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上海社会建设工作
2017-05-30杜建秀殷文杰
杜建秀 殷文杰
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是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进一步完善政府激励创业机制,创新融资、场地、培训以及初创期创业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覆盖各类创业群体、各个创业阶段、各种创业类型的创业政策服务体系。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方式的发展。推动实施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健全社会支持创业的机制,建立创业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社会服务和自律服务相互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和建设一批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导向的创业孵化园区,构建创业孵化服务的新模式。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实现创业教育在本市高校的全覆盖。二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综合运用职业培训、职业见习、就业援助等综合性扶持政策,加强个性化、专业化和全过程就业服务。进一步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挥培训促进就业作用,继续推行面向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的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和定向培训。完善残疾人就业托底机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专项招录残疾人,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三是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残疾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布局,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深化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创业就业服务实施流程再造,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健全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监控、社区监控和定点监控,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形势跟踪监测机制。扎实推进失业预警工作,建立和完善失业应急预案。通过扩大调查样本,完善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数據,建立健全调查失业率统计制度。
二、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分类有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形成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鼓励促进按劳分配和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健全和落实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分类实施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二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健全农民增收机制,加大产业开发、就业帮扶、转移支付、政策兜底等工作力度,做到帮扶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努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林)场和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护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
三、大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调整完善医疗资源布局。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依据,完善基层基础医疗服务网络。新建和改建居民区实行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继续增加对市级大型居住社区医疗卫生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补贴。加强郊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支持“5+3+1”郊区三级医院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基层流动和辐射,依托区域医疗中心,适当强化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功能。二是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坚持自愿、优惠的原则,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居民与“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秩序。开展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居民医保费用试点,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守门人。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探索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建立专科护士培养制度,探索医务社工等新型人才岗位培训和发展制度。积极推进家庭医师制度,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临床执业医师的全科培训,完善“3+2”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缩小城乡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差距,实施分级分类、向远郊地区倾斜的政策,稳定郊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完善医患纠纷预防处置与风险分担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发挥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四是强化妇幼保健服务。深入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强化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和管理,推广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实施预防意外妊娠干预项目,预防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推进母婴保健梯度有序服务,提高妇幼保健资源利用效率。
四、进一步加大城市安全管理力度
一是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所有食品供应渠道、食品种类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重点项目,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加强药品生产和流通监管,严格药品委托生产和中药提取及提取物异地加工生产审批,严把特药生产、使用等审批;充分发挥基层监管部门的巡查作用,加强流通监管全过程风险控制,全面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完善有奖举报制度,适度扩大奖励范围,建立匿名举报奖励制度,对提供有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及时兑现奖励。二是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多方参与、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化解和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做好安全生产日常执法检查、行政许可现场核查以及重点抽查和暗查暗访。开展区(县)联合检查、集中检查和交叉互查,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实现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有效全覆盖。三是创新完善特大型城市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针对各类危害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完善滚动排查、联合执法、跟踪督办等工作机制,
及时发现和消除治安问题,构筑
“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策应的特大型城市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
五、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增加绿色生态空间。严守城市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以生态保育区、生态走廊等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为基底,以外环和郊环绿带、生态间隔带为锚固,以楔形绿地和大型公园为主体的市域环形放射状生态空间格局。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增绿”,加快形成“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系统和城市绿道,提高居民绿色感受度。进一步增加林地总量、完善布局,推动郊区“退厂还林”。探索农林复合利用,实施农田林网建设。二是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继续完善“全程分类体系”,扩大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实施区域,不断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的标准与规范,探索规范化分散处理技术并研究配套政策。探索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的
“两网协同”,有条件区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设施与市容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衔接。
六、确保财政投入对民生领域的支持
一是确保财政投入对教育领域的支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区级投入和市级统筹相结合、城乡统一、重在郊区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支持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教师短缺问题。二是确保财政投入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支持。健全公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按照“部门预算、核定收支、财政补助、统筹安排、加强监督”要求,進一步深化公立医院综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补助与全面预算执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公立医院综合补偿机制。加大对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以及康复医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力度。三是确保财政投入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支持。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支持将本市被征地人员纳入相应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建立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四是确保财政投入对就业领域的支持。加大对各类财政性培训资金的整合优化和统筹使用力度。支持建立面向人人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确保第三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离土农民就业促进专项计划、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的有效实施。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和对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的补贴奖励力度。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