL23基因,属于病毒的早期基因,其编码产物胸苷激酶是胸腺嘧啶合成补救途径中所必需的酶,能够将ATP上磷酸转移到脱氧胸苷的5羟基上,从而生成脱氧胸苷5单磷酸和ADP。TK基因是PRV增殖的非必需基因,是对PRV毒力影响最大,一旦灭活则毒力丧失或者明显降低,也是病毒化学治疗和基因缺失致弱疫苗的主要靶基因,缺失TK基因的PRV在神经元中的复制能力极弱[7]。
张士强等(2012)的研究中将PRV SL株TK基因与其他α疱疹病毒的T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相似性比较,发现PRV TK基因与其他α疱疹病毒的TK基因相似性并不是很高[25]。但是,N末端的3个高度保守的序列(DGXXGXGK、EPMXXW、DRHPXA)是9个疱疹病毒TK都具有的,推测这些保守序列很有可能是ATP等的结合结构域,或者PRV TK蛋白酶的活性中心。进一步绘制的PRV TK基因与其他α疱疹病毒的TK基因的进化树发现该毒株的TK基因与PRV韩国分离株Yangsan的TK基因亲缘关系要比与国内分离株鄂A株的更近[5]。
3 结语
PR是危害世界養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显的尤为重要,特别是在2011以后出现的流行PRV变异株,已经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兽医科研工作者已经在PRV的毒力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为今后PRV流行株的诊断、鉴定及下一步防控奠定了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双,冯艳,周坤,等.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中国猪业,2012,12:41-42.
[2]叶超,猪伪狂犬病毒HeN1株全基因测序与病毒遗传变异分析[農业硕士论文].哈尔滨: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2015.
[3]张青占.变异猪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4]张亮,张坦,郑杰,等.猪伪狂犬病病毒北京株的分离鉴定. 中国畜牧兽医,2012,39: 229-231.
[5]张士强,易悦,徐志文,等.猪伪狂犬病病毒SL株TK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12, 39: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