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及评析
2017-05-30彭才华干国祥
彭才华 干国祥
颁奖词
从湖南到广东,从湘江之畔到五岭之南,他一路求索,一路收获:基本功、阅读教学、教师素养,参加大赛,他屡屡夺魁;小说、诗歌、散文、习作,研究教学,他处处开花。
他与歌有缘。他的课堂跌宕起伏、婉转如歌;他的著作见解独到,名曰《语文如歌》。
他低调谦逊却一身才华,这不是“捧”出来的才华,而是“彭”湃汹涌的才华。
人生如诗,语文如歌。
——杨伟
一、初读:意思与意趣——祥和的家
师:(板书:村居)同学们,还记得《村居》这首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齐背)
师:今天再学习一首“村居”。(板书:清平乐)这是一首——
生:词。
师:看到这两首“村居”,谁能说一说诗和词的区别?
生:诗的每一句字数是一样的,要么是五言,要么是七言;而词的每一句字数可以不一样,有的句子是4个字,还有5个字、7个字的。
师:是的,一般来说,诗里的句子每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而词里的句子却是有的长,有的短,所以,词又叫——
生:长短句。
师:真好!四年级学过的知识没有忘记。还有其他区别吗?
生:词有词牌名,而诗没有。
师:是啊,词是可以用来唱的。怎么唱,每一句必须是几个字,这些都由词牌名来决定。这里的词牌名就是——
生:清平乐。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
生:忆江南、漁歌子、菩萨蛮、长相思。
师:不错,这其中有的是咱们课内学习过的,有的是课外积累的。正如大家所列举的,有人研究过,三个字的词牌名是最多的。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吧?这首词里生字不少,(课件标注本课要掌握的生字词)不容易读好,你们是怎么预习的?
生:(纷纷说)查字典。上百度查找。请教家长。看注释。
师:是啊,课本里这首词的注释挺多,(出示注释)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谁不借助注释也能读正确。
(生同桌一人读,一人听,交换检查。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好” “媪”要读到位,“剥”应读“bāo”。)
师:不知大家留意没有,汉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悄悄变化。例如,“亡赖”这个词不但读音发生了变化,意思也有不同,你们愿意做古代的亡赖还是现在的亡赖啊?
生:古代的,因为它是指顽皮、淘气的意思。
师:(笑)此刻的你,就是个“亡赖”。词里这个“亡赖”在干什么?
生:剥莲蓬(peng)。
师:这个“蓬”有时读第二声,有时读轻声,很多人为此争论不休。这里,如果联系这个“亡赖”的淘气和开心,你们觉得最好读什么?
生:轻声。
师:好的,我也赞同这种读法,这样读似乎更能表现诗词的味道。(指名读,齐读。)
师:借助注释,我们大概读准读通了这首词。不过,这还不够,我们还得琢磨一下它的味道。这首词带给你的感觉是——
生:轻松,好玩,愉快。
师:怎么读出这种味道呢?
请大家看,(标注韵脚)跟着我来读。(一句句带读,突出韵脚。)
师:词读到此刻,我们发现这首词其实写的就是一户住在溪边的——
生:人家!
师:(板书: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
生:祥和之家。
生:安宁之家。
生:幸福之家。
生:开心之家。
师:那么,词里写了这个家里的几口人?分别是谁?
生:一共写了五口人,分别是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师:作者对五口人的描写,用的笔墨一样多吗?
生:写翁媪和小儿的笔墨多一些。
师:作者对老的还有小的描写得多些。通常,看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和谐要看这家老人和孩子生活得是否舒心。从哪里看出翁媪开心呢?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的意思是——
生:老翁和老妇互相逗趣
取乐。
师:他们会怎么逗趣取乐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和插图,或联系生活和影视作品所看到的情景,想象一下,和同桌演一演,说一说。
(同桌分角色对话,师指名汇报。)
师:风景优美,孩儿孝顺,好一对开心的翁媪!那么,小儿呢?他的开心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卧剥莲蓬”。
师:尤其是从哪个字眼看出他的开心?
生:“卧”。从“卧”字能看出他无拘无束,很开心。
生:我也认为是“卧”。我们一般是规规矩矩坐着的,他却卧着,好自在。
师:是啊!我们看,溪头“坐”剥莲蓬?溪头“立”剥莲蓬?好吗?
生:太严肃了!
生:感觉很累,一点都不
自在。
师:小儿可以怎样“卧”?
生:俯卧、侧卧、仰卧。
生:想怎么卧就怎么卧!
师:好一个“想怎么卧就怎么卧”!请你来读这两句。
生:(读)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个溪边人家哟,虽然茅檐低小,但风景优美,孩儿孝顺,这日子多么开心,多么滋润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感觉读这首词。
(生齐读)
师:这样的安宁惬意,这样的经典诗词,我们应该珍藏在心底。请同学们打开工作纸写下来。
(生默写,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更正。)
二、再读:意象与意境——长流的溪
师:这首词中,哪些词语让你一下就看出这是“村居”,是农村、是乡下的“家”?把这些词圈出来。
生:茅檐、溪、锄豆、鸡笼、剥莲蓬。
师:真好!正是这些词,给我们传达了农村、乡下的感觉。我们以后学诗词,就要像这样抓住一些特别的词语,去想象,去感悟。
师:看到这些词,老师有个疑问。大家看,(板书:溪)这个“溪”字用了几次?
生:三次。
师:有人说,这首词是紧紧围绕着小溪来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的,三个“溪”字让整首词结构紧凑。可是,大家要知道——(出示:“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刘勰《文心雕龙》)也就是说,诗词应该尽量避免词语重复出现。那为什么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呢?
(生茫然)
师:看来,我们得好好品一品这个“溪”字。同学们,你在溪边玩过吗?那溪水是怎样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生:我曾在乡下奶奶家玩过,那里的溪水特别清澈,冰凉冰凉的,我们在小溪里捉小鱼小虾,好开心!
生:我记得在云南旅游时曾在小溪里玩过,那溪水声啊,叮叮咚咚的,特别好听!
生:有一次,我在森林公园里看见了一条小溪,我们全家赤着脚在小溪里慢慢走,特别舒服!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小溪,它总是带给我们宁静、轻松、舒服的感觉。其实,自古以来,很多人见到小溪的心情和你们都是差不多的。大家看——(出示,生朗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魏晋】陶渊明《桃花
源记》
师:这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溪。它曲曲折折,通向那个太平安逸的世外桃源。大家再看——(出示,生朗读。)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宋】曾几《三衢道中》
师:这是诗人曾几笔下的溪。阳光明媚,溪水叮咚,景色宜人,让人多舒服啊!大家再看——(出示,生朗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师:这是李清照笔下的溪。一抹晚霞,一叶小舟,三五好友,好不自在!
师:其实,这样的溪,咱们的词人辛弃疾也很喜欢!大家再看——(出示,生朗读。)
一生不负溪山债!
——《鹧鸪天·不寐》
师:是的,据统计,辛词中共出现“溪”字131次。例如,他曾写道——(出示,生朗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天空下起雨来,几个好友急步赶来,转过溪桥,就是熟悉的茅店小屋,多么开心!辛弃疾还这样写道——(出示,生朗读。)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师:城里的桃花李花怕风怕雨, 但溪头的荠菜花却开得好自在,好精神!辛弃疾还曾这样写道——(出示,生朗读。)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生查子·独游雨岩》
师: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着悠闲的我,倒映着蓝蓝的天,多么安宁,多么自在!
师:原来,小小一个“溪”字里,竟然有这么大的秘密。不信,咱们换个字试试——(出示,生朗读。)
茅檐低小,屋前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山中,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地上卧剥莲蓬。
师:什么感觉?
生:感觉他们的生活没那么有滋有味了。
生:这种日子不滋润!(笑声)
师:大家可别笑,没了溪,日子就不滋润,这是很独特的体验。看来,这户人家缺水。(笑声)那咱们这么改——(出示)
茅檐低小,河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河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河边卧剥莲蓬。
(生自由读)
师:怎么样,水够多了吧?
生:水是多了,但大河汹涌,太吵了!
生:一般来说,河水是浑浊的,一点都不好玩。
生:小溪是曲曲折折、叮叮咚咚的,让人很安心;而河水是波涛翻滚的,让人感到害怕。
师:是的,大家结合切身体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溪”带给我们这种种相似的感受都是真实的,这便是“溪”里的秘密!这首词三处用到“溪”字,就是为了传达这样的感觉。你看——(出示)
溪:世世代代长流不息的水。
师:是的,这便是长流的溪,清澈的溪,安宁的溪!眼前这户人家,世世代代与这溪水相伴,他们的日子祥和安宁,其乐融融!词人辛弃疾禁不住内心的喜悦,连用了三个“溪”字,让这一切完整而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多美的意境!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到那户溪上人家去走走吧。(配乐)青草铺溪上,锄豆在溪东,卧剥在溪头,这长流的溪水哦,曲曲折折,叮叮咚咚,一年四季,总在潺潺流淌,绵延不息。而住在这里的人家,多么祥和,多么安宁——(生朗读整首词)
三、深读:意蕴与意味——安定的国
师:一个小小的“溪”字,原来隐藏了这么多秘密。同学们,我们今后读诗词就应该像这样,好好咀嚼每个字、每个词。比如这首词:(出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这是辛弃疾同一时期的作品。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猜猜这首词大概和什么有关呢。
生:战场,打仗。
师:好!你们说是战场,老师尝试着表现这种感觉。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圈画一下,看哪些词传达了这样的感觉。(激情诵读)
生:挑灯看剑、吹角连营、麾下、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弓……
师:果然是战场,果然在拼杀。不过,如果我们稍细致一点读读这首词,你认为这是在真正的战场上吗?
生:不是的,因为是“醉里”!
生:还有“梦回”。
生:最后还有“可怜白发
生”,诗人已经老了。
师:一个白发的老人,为什么在梦里还在想着战场呢?(出示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爱国词人,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景象。他一生为抗金不懈努力,却不断受到排挤,被贬到江西农村达18年之久。这18年,国家仍然未能统一,许多百姓的日子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两首词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师指名读。全场肃然。)
师:为什么诗人在梦里还在想着战场?
生:他希望把金人赶走,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
生:辛弃疾是个爱国词人,他希望国家早日统一。
师:不仅是在睡梦里梦到战场啊,这个一生都在梦想恢复中原的词人,直到临终的那一刻,还含着最后一口气,奋力喊道:“杀贼,杀贼……”
师:此刻,我们想象一下,当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看到眼前的这一户人家,日子如此安宁祥和,其乐融融,当他提笔写下《清平乐·村居》,(出示书法作品《清平乐·村居》)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生:想的是还在金人统治下的老百姓。
生:想的是整个国家。
师:(板书:国)小溪长流,则小家安宁;小家安宁,则大国安定;大国安定,小溪方能长流。如此,溪在家宁,家宁国安。(板书:安)这便是辛弃疾梦想的——国家!下课。
(歌曲《国家》响起,歌词浮现: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
【评析】
长久以来,我们以散文的方式朗读诗歌,以散文的方式教学诗歌,诗歌自身的“语文知识”是极其含混的。
我曾多次以《寻隐者不遇》为例,试图说明:如果把这首诗用叙事的方式去理解,认为它是写了一个故事,那正反映出我们远离诗歌太久,已经不认识诗歌的真面目了。以此诗为例,它乃是围绕一个“隐”字,用“松下”“采药”“云深”“不知处”“不遇”等意象和符码,勾勒出一个并未出场的隐者形象,或者说渲染了一种高洁的隐士文化。问题不是在松树下还是在柳树下;问题不是当时有没有云雾弥漫;问题不是最终有没有相遇;问题不是贾岛究竟是否真去访问一位隐者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是用诗歌特有的意象、符码,营造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境界,一种中国特有的形象。
彭才华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正是抓住了意象、符码,用“共时画面”的方式,而不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揭示了这首词的妙处,揭开了这首词的隐秘。
在彭老师的解读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村居”正是全词的内容提纲,而其魂魄,倒在作为词牌名的“清平乐”三字上——不妨暂时把它读成快乐之乐,孔颜之乐的乐。
而构成村居整个画面的,正如彭老师课堂所呈现的那样,是“溪上青草”,是“白发翁媼”,是“锄豆的大儿”“编笼的中儿”和“卧剥莲蓬的小儿”,再加上“低小的茅檐”,整个画面已经呼之欲出。村居的主题,中国田园诗歌的主旨,或者说由学生发现的“祥和之家,安宁之家,幸福之家,开心之家”的情意,正蕴含于这组意象和由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中。
课上到这里,我认为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这已经不再是停留在以散文的方式教学诗词了,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以诗词的方式教学诗词的意识与方法。
但彭老师的课堂不止于此,他在此后所作的两度深读,正表现出他在诗词教学上“欲穷其林”的执着追求。
第一次深挖,是解析“溪”这个中国诗词特有的符码,或者说文化密码。
他通过“溪”和“江河湖泊”的对比,通过与辛弃疾其他有“溪”字的诗歌的互文印证,揭示了词中的这条“清溪”,并不是普通的农居之溪,而是辛弃疾心目中的“桃源之溪”。
第二次深挖,是把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入课堂,和《清平乐·村居》进行比较阅读。这个比较是主题与诗歌境界的比较,而强烈的主题反差、艺术风格的反差,最后在“家国”中得到了统一,从而让一首无论怎么看都体现为“清平乐”的小词,有了一个深厚博大的时代背景和生命背景,它的美好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当然,走到深处,也就是走到险处,作为最前沿的诗词教学探索,会不会有过犹不及之嫌?这正是我辈所需自我警惕的。
就这首词而言,我认为值得商榷的关键点就在于“村居”究竟是不是辛弃疾自身的“理想生活”?
如果是,那么无论是溪的文化秘密,还是小家与大国的统一,就不成为问题,彭老师此课堪称完美的诗词教学探索。
但如果不是,那么这一幅安宁和乐的村居图,就是词人勾勒出来的农人之乐,而非直接就是词人之志趣。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作为隐秘符码的“溪”,还是“小家”与“大国”的统一性,就可能需要多一番咀嚼。
也就是说,不同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辛弃疾可能并不是自居为渴望清平之乐的农人,而是渴望保家卫国、让天下百姓过上和平幸福生活的将士。彭老师的课堂当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诗词的微妙正在这毫厘之间。
所以无论是解读还是教学,道路依然敞开着——尽管彭老师的课,已经把这首词的理解和教学,推进到如此深远。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北京市南明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郭艳红